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十四》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4/24
我們上次講到身語意叁門,身語業的造作或是身語業表現在外在的行爲,當它們呈現出來時,會有同行的煩惱(同時現行的煩惱),這個煩惱就是我們應該要滅除的。就像《俱舍論》所說的,可以分爲思業和思已業,思已業就是當我們在造作身語業時同時生起來的,而思業則是指之前所發起來的動機。
思業就是我們心的思惟,最初我們生起貪的意樂,之後再透過貪的意樂而由身語表現出貪的行爲。瞋也是如此,先有瞋的意樂生起來,然後再透過身語而表現出行爲,力道的大小是有一點差別的。每一個煩惱的意業和身語業之間也可以說是粗和細的差別,意業時可以說是比較細及比較輕的,身語業就是比較粗及重的。
請看第 103頁,「卯二、心之所學守護勿失分叁, 辰一、別以對治守護,辰二、共通對治,辰叁、修對治加行之理。今初。」
我們的意千萬不要被煩惱所雜染,這裏講到叁種對治方法來守護我們的心,第一個是各別加以對治,第二個是共通對治,第叁個是直接去修對治的加行法。當我們還處于意樂的階段時,也就是處于思惟而還沒有身語的造作之前,此時我們可能因爲疑或邪知而造作出身語的行爲,要遮止疑和邪知的意樂,就必須要非常堅持去相信叁寶,對叁寶所傳的學處要生起相信的信,以及對叁寶生起欲求信及清淨信,一般說來,要對叁寶生起這叁種信。請看文:
「極深勝解殊勝信,堅毅恭敬謙下心,知慚識愧具怖畏,寂靜勤求悅衆心。」
這裏講到我們要如何去對治煩惱,首先說到我們要經常去做對治的加行,而且是要恭敬的去做,心必然就會具足功德,否則,心就很容易被煩惱所侵入、沾染。這裏的「堅毅」就是經常、持續、堅決的做下去,「恭敬謙下」就是非常謙卑的去做,而且還要「知慚識愧」,也就是要懂得慚和愧,「具怖畏」就是去思惟叁惡趣的種種情形而心生畏懼,「寂靜」就是指調伏,也就是我們的五根,不論是嘴巴講話或眼睛注視各種事物時,都要顯得非常寂靜、調柔,因爲我們的身語如果很粗暴的 話,就會變成很不調柔。我們的識生起來是依于根,眼識依著眼根而生起,根如果放松、調柔的話,識自然也就會很調伏、寂靜,如此一來,你的身語自然就不會很粗暴,而是會很調柔。這些都是讓我們不容易生起煩惱的方法。接著是「勤求悅衆心」,如果你以其他有情爲主的話,就不容易生起這些煩惱,如果是以自己爲主的話,可能就很容易生起這些煩惱了。這裏講的幾個都是讓我們不生起煩惱的方便。請看文:
「若遇愚人作相違,于所欲求無厭患,煩惱使彼生此心,如是思惟悲愍彼。」
當我們要去做利益無量無邊有情的事情時,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因爲對方有情會有強烈的我愛執在,再加上我們自己也有一些我愛執,兩個我愛執相遇,就會産生不和諧的地方。遇到這種情形時,我們就應該去思惟這完全都是因爲煩惱的緣故,而不可以去責怪對方而心生厭惡,反而要對對方生起悲愍的心,而不可以舍棄他。雖然我們利益他人時會遇到這些困境,可是,應該要爲對方著想,對他們更生悲愍心。
我們有時會隨著心意而生起不同的煩惱,所以,我們要一一加以對治,這就是前面說的「別以對治守護」,也就是各別的以對治法來對治所生起來的煩惱。下面就講到共通的對治法,請看文(辰二、共通對治):
「于諸無罪善事中,不損于己利有情,猶如幻化無自性,應常堅持如是心。」
「于諸無罪」就是沒有自性諸罪,罪有自性罪和遮製罪兩種。自性罪就是它的體性本身就是罪惡的,這就是指所有的惡業而言,所有惡業都是屬于自性罪。遮製罪則有兩類,一個是佛所製訂下來的規定,另一個則是自己許諾要去遵守的遮製,如果沒有這些遮製的話,那就一定全部都是善的事了。「于諸無罪善事中,不損于己利有情」,沒有這些罪當然都是善的,當然也就都不會損害到自己,也不會損害到其他的有情。除此之外,還要去了解空性慧,「猶如幻化無自性」, 要了解所有利己利他之善事都是無自性的,我們的心以通達空性的般若來攝持,如此一來,「作事如幻化,常持其心令無驕慢」,就可以經常堅持如是一顆心,用證空性的慧或是通達空性般若的心來攝持,去行自他皆得利的種種事。
請看下面的小字,「常持其心令無驕慢」,我們知道慢可以分成很多種,這裏可能特別是指執實而言。也就是我們的心要依著通達空性的般若來攝持,這樣心就不容易被煩惱侵擾了。因爲通達空性的般若(證空慧)是我愛執的正對治,這個心不會有執實。也就更不可能會有依于執實而生起來的貪瞋癡慢疑,甚至競爭的心也不會生起,可以說通達空性的般若是一切煩惱品的正對治。
在煩惱當中,我們以貪瞋二者爲例,對治貪要修不淨觀,對治瞋要修慈心,可是貪的對治法(不淨觀)無法成爲瞋的對治法,瞋的對治法也無法成爲貪的對治法,而證空慧(通達空性的般若)則可以成爲這兩個共通的對治法。
那麼,應該如何做呢?以貪來說,我們要利用禅修空性來遮止掉貪,如果光要遮止貪的話,可以觀修不淨觀,在觀修不淨觀的時候,主要是在對境上來修的。我們之所以會生起貪,是因爲我們會對所面對的對境增益、虛構了它的悅意相,以及去虛構它的自性是常的、堅固不壞的。而在修不淨觀的時候,我們也是在對境上來修,去思惟這個對境是無常的、醜陋的、不悅意的。這種修持方式全部都是在對境上修的,所以,能對治的力量也僅僅這樣而已。而修空性就不是這樣了,修空性不但是在對境上來修,也在有境上來修,在修空性時,我們會在境及有境上去追尋它是否有它的自性,當我們去探究它究竟的自性時,會發現無毫發許自性可得。因此,我們可以獲得境和有境是不堅固的、不是常的這樣的定解。這樣來禅修的力量是會變成非常大的,不但可以套用于遮止貪,也可以套用于遮止瞋方面,可以成爲兩者同時的對治法。
要遮止瞋也是一樣,也是在對境上來修慈,利用在對境上尋找可以讓我們生起慈愍心的這一點,透過這樣來遮止我們所生起的瞋,都僅僅是在對境上而已,而在有境上則沒辦法特別去修慈。可是,當我們在修證空慧時,就不是僅僅在對境上而已,對境和有境兩者都並修。所以,在遮止煩惱這一點上,用證空慧來遮止和僅僅各自的對治法來做的話,兩者的力道差別就很大了。
我們之所以會生起貪,就是因爲見到對境,因爲這個對境是我們所想要得到的事物,因此就會生起貪。當我們遇到不想要的事物時,就會生起瞋。當我們生起貪時,會生起很強烈想要去占爲己有的心,生起這個思惟者是有境,也就是遇到貪的對境的值遇者。生起瞋的時候也是一樣,當有境遇到不想要的對境時,就會生起想要與這個對境相分離的念頭,本來是親近的,現在想要跟它遠離,本來是遠離的,則想要跟它斷得連一點點關系都沒有。這些貪和瞋是從有境生起來的,因爲這個有境(值遇到對境的我)被認爲是永恒存在的、常的,因此,當值遇到想要得到的對境時,就會生起強烈的貪著心,而在遇到不喜歡的對境時,則想辦法要跟它分離、將它抛棄,貪和瞋就是這樣來的。
問題:剛剛說到不淨觀和慈悲觀都只是在境上修,可是,我們在觀想不淨時,心裏會對所觀的境生起不淨的感覺,那是在心上有境的部分觀想起來的,爲什麼只說它是在境上修而沒有觀待到有境這一部份呢?是因爲他沒有針對心的不淨去觀想而這樣說的嗎?
回答:在修不淨觀的時候,就只有針對對境在修,等于是在對境上觀察它的不悅意的種種形象,而不在這個生貪者的心上來觀察他不淨的部分,因此,才說是在對境上修。我們知道生貪時會有兩個,一個是生貪者,另一個則是起貪的對境,在修不淨觀的時候,是在起貪境上偵察,而不在起貪者方面來觀察。因爲我們在對境上作觀察時,就是透過起貪者的思惟,他之所以會起貪,就是因爲在對境上錯誤思惟的關系,因此,是在這個對境上的思惟來尋找,而不是在起貪者本身來尋找。
問題:如果我們去尋找自己內心貪瞋等不淨的想法,那就已經不算是不淨觀了嗎?
回答:如果生起貪,那就一定有一個境,有時境是自己的感受,這就沒有辦法修不淨,不淨觀沒有辦法斷整個貪心,我們是說在一個對境上有一個人就要修不淨觀。
問題:那麼,在受用上面的貪一定要用無我的空正見來對治才可以嗎?
回答:這種不會稱爲不淨,這種貪心也可以稱爲苦谛的一類,有的…
《入菩薩行論 第十四講(第5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