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十四講(第5品)▪P3

  ..續本文上一頁用菩提心來攝持空性,其中的差異也是很大的。有菩提心攝持的話,它會變成無邊正理門,而攝持的方式就是剛剛前面講的這些。

  

這裏說的「得此殊勝有暇身」就是我們所獲得的八閑暇十圓滿的人身,之所以非常殊勝,是因爲它具有意義之故。既然已經得到八閑暇十圓滿具有意義的人身,我們就必須經過長時間數數加以思惟,數數思惟就是要讓我們心中生起對于八閑暇十圓滿的覺受。你可以就八閑暇當中的每一個去思惟,一個一個加以思惟,以及十圓滿一個一個加以思惟,讓你心中生起這種覺受。如果你這樣做的話,就不會浪費一點時間了,就會生起精進之心,「應當堅持如是心」,而且要讓這種精進心不動搖如須彌山一般。

  

戒總共有叁種: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以上是律儀戒的部分,律儀戒主要是要求我們要戒護自己的身語意叁門,而不要造作身語意叁門的惡行。律儀就涵蓋了比丘、沙彌及在家衆的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咒戒,這些戒的區分是在于戒的所依處,也就是在補特伽羅上區分的。你是戒的所依處,如果受了沙彌戒,那你就是沙彌,如果受了菩薩戒,就成爲菩薩。

  

接著講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攝善法戒是成辦自利的,讓自己能夠積聚資糧、淨化罪障,而饒益有情戒主要是利他的,律儀戒主要是要去約束自己的身語意叁門,而不要去造作惡行,因此,要去遵守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咒戒,而遮止我們身語意叁門去造作惡行的遮止者就是這些律儀。

  

我們經常都會說「我、我、我」,在我的背後當然就有我愛執,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特別的就是這個依于身軀(此世此身)所生起來的我,我們會認爲這個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將貪執于此身的執著去除掉的話,就等于除掉修法的一個阻礙。

  

我們會生起貪愛這個身軀的心,也會在這個身軀上生起「我」的強烈思惟。因爲生起這種強烈的貪愛心,所以,貪著此世身軀的我執就會很強烈的生起來,也就會去貪愛此世的蘊體而生起我執。如果去思惟此世的身軀它是不堅固的、不淨的,就等于除掉阻礙我們修法的阻礙者。了解這一點之後,再看下面的內容,你就不會奇怪爲什麼內容中講了身軀有一大堆的過失。

  

仁波切以他自己爲比喻,他叫做雪歌仁波切,如果有人拿著他的相片,指責他是怎樣怎樣的,他就開始生氣,爲什麼他會生氣呢?因爲這張相片的人就是他這一世身軀的樣子,他是依于這個身軀而生起強烈的我執,有強烈的執他爲實的心。因此,當有人拿著他的相片指責時,他的心中就會很生氣。生氣的表現就表示他心中有很強烈的我執存在。這種我執是這世的五蘊爲主而生出來的我執,如果那個身體不是我的話,不管他們罵相片裏什麼話,我都無所謂。

  

請看第 105 頁(醜二…卯一、于身不應貪著之喻):

  

鳥鸢貪食死屍肉,互相攫奪與鬥爭,死時汝心不知憂,今何爲身起诤競?

  

我們所重視的是這個身軀,而且又在這個身軀上安立我,而生起在這個身軀上的我執。如果一個人死了之後,會被鳥鷹等爭奪搶食,我們看了會覺得很惡心。如果我們自己的身軀也那樣子的話,日後那個被分屍的身軀等于是現在這個身軀的延續,這就是在告誡我們,如果日後那樣子看起來很惡心的話,又何必對你現在的身軀生起貪執呢?應該也要生起相同的惡心感啊!

  

執持此身爲我所,何爲防護勞汝心。

  

在這個身軀上思惟爲我,既然死後的身軀是這個樣子,是我們所不喜歡的。那麼,爲什麼你現在還要去喜歡這個身軀呢?意思就是我們現在不可以去貪著這個身軀, 應該要示現在所有身軀都是非常汙穢的。請看文:

  

心與此身既別異,身之所屬心何涉。

  

死了之後,身心分開了,身體怎樣又與心何幹呢?

  

剛才是對身修不淨觀,接著是對心修不淨觀。請看文(卯二、修觀身不淨):

  

問愚癡心爾何故,不于木像而執持,此不淨聚朽機輪,勤加防護有何益?

  

因爲我們都會認爲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心中對我的依止之處(身軀)就一直視爲是最好的,因而生起強烈貪圖此世安樂之心。不只如此,還會生起強烈追求個人利益的心,自然心中就不會想起佛法,心不念法,心生種種煩惱,這完全都是因爲我們視這個身軀爲最好及計這個我爲最重要的關系。如果認爲這個身軀最好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爲還有比我們這個身軀更好的。外在有很多木雕的像都雕得很漂亮,比這個身軀還漂亮,爲什麼我們不去執持他,而去執持這個不漂亮的身軀呢?

  

講這些最主要是要破除我們認爲我是最重要的這種思惟,同時也要破除我們認爲這個身軀是最好的這種思惟,而不是說我們這個血肉之軀是多麼的不好,並不是這個意思。目的是要破除我們認爲我及身軀爲最好的這種思惟。

  

藏文的不淨觀有兩種,前面所講的不淨觀對象是外面的,而這裏的不淨觀,我們四聖谛當中的苦谛相反的有四個,是這樣的意思,這是自己五蘊上面 的一個想法。

  

問題:我們是否可以說:一般的空性是只能斷我執而不能斷我愛執,最勝的空性就可以斷掉我執和我愛執。

  

回答:我們最主要講的是大悲心和菩提心所攝持的空性,這是要了解的,差別在此處。大家以後學《五道十地論》時,就會比較清楚哪一道的空性能力是如何的。

  

問題:剛剛仁波切問我們的題目是不是這個意思呢?最勝空性就是無邊正理門的空性可以斷除我執和我愛執呢?仁波切問的意思是這樣嗎?

  

回答:也不可以說是最勝的,我們一進去大乘資糧道裏面,就都已經具備了這些,空正見的能力是還要一直學好幾百劫的,所以也不可以說是最勝的。

  

問題:仁波切剛剛問我愛執是不是從我執生出來的習氣,那麼,我愛執和我執要怎樣區分才是正確的呢?

  

回答:我執是沒有牽涉到是否能成辦自利之事,我執是不去觀待他者而可以獨立存在的,而我愛執則非如此,我執可以助長我愛執,我愛執卻無法助長我執。另外,可以說伴隨我執出來的我愛執也會給它幫助,會助長我執,可是,單純的一個我愛執則不會幫助我執。

  

問題:請問我執和我愛執有沒有一個總別的涵蓋面?

  

回答:你如果要講哪一個能夠周遍,那是沒辦法這樣講的,因爲它們是各自分開的。另一方面來說,我愛執一直到七地才能斷,而我執則不一定需要修學大乘,小乘的無學道就能夠斷除我執。以大乘來說,我執也是要到七地才能斷掉。

  

問題:剛剛講到遮製罪有兩種,一種是佛製訂的,一種是我們自己去許諾的。我們自己許諾的是否有怎樣範圍之內的許諾呢? 還是跟朋友約定一件事情就算是一個許諾呢?

  

回答:這應該是屬于小小的,應該不是屬于戒的,比如在上司前面答應要做什麼事。

  

問題:那麼是要在上師、師長或叁寶之前許的諾言才算嗎?

  

回答:在佛菩薩面前講的,我們才會稱爲遮製罪。

  

問題:剛剛講到叁種戒,講到律儀戒的時候,有提到比丘、沙彌戒、在家戒、菩薩戒,菩薩戒不是屬于饒益有情戒嗎?

  

回答:菩薩戒是叁種都有。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都算是第一類的律儀戒,第二類和第叁類只是稱爲戒而已,事實上不是真正的戒。也有人稱第 一類是別解脫戒,而菩薩戒和密乘戒則是上面的第二和第叁類,自己的部分是第二類,關于別人的部分則是第叁類。菩薩戒和密乘戒是大乘的,整個大乘可以分類爲自利法身和利他色身,自利法身的部分就是第二類的戒,利他色身的部分就算是第叁類,也有這樣分類的方式。

  

問題:剛才講到自己許諾的部分,我記得在講到《攝頌》時,翻譯老師有講過發誓和發願是不一樣的,如果是在佛菩薩面前的誓言,可能旁邊就必須有一個上師才算,如果只是自己在佛堂跟佛菩薩發誓要如何做,這樣好像不是真正的誓言,有這樣的區別嗎?

  

回答:是的,真正守的戒是一定要有一個活的人在前面。

  

《入菩薩行論 第十四講(第5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