..續本文上一頁基。又因在其酸性溶液中通進硫化氫不生沈澱;加氫氧化铵,氯化铵,及硫化铵,仍不生沈澱;複加碳酸铵而生白色沈澱;再溶于鹽酸,加硫酸铵濃液及硫酸,不生沈澱;沖淡而加草酸铵生白色沈澱;所以知其含鈣元素。”然我們如何得知發氣泡,無色,無臭,混濁,沈澱,不沈澱,白色,等等呢?其答案仍是憑視覺及嗅覺感知的。但視覺及嗅覺仍不過是心理現象。那麼說來說去,我們還是不曾得到一些自然現象存在的真憑實據。不過根據了心理現象的感覺而這樣猜度罷了。唯物論者相信,憑了心理現象的感覺,而且用心理現象的思想所猜度出來的事實,反而不信我們所清清楚楚自己可以覺得的心理現象的本身;豈非奇談嗎?
這本書上有一段證唯物論的推論,是根據地球進化說的。他說:“當地球還是白熱的時候,在地球上當然沒有生物。可見是從死的自然界才生出活的自然界來的。”但是自然科學上還不曾尋得一些從自然科學的方法,使死的自然界生出活的自然界來的線索,就下唯物的結論,未免太早。雖然化學上已發見由炭酸與水及某種觸媒接受太陽光線可合成甲醛,及更複雜之有機物質,和植物的葉的工作相符。但是活的自然界的必要條件是必須成個體;而且能營同化作用使個體滋長,又有分裂作用使個體繁殖。倘未具此條件,就可認爲已發見生物的起源,那麼造了機器能代手工,亦可認爲已能造人了。
有企圖以生理學證唯物論者,因爲解剖動物的時候,發見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之間,有一種聯絡。生理學上說動物有一種生理的反應,就是有某種感覺,能夠經過這種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的聯絡而生運動的。這是動物的無意識的自衛機能。例如目受強烈光線而瞬,一足向前滑而他足急向後支等皆屬此類。唯物論者據此以爲是心理現象,只是自然現象的鐵證。然著者曾有二次在火爐旁烘手,一次無意之間觸著煙通其熱約在攝氏二百度左右;又一次觸爐壁其熱度更高;手指皆立即縮開而未被覺燙。從當時只有觸著的感覺而並未有燙的感覺,可見自觸著,至離開所經過的時間,必甚短促,決不能較長于所謂生理反應。然而決不是無意識的,因爲並未有燙的感覺,所以離開的運動,不得不是觸的感覺所致。然觸的感覺,倘使能無意識的生離開反應;那麼觸著別的東西,亦應當離開。然而事實並不如此,可見所謂生理反應並不是無意識的。
雖然動物自己明明能夠覺得有心理現象,然而還有人相信唯物論。這裏面亦有一個原因,因爲一個動物的心理現象,只有他自己得知,而且只能憑他自己的記憶力,記在自己心裏。無論何人不能研究別人,或別的動物的心理現象。而且因爲一心不能二用,用在研究上了,就不能同時再用在別的心理現象上;所以連他自己的心理現象,亦是不容易研究的。這是自然科學能發達,而純粹的心理學,不能發達的緣故。現在心理學家,所研究的大半是實驗心理學。質言之,就是研究動物對于自然現象的感覺,和因此感覺而施于自然現象的行動。再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仍舊研究的自然現象。至于純粹的心理現象,他們差不多完全不曾研究過。所以唯物論者,根據這些成績下一結論,說心理現象不過是一種方式的自然現象。正好像瞎子不相信天文學一般。
心理學家——尤其是唯物論者——以爲心理現象完全是感覺和聯想。那個結論是錯誤的。他們所以得到這個錯誤的結論的原因,只因爲平常人一天到晚的思想太多,不容易分析的緣故。著者在上回撰的那篇“佛法與科學”上面說過修觀的經驗,因爲修觀的時候,思想漸趨于單純,所以不難覺得常有許多舊事突然回憶起來,決定不是聯想,而且還有種種幻象,有時非常複雜,好像一幅很精細的圖畫,或很有規則的花紋;這些非但不是聯想,並且不是回憶,因爲往往絕非生平所曾經看見過的;亦非如小說家或畫師,將許多回憶用意匠貫串而成的幻想,因爲這些複雜的幻象,分明是一時突然纖悉呈現在心頭的。又不是許多回憶的雜然並陳,因爲常常是很整齊的。可見心理現象,非但不盡直接從自然現象所生,而且亦不盡間接從自然現象所生,確實有離了自然現象而存在的。
唯物論者或者還要說:著者所主張的不過是這本書上駁過的“精神獨一論”。這本書上說過精神獨一論,雖然是唯心論之最完善的方式,但是人們吃飯穿鞋等等,總沒有人都不相信有吃的飯穿的鞋等。而且若果相信只有感覺存在,那麼我們自己之存在亦和外物或他人一樣。講到這個地方精神獨一論就是自殺;然而著者並不說不相信有吃的飯穿的鞋等,亦不說自己和他人都不存在。現在本文不能夠細講,請讀著者的“佛法與科學”。
然而這裏著者還可以再補充幾句,西洋哲學家大概以爲關于宇宙觀只可以有叁種主張:第一種是認爲精神和物質都是真實的不變的,普通一般人,以及除了佛教以外一切宗教,大概都是這種主張。對于這種主張著者已在“佛法與科學”裏面說過,佛法的結論和科學家是一致的;所以不成問題了。第二種是只認精神是真實的不變的,就是這本書上所說的精神獨一論。屬于這種主張的哲學家很少,因爲這本書上批評他自殺,的確不錯;所以亦不成問題。第叁種可以說是物質獨一論,只認物質是真實的不變的。唯物論就是這一派。他們將前二派推翻了,所以自以爲得到勝利了;然而他們並不曾找到一些證據,可以證明物質是真實的不變的。和前二派不曾找到一些證據證明精神是真實的不變的一樣,仍不過是一種武斷。從前道爾敦立下一個武斷的結論,說原子是真實的不變的,直到發見了鐳,方才把這個武斷的結論推翻了。然而科學家憑了他們以爲物質必須是真實的不變的底武斷成見,又立第二個武斷的結論說質子和電子必須是真實的不變的。但是原子既可以不是真實的不變的,怎麼見得質子和電子就必須是真實的不變的呢?所以唯物論者底主張唯物論,實在並沒有一些別的理由。只有一個緣故,就是仍以爲精神和物質中間,似乎總要有一件東西是真實的不變的,這麼一個成見罷了。但是照著者前文所述佛破我執,和科學家駁靈魂的方法,固然證明精神決不是真實的不變的。然而照著者前文所述佛破法執,和本文上面駁唯物論的方法,又確實證明物質亦決不是真實的不變的。所以著者對于上面的叁派哲學是一齊反對的。那麼這精神和物質憑什麼方法維持秩序呢?著者可以說:這個便是前文所述的第八識,精神和物質同是他的表現;但是他亦並非所謂真實的不變的。不過好像長流水一般連綿不絕而已。
科學之根本問題
歐克裏得著幾何原本(Euclid”s "Elements")推理精確,爲後世以科學方法治學之始祖;顧其公論十二(Axiom 12)不爲後世多數學者所滿意。猶如偉大建築物營于流沙之上,未免根本動搖。故羅巴怯夫斯基(Lobatchewsky)等得撇去此公論,別演爲非歐克裏得幾何(Non - Euclidean geometry)。雖然,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吾人學問固莫不以常識爲基礎。蓋所謂科學方法者,無非依邏輯(Logic)規律,據提案以求斷案耳。所得之斷案,爲新學說,爲新發明。所據之提案,非爲常識即爲他人先得之斷案。然先得之斷案,仍必據他提案以得之。故其最初之基本提案,終必爲常識無疑。至于常識究屬何物?雖有時亦得藉科學以回溯一步,而其方法仍不外據他常識爲提案,以求此常識之斷案,以爲此常識之說明。其不能窺常識之源可知。故關于時(Time)空(Space)量(Quantity)質(Mass)等常識,其爲自然科學之基本提案,實與幾何原本之公論無殊。且其不能使人滿意,未必愈于幾何原本之公論十二。故今日之自然科學,雖發達已至可驚之程度;當知其基礎,仍築在此未有滿意說明之諸常識之上。更端以言之,則今日之科學,可稱爲歐克裏得式之科學。而撇去此諸常識,亦仍可別演爲非歐克裏得式之科學也,非歐克裏得式之科學爲何?叁千年前印度淨飯王家悉達多太子所立之佛教是也。夫歐克裏得幾何,基于一直線上同平面之諸垂線,無論如何引長,其距難恒不變之常識。而非歐克裏得幾何,則基于認此諸垂線爲或漸湊近或漸遠離之條件。今自然科學基于物我對待之常識。而佛教則立萬法唯識。萬法者,一切心理生理物理現象,上文所謂常識,與立于此常識基礎上之種種科學問題,皆是。唯識者,言其唯是心理作用也;然心體本來空寂,生識乃由于迷。因迷造業,因業感報。同業感總報,異業感別報。種種科學問題,與其所基之常識,皆不過吾人夙生同業所感之總報而已。而即此業報亦無實體,唯是心識,故曰萬法唯識。故曰:今日之自然科學,爲歐克裏得式之科學,而佛教爲非歐克裏得式之科學也。或曰:常識雖非可以邏輯證明,然爲人類之良知,至誠無妄。彼違反常識之非歐克裏得幾何,不過等于遊戲問題,無裨實用。佛教既爲非歐克裏得式之學問,則亦安足研究乎?曰:人類心習,驟視之似良知,細考之而知其不然者不勝摟指。大地平衍,似良知也。地體靜定,星日運行,似良知也。物質依平行線墜落,似良知也。若謂違反常識者不足研究,然則力學天文學證明物質相吸,及地球繞日,科學家何以信爲的論乎?又如物質永存(Conservation of matter),能量永存(Conservation of energy)皆與常識違反者。而今則已成爲科學上顛撲不破之原則矣。至于時間與叁維之空間(Three-dimensional space)互爲獨立,此吾人極堅固之心習也。而愛因斯坦(Einstein)據天文學之記錄,及高深之數學,證明時間與空間相涉,成一四維之幾何。又以物質散布其間,更使此四維幾何,由歐克裏得的變而爲非歐克裏得的,爲物質相吸之說明。非但違反常識,抑且有類于代數學中之幻量…
《佛法與科學之比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