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十四讲(第5品)▪P2

  ..续本文上一页部分是苦谛,有的部分是集谛,我们要一直去看它不好的地方在哪里,那个部分就比较像不净观,可是,我们还是不会称为不净观的修行,不净观的修行只有对境是一个人的。无论如何,在对境上面一直观察不好的在哪里,这种只能降下我们的贪心而已,而无法对治瞋心,修空性则是两个都能对治,在对治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别。因为我们贪心一生起,我们的心百分之八、九十是自己起贪的心,而百分之十几则是对境的部分,主要的是「我」是很重要的,然后还需要好的对境。所以,我们的心整个都是靠我执,如果我们能断我执的话,整个贪就一点都没有了,为什么需要贪的理由就一点都没有了,整个贪心的根本就会断掉了。所以,修空性和不净观有很大的差别。

  

当我们遇到我们所贪欲的事物时,我们就要去思惟:「我为什么会对它起贪呢?我为什么会需要它呢?」经过这样的观察之后,就会发现所生起的贪心是从哪边来的,这个需要悦意事物的需要者是从哪边来的,观察后就会发现是从「我」来的,因为我们会以「我」为最重要的,然后我们再进一步去寻找这么重要的我找得到吗?怎么找都找不到。在这样想了之后,你就可以将生贪心的我或需要这件事物的需要者完全根除掉了,此时这个需要者已经不见了。

  

我们如果修证空慧,就可以将我执灭除,当然也可以将烦恼灭除。请问修证空慧可以将我爱执灭除吗?(此时学员许师姐回答:空性慧可断我执,就可断我爱执。蔡师兄则回答:我爱执是我执的习气所使,空性慧无法断我爱执。)刚才说我爱执是我执的习气,意思是我爱执是依于我执而生起来的,还是我爱执就是我执的习气呢?

  

蔡师兄:我执是对自己本身的,而我爱执则是对自己本身以外所累积的,这种我爱执的习气一定要用爱他执才有办法对治,而我执是自己本身的,所以就不用到对其他的境,这里的境是对人事物而言,所累积下来的是我爱执。也就是我爱执有对自己本身也有对外面,而我执则只有对自己的内心而已。我所持的理由,以我执是一种烦恼障来说,我爱执是一种所知障。

  

仁波切:我所问的是你讲的是我执的习气还是从我执的习气上所生出来的一个东西?

  

问题:在我的想法上,内心很细微的那一分是我所不懂的,但是,在外面来看是两种事情,我执是我执,我爱执是我爱执,是不是真正由我执引起的习气或它本身是另外一个东西,这是我不太清楚的。

  

仁波切:那么,我问你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爱执是我执的习气的话,那么是利他心是他人上面执着的习气吗?我爱执是我上面一个执着心的习气。 刚刚就是一种辩经的方式。

  

问题:对,利他心是利他的习气。现在要照着仁波切说的话来回答。

  

仁波切:当我们看到他人时,就马上会生起他人上面的执着心,他人上面的执着心一增加,利他心也会增加吗?那就不需要修行了。所以,并不是这样,因此,我爱执不可以说是我执的习气。

  

问题:何谓烦恼障和所知障?

  

仁波切:障有三种:烦恼障、所知障、下等障(下劣的)。因此,我爱执不可以称为所知障,而是属于下等障。劣等障就是指无法承担起利益他人的障碍,因为无法承担起利益他人,所以,心是很薄弱、卑劣的,因而称为劣等障。

  

问题:这样讲来,我们又回到刚刚的问题,空性能够破我执和我爱执,那么,我们修菩提心要做什么呢?

  

仁波切:阐释空性的经典唯有大乘经典,绝无小乘的经典,为什么呢?

  

问题:我真正的问题是阿罗汉也是证得空性,应该是把我执和我爱执都全部去掉了,怎么会说阿罗汉只有断烦恼障而没有断所知障呢?

  

刚才仁波切之所以要问这些问题,是要让你们更能厘清观念。以证空性来说,大、小乘都有证空性,而利用无边正理门来证空性的只有大乘而已,意思就是你必须要有菩提心来作助伴,才能利用无边正理门来证得空性,用这样来证空性,力量是非常大的,只有大乘才有可能,也只有大乘的经典里面才有讲到无边正理的法门。因此,利用无边正理的法门来证空性,就只有大乘而已。那么,为什么只有大乘经典当中才有宣说呢?因为小乘所化机的慧力无法容纳无边正理门。证空慧也要以菩提心为助力、助伴,世俗谛的广大道可以成为甚深道的助力,彼此相互辅助,这样彼此的力道就会变得很强。

  

证空性慧的力量为什么会变成那么大呢?因为自己和其他的有情都是相互依赖的,自利和他利也是相互依赖的,你要去了解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就必须要透过非常深细的无边正理法门才能得知。只有你去做深入的了解之后,才能使我爱执消灭掉,也才能使爱他执的力量增长,也可以使我们迅速的积聚资粮。

  

如果我们只有证得空性而已,那是无法将我爱执灭除掉的,执爱他人也不可能增长。那么,要如何将我爱执灭除而使爱他执增长呢?也就是要先很深入的去了解自他相互之间依赖的道理,而要很深入了解,就只有透过深细的无边正理法门才能了解,经过你深入的了解、修持,当你生起修证、体验时,自自然然就会舍弃自利而生起强烈的利他心。无边正理法门的空正见有办法消除我爱执,这也是空正见。

  

为什么阿罗汉只能断烦恼障而不能断所知障呢?证空慧可以灭除我执和我爱执,如果要断除所知障的话,就必须对无量无边的所知完全了知,而要了解无量无边的所知,就必须要具足无量无边的能力,而要具足无量无边的能力,就必须积聚无量无边的资粮,而要积聚无量无边的资粮,就必须要观照到无量无边的有情,而要观照到无量无边的有情,你就必须要有大悲心,而且还要生起无边智之后,才能对有情生起大悲心。简短回答就是这样。

  

问题:何谓「无边正理法门」

  

  

譬如,我现在是当一个人,如果我心里有生起利益你们几个人的心的话,当你们有一些感受时,我跟你们有同样感受的能力会增加,我会变成四十几个人的能力,这种智慧就已经增长了。但是,我现在只是一个人,我的我爱执很强,我的智慧不能看得很广,就只会去看我需要什么及我不要什么,这就会有分别。当我一生起大悲心,每一个人的需求是什么,我都能清清楚楚的想到,这种能力会增加,因此,也可以说智慧也会增长。

  

另一方面,自跟他中间的关系很清楚,自己是一个个体,他人则是无量无边的,以这样无边的角度去看,也是一个缘起的关系,必须有大悲心才能想得到这样的关系,而能想到这种缘起时,才能产生从缘起生出来的空正见,这个空正见的量也是无边的。这样的空正见,小乘是完全没有(机会)的,完全没有能力的,所谓的无边空正见是这样的。

  

我们要证空性,也要透过无边正理门,广、中、略三《般若经》里面直接所阐释的内容就是空性,这是针对《三般若经》特殊的所化机而开示的,所以是唯大乘的经典,里面所阐释的空性可以说是证空性的无边正理法门,小乘行者的慧力无法了解里面所说的内容。

  

蔡师兄:刚刚讲的无边正理门跟我们平常讲的以菩提心摄持的空正见意思一样吗?

  

仁波切:虽然说无边正理法门就像你所说的菩提心摄持的空性正见,可是,你要了解菩提心如何来摄持空性正见,摄持的方式要很清楚的了解。我们可能认为菩提心和空性正见都在一起,以为这样就叫摄持,这样的理解就是错误的。依着证空慧可以灭除我执、我爱执及烦恼等。

  

刚才说的就是共通的对治,共通的对治法就是证空慧,我们了解了证空慧是共通的对治法,就不应该虚度时光,应该要马上用对治加行法来处理。这就像《道次第论》的科判说的「于有暇身劝取心要」,所以,我们要在那里面思惟,要利用具足暇满身躯的时候去取得心要。请看一○四页(辰三、修对治加行之理),「得此殊胜有暇身,须经长劫熟思惟,应当坚持如是心,令不动摇如须弥。

  

问题:刚刚仁波切讲到菩提心摄持的空正见,有说到摄持的方法不可以理解错误,那么,要怎样理解才是正确的呢?

  

仁波切:前面讲过大悲心、菩提心是怎样成为空正见的助伴,大家要有这样的理解。

  

问题:所讲的是要有次第的生起菩提心,对不对呢?就像《广论》要先有大悲心,再慢慢的由七因果或自他换去了解,而去生起菩提心,而不能没有次第的就以为自己发了菩提心。对于刚刚所说的内涵听不太懂。

  

仁波切:刚刚讲的,我们心里有大悲心的话,才会去想自跟他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想的话,才会生起那上面缘起的慧,生起了这种缘起慧之后,才会生起无边正理门的空性,这就是菩提心摄持空正见的解释。你刚刚讲的是道次第的问题,道次第又不一样了,我们真正了解空性是在还没有生起菩提心之前就已经生起了,菩提心之后也有空性,是否有…

《入菩萨行论 第十四讲(第5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