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十叁講(第5品)

  

《入菩薩行論 十叁》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4/17

  

就像上一次所說的,我們要以正知如理的偵察我們身語意叁門所有一切的舉止動作。要生起正知之前,要先生起正念,之後再以正念和正知兩者結合起來,來守護我們的身語意叁門。

  

正念和正知有很多的比喻,當師長在解釋正念和正知的時候,會用不同的比喻來解釋何爲正念和正知,有時候他們說正知就如同繩子一般,有時候說正念就如同繩子一般。可是,就一般而言,一般的論著裏面,他們會說正念就像繩子一般,會這樣子說。然後這個正知是做偵察工作者,就會將外逸出去的心把它勾攝回來。在修的過程裏面,正念和正知兩個結合起來,一起來修。

  

又有一種比喻,就比如說要去抓小偷,那去抓小偷者是誰?就這個正知,抓回來之後,要把它關在哪裏?關在監牢裏面,用繩子把它綁起來,這個就是正念。所以,正知的工作就是要去偵察你的心有沒有渙散出去,一旦渙散出去,就馬上要去把它勾攝回來。

  

在修的過程要正念和正知兩個結合起來,也就是把你的正念拴系在善的所緣品上,或是說綁在善的所緣品上。那要把你的念頭綁在善所緣品上之前, 你要知道要如何安立善所緣品,要先了解這一點。了解之後,就把你的念拴系在善所緣上。如果你的念有所動搖的時候,馬上用正知察覺到,把它再召回來、勾攝回來,安立在善所緣品上。對我們而言,要馬上做到這一點是有點困難,所以,有時在做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讓心處于平等舍的狀態,也就是像處于無記的狀態,讓你的心好像是處于休息、放松的狀態,不是馬上把心就拴系在善所緣上,不是這個樣子,先讓心好像有得到一個休息。

  

你看有一些修禅、修行的人,他們在打坐的時候,好像都很輕松。他們就強調,你要放輕松,這樣子做也有一些好處,就是他們好像沒有特別強調你要把念頭拴系在哪一個對境上,沒有這樣強調。他們強調你就把你的心放輕松,這樣有一點好處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呢,因爲一向在整天裏面都是妄念紛飛,那在你修禅的過程,有機會讓心有所休息,心如果有所休息、放松的時候,氣的運轉也會比較平順,等于氣也會跟著休息,那血也一樣就會流得很順暢,身體自然就會比較好,所以這個也有一些好處在。如果講到說修禅,然後去觀氣,或者說觀身體的狀況怎樣,這一些修持的方法並不是把念頭拴系在這些善所緣上,只是讓你的身心有所放松、有所休息而已。

  

就我們而言,現在馬上將這些妄念製止掉、完全停止掉是不可能的,因爲我們從古來就一直串習妄念紛飛的狀態,所以,自自然然的,我們就是會妄念紛飛。既然要把這些妄念減低,要先認知什麼叫做妄念,先去認知它。可以透過禅修的整個過程去觀妄念到底生起多少次數,去算它生起多少次數。如果妄念一生起來的話,你就算,因爲妄念生起來,等于說心就渙散出去了,所以,生起來就馬上把它抓回來、生起來就把它抓回來,用這種方式不斷的去做、不斷的去做,那你的心就會越來越平靜,心就會得到好像有休息的時候,就會這個樣子。所以,首先要先去認知妄念是什麼,自己這樣子修了之後,就會有一種不同的覺受:有妄念的時候你的心覺受是什麼?沒有妄念的時候你的心覺受是什麼?這之間的區別,你就可以察覺得出來,你就感覺它不一樣的地方了。

  

仁波切說上次在講《菩提道次第攝頌》的時候,還是《功德之本頌》的時候,有講到奢摩他,如何去成就奢摩他的部份。先講到:要成就奢摩他,首先就試著先去成就些許的住分(另一個是明分),從成就些許的住分開始來成就奢摩他,因爲以前講過,所以這裏就不提了。

  

我們要善用正念和正知,用正念把我們的心拴系在善所緣品上,現在雖然做起來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可是,可以先讓我們的心處在平等舍的狀態, 之後慢慢慢慢的,就可以讓心安置在善所緣品上,所以要加以串習,要以正念和正知來觀察我們的身語意叁門的所有一切動作、一切行爲。在觀察的整個過程,有時候應該要用正念,有時候不見得要用,所以時間的分齊,也要去了解,有時候就把它放任,不需要太過于造作,有時候卻是要如理如法的去做,所以那個分齊也要知道,就好像100頁這個偈頌所說的(卯叁、釋應止應作分齊):

  

怖畏大施會等俱,若力不能許聽便,是故佛言行布施,應當舍置于律儀。

  

當我們在做布施的時候,如果有時候會跟戒律有所相違,那這個布施如果是很重要的一個布施的話,在這個時候,戒(律儀)就可以暫時的把它放置在平等舍的狀態。

  

如果我們要去做很重要的事時,就比如說這件事可能會傷害到我們的性命,有一些事傷害到我們的性命;或者說我們要去上供叁寶,積聚很大的大資糧;或者說要去利益衆生,在這叁大意義之下、具這叁大意義的重要事,你要去做的時候,有時會跟我們所守的戒好像有所違犯,在這時就可以暫時舍下你所應該要遵守的律儀,這是在經典裏面有做這樣開許的。如果是就別解脫戒而言,裏面的他勝罪是連有生命危險時也不可以舍的,至于其他的僧殘(出家衆的戒)、惡作、墮罪等等,如果跟你所要做的、所要成辦的,剛才所說的這具叁大意義事有所相違時,爲了利益衆生的緣故,所以是有所開許的,開許的根據是什麼?是根據《無盡慧請問經》(這是佛所說的),《無盡慧請問經》雲:「如是布施之時,持戒所攝法應當暫舍。」也就是對這些比較微細的律儀,在這個時候可以暫時舍下。

  

剛才說,當我們在做很重要的布施時,微細的戒、比較不重要的戒可以暫舍。那有的人就提出疑問了,他說:「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這六度當中,持戒豈不是高于布施嗎?」(會有人這樣子疑問)「爲什麼可以把它暫舍呢?」(會有人提到)這邊就做回答:

  

思應先作當從事,此外更不思余法,即于此事系其心,唯求成辦于此事。

  

遇到利益衆生很重要布施的時刻,這些微細的戒是可以暫舍的,爲什麼?就是「唯求成辦于此事」的緣故,因爲我們知道,這些比較微細的戒,只有這些微細的戒, 是難以去圓滿的利益到衆生,也難以圓滿的積聚所有的資糧,這些微細的戒,它的力量並沒有那麼的大,因爲這個緣故,所以就暫時把它舍下來。

  

如是所作皆善妙,並修余法非所能,不正知之隨煩惱,如是能令不增長。

  

如是所作皆善妙」你如果能夠這樣子做,依次的去修持,輕重次序毫無紊亂的話,那你所做皆善妙。否則你輕重搞不清楚、次序搞不清楚的話,那你所做就無法皆善妙了。

  

並修余法非所能,不正知之隨煩惱,如是能令不增長。」你能夠這樣,如理如法去做的話,那這些不正知的隨煩惱,(我們知道有二十隨煩惱,其中的一個就是不正知,)不正知也就是你不知道要如理的去做觀察,稱爲不正知,你如果能夠如理如法來做的話,那不正知的隨煩惱都能夠讓它不增長,也就是讓它不生起來。

  

有時候,就比如說我們在修下士道法類的時候,所必須要修的就是下士道裏面所說的爲主來做,有時候我們會不以該修的來修,而往上跳,跳到上士道的菩薩萬行裏面去做廣大行,那這樣子,有時候我們沒有如次第來做的關系,可能會傷害到我們下士道所應該要修持的法類,這樣子做的話,就無法「所作皆善妙」了。如果沒有按照修行的次序來做,可能不正知的隨煩惱就會增長、就會生起來了。如果能夠如理如法的按照次序來做,就像《道次第廣論》裏面所說的次序一個一個來修,那你所做的一切就都會成爲善妙。

  

所以,我們要時時的用正念和正知來檢查身語意叁門的所作所爲,佛陀有時候也開許在特殊狀況之下,可以暫舍這些微細的律儀,做這樣的開許。

  

再來就講到身的學處,我們要「守護勿失」,然後也講到心的學處,也應該要「守護勿失」(「寅二、守護勿失分二,卯一、身之所學守護勿失,卯 二、心之所學守護勿失。初中分叁,辰一、勿隨散亂自在,辰二、斷無義行,辰叁、作所作時觀察發起意樂。今初。」):

  

戲笑談論有多門,稀有奇觀亦多種,若時趣入此等事,于彼貪著應斷離。

  

對于那些無意義的言談,或者說看戲劇,或者說眼睛亂看、耳朵亂聽、身語的行爲亂做等等,這些都會讓我們的心渙散到貪欲衆多的對境裏面去,這一些全部都應該要將它斷除。

  

有時候有那個必要性,因爲你要利益衆生,所以有必要性去做一些事,去做的時候,在你的內心當中也不應該生起貪著的心,貪著的心應該要將它斷除掉。有時候我們也難免爲了他人利益的緣故必須要外出,或者說必須要處在衆人的聚…

《入菩薩行論 第十叁講(第5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