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他也不知道,如果很近碰面(禮拜)的話,他都不會看,馬上回頭就走,所以這也是一個修行的方法。
剛才講的就是第九十八頁的第一個偈頌(巳一、總明眼瞻視之諸行):
「見之無義唯散亂,我終不應觀此境,常時如是應思惟,目不他瞬正瞻視。」
如果你這樣做,眼睛很累了,疲勞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巳二、疲勞時應如何):
「若爲暫息疲勞故,偶一放目瞻諸方。」
這裏的瞻諸方並不是叫你眼睛四處張望,不是那個意思,而是你眼睛往天空望,放松一下而已。
如果說,是自己的徒弟而言,來到你的面前,在你的視線範圍之內,若不需要他們的恭敬,就可以馬上把眼睛轉開,就不需要去看到他們恭敬的樣子。可是你如果遇到熟識的人,也不要裝成沒看到,一副自己很有修行的樣子,也不可以,你應該要舒顔和善的去跟他握握手,去問候他,所以這邊才講到(巳叁、他補特伽羅來前時當如何):
「若見有人來目前,舒顔平視贊善來,谛察道途怖畏故,亦應數數觀四方。」
「若見有人來目前」,「目前」就是眼前,來到我們眼睛的視線範圍裏面,你就應該「舒顔平視贊善來」,就是歡迎他的一些言詞。「谛察道途怖畏故 亦應數數觀四方。」這一句講到,如果我們在比較荒郊野外或者是森林裏面的時候,你就不要很拘謹,就只有這一個範圍可以看,你就應該要四處張望,看有沒有野獸,要不然就被也受傷到了,在這個時候就應該要放眼觀四方了。
再來講到,如果你一直往前看某個視線範圍之內,累了之後,就可以稍微往後面看看。「巳四、憩息之時當如何」:
「憩息之時應回顧,審谛觀察于後方,前後審視谛觀已,或當前進或退行。」
「憩息之時應回顧,審谛觀察于後方,」在那個時候,因爲你一直往前看也會累,所以你可以往後面看看,休息一下。「前後審視谛觀已,或當前進或退行。」一般而言,你可以一直往前注視,要不然就是休息的時候往後方注視,可是你如果來到懸崖斷壁的時候,就不可以這麼拘謹了,你還是要好好的前後左右觀察地形,否則有掉下去的危險性。
再來就講到「辰叁、配合別余威儀」:
「如是一切時處中,知所當爲而後行。」
在任何時刻當中,你的所作所爲都應該要與法相隨順,如果與法不相隨順,你就不要做,這一句的主要意思是這樣。
再來「辰四、觀察止住諸行。」當我們沒有在行走,是坐著的時候也可以做觀察:
「是否身應如是住,當于事先預思惟,今我此身如何住,複應時時勤觀察。」
有時候你坐著的時候,要去自我看一下:我這樣子做腳有沒有擺好?身體有沒有擺好?或者說肩膀是不是太高?或者是坐姿有沒有坐正?這樣子自我觀察。
以上是就身語方面的來做觀察,講到身,就是我們坐下來身體的坐姿,這個坐姿也是會關鍵(關系)到我們的心穩不穩定的問題,因爲坐姿正不正會影響到體內的脈直不直的問題,那脈直不直的問題,又會牽涉到氣的運行順不順暢的問題,那氣的運行順不順暢,又會影響你的心能不能夠很甯靜、很平穩的問題。所以說,坐姿最好就是用毗盧八支坐法,毗盧八支坐姿是最好的。(仁波切:毗盧八支加氣息是最好的。)
有的人說,這外在的威儀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內在的心思,有的人是會這樣子講。事實上,你如果外在的威儀,你都沒有很謹慎的話,很謹慎的去照顧你外在的威儀的話,那你要照顧到內在的威儀(心思),事實上也會更困難一點。
仁波切就舉了一個例子,在達隆沙拉那邊,有一個閉關者,在一個閉關房的閉關者,那他的閉關房就蓋得很好,要去他的閉關房,那個階梯、那個路,就做得非常好,一層一層上去,做得非常的好。那其它的閉關房,要去其他者的閉關房,那個階梯、那個路,就都很不好,不是泥巴要不然就是石頭路,很難走。
仁波切:我去那裏,他說他的階梯是自己做的,就很有次第、很漂亮。其他那些閉關的地方,都沒有,也有粘土,也有水,都不方便,有的時候走路要拉上去,就這樣子。他們沒有做這樣子,對!他們不會做。他們現在那個…我不會講那個藏文,你翻一下。
仁波切就問他(爲什麼要做那麼好的階梯?),他的回答就是說:「眼睛能見的次第沒做好,那眼睛見不到的次第你說它會做好,就難以相信了。」 就是眼見的都沒有做好的話,那些隱蔽的、不可見的,那就很難相信他有沒有做好了。
仁波切:他講話很直的。
這邊仁波切講到叁個名詞,一個是現前的(就是你眼見的、可見的);一個是隱蔽的(略爲隱蔽的);另外一個就是極爲隱蔽的(非常隱蔽的)。你 如果可以眼見的、現前的都沒做好的話,那略爲隱蔽的這一點能不能做好,還要打一個問號。
一般而言,對我們這些初機者,都很容易落入外在的事物上,就會去著重外在身體的行、住、坐、臥、吃等等,甚至環境上會很多讓我們生起煩惱的事。比如說,我們的東西太多了,或者說我們所處的環境等等,都有可能會助長我們生起煩惱。所以,我們初機者的話,對于外在的這些人事物,我們要很小心警慎。那有人說,外在不重要,以你的內心、內在爲主,說這樣子話的人,如果自己又不去遵守一些應該要遵守的規矩的話,那可能他就會胡作非爲,所以就要很小心。
再來就講到,卯二、觀察意串習 分二, 辰一、系心善所緣境, 辰二、觀察于善法能否專注一心。今初:
「心如狂象未調馴,正法于心如大柱,雲何系心令不逸,如是常時應練修。」
我們的心要拴系在善所緣上,不要讓我們的心像精神錯亂的瘋子一樣隨著煩惱一直在轉,如果這樣子的話,就好像這裏的比喻一樣,你的心就會像一頭狂象一樣到處亂走,這就是我們沒有用正念正知拴系我們的心在善所緣上的關系,才會變成這樣。要以正念和正知把我們的心拴系在善所緣上,所以說,正法于心就如大柱一般。
再來講「辰二、觀察于善法能否專注一心」
「若人勤修叁摩地,終勿剎那縱放心,今我此心何所行,應當如是勤觀察。」
我們的心要安置在善所緣上,安置的情形就是要非常專注的安置在善所緣上,善所緣並不是只有在我們的心中現起而已,而是更進一步的要讓心緊緊的拴系在善所緣上。修叁摩地(禅定)者,當然一定要全心的放在善所緣上。可是,這邊所謂的全心放在善所緣上,並不是像我們所說的,在修奢摩他一樣那樣子,你的心緣在那上面一點都不動搖,不是那個意思。我們這邊特別是講你心要拴系在各種的善所緣上,而不是只有一個像我們在成辦奢摩他那樣子的。
藏文的叁摩地稱爲、、、,意思跟我們在修奢摩他的止,是不會很一樣的,所謂的修叁摩地,主要的意思就是要讓你的心不渙散到其它的事物上,你的心要內住在你的善所緣上。我們的心是否能夠內住在善所緣上,或者說由我們的心所示現出來的身語行爲,你要去透過正念和正知去觀察它,用這種方式來修行。所以要收攝身語意叁門于善品上,不要讓我們的身語意叁門落到造惡的惡品上。所以寂天菩薩先前有講到,合掌,很殷重的去告誡後來的學者,請他們務必依著正念和正知而行。當我們在念誦這些偈頌的時候,也應該要回想起寂天菩薩他這樣,這麼殷重的諄諄教誨。我們今天講到這。
《入菩薩行論 第十二講(第5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