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十四》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4/24
我们上次讲到身语意三门,身语业的造作或是身语业表现在外在的行为,当它们呈现出来时,会有同行的烦恼(同时现行的烦恼),这个烦恼就是我们应该要灭除的。就像《俱舍论》所说的,可以分为思业和思已业,思已业就是当我们在造作身语业时同时生起来的,而思业则是指之前所发起来的动机。
思业就是我们心的思惟,最初我们生起贪的意乐,之后再透过贪的意乐而由身语表现出贪的行为。瞋也是如此,先有瞋的意乐生起来,然后再透过身语而表现出行为,力道的大小是有一点差别的。每一个烦恼的意业和身语业之间也可以说是粗和细的差别,意业时可以说是比较细及比较轻的,身语业就是比较粗及重的。
请看第 103页,「卯二、心之所学守护勿失分三, 辰一、别以对治守护,辰二、共通对治,辰三、修对治加行之理。今初。」
我们的意千万不要被烦恼所杂染,这里讲到三种对治方法来守护我们的心,第一个是各别加以对治,第二个是共通对治,第三个是直接去修对治的加行法。当我们还处于意乐的阶段时,也就是处于思惟而还没有身语的造作之前,此时我们可能因为疑或邪知而造作出身语的行为,要遮止疑和邪知的意乐,就必须要非常坚持去相信三宝,对三宝所传的学处要生起相信的信,以及对三宝生起欲求信及清净信,一般说来,要对三宝生起这三种信。请看文:
「极深胜解殊胜信,坚毅恭敬谦下心,知惭识愧具怖畏,寂静勤求悦众心。」
这里讲到我们要如何去对治烦恼,首先说到我们要经常去做对治的加行,而且是要恭敬的去做,心必然就会具足功德,否则,心就很容易被烦恼所侵入、沾染。这里的「坚毅」就是经常、持续、坚决的做下去,「恭敬谦下」就是非常谦卑的去做,而且还要「知惭识愧」,也就是要懂得惭和愧,「具怖畏」就是去思惟三恶趣的种种情形而心生畏惧,「寂静」就是指调伏,也就是我们的五根,不论是嘴巴讲话或眼睛注视各种事物时,都要显得非常寂静、调柔,因为我们的身语如果很粗暴的 话,就会变成很不调柔。我们的识生起来是依于根,眼识依着眼根而生起,根如果放松、调柔的话,识自然也就会很调伏、寂静,如此一来,你的身语自然就不会很粗暴,而是会很调柔。这些都是让我们不容易生起烦恼的方法。接着是「勤求悦众心」,如果你以其他有情为主的话,就不容易生起这些烦恼,如果是以自己为主的话,可能就很容易生起这些烦恼了。这里讲的几个都是让我们不生起烦恼的方便。请看文:
「若遇愚人作相违,于所欲求无厌患,烦恼使彼生此心,如是思惟悲愍彼。」
当我们要去做利益无量无边有情的事情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对方有情会有强烈的我爱执在,再加上我们自己也有一些我爱执,两个我爱执相遇,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形时,我们就应该去思惟这完全都是因为烦恼的缘故,而不可以去责怪对方而心生厌恶,反而要对对方生起悲愍的心,而不可以舍弃他。虽然我们利益他人时会遇到这些困境,可是,应该要为对方着想,对他们更生悲愍心。
我们有时会随着心意而生起不同的烦恼,所以,我们要一一加以对治,这就是前面说的「别以对治守护」,也就是各别的以对治法来对治所生起来的烦恼。下面就讲到共通的对治法,请看文(辰二、共通对治):
「于诸无罪善事中,不损于己利有情,犹如幻化无自性,应常坚持如是心。」
「于诸无罪」就是没有自性诸罪,罪有自性罪和遮制罪两种。自性罪就是它的体性本身就是罪恶的,这就是指所有的恶业而言,所有恶业都是属于自性罪。遮制罪则有两类,一个是佛所制订下来的规定,另一个则是自己许诺要去遵守的遮制,如果没有这些遮制的话,那就一定全部都是善的事了。「于诸无罪善事中,不损于己利有情」,没有这些罪当然都是善的,当然也就都不会损害到自己,也不会损害到其他的有情。除此之外,还要去了解空性慧,「犹如幻化无自性」, 要了解所有利己利他之善事都是无自性的,我们的心以通达空性的般若来摄持,如此一来,「作事如幻化,常持其心令无骄慢」,就可以经常坚持如是一颗心,用证空性的慧或是通达空性般若的心来摄持,去行自他皆得利的种种事。
请看下面的小字,「常持其心令无骄慢」,我们知道慢可以分成很多种,这里可能特别是指执实而言。也就是我们的心要依着通达空性的般若来摄持,这样心就不容易被烦恼侵扰了。因为通达空性的般若(证空慧)是我爱执的正对治,这个心不会有执实。也就更不可能会有依于执实而生起来的贪瞋痴慢疑,甚至竞争的心也不会生起,可以说通达空性的般若是一切烦恼品的正对治。
在烦恼当中,我们以贪瞋二者为例,对治贪要修不净观,对治瞋要修慈心,可是贪的对治法(不净观)无法成为瞋的对治法,瞋的对治法也无法成为贪的对治法,而证空慧(通达空性的般若)则可以成为这两个共通的对治法。
那么,应该如何做呢?以贪来说,我们要利用禅修空性来遮止掉贪,如果光要遮止贪的话,可以观修不净观,在观修不净观的时候,主要是在对境上来修的。我们之所以会生起贪,是因为我们会对所面对的对境增益、虚构了它的悦意相,以及去虚构它的自性是常的、坚固不坏的。而在修不净观的时候,我们也是在对境上来修,去思惟这个对境是无常的、丑陋的、不悦意的。这种修持方式全部都是在对境上修的,所以,能对治的力量也仅仅这样而已。而修空性就不是这样了,修空性不但是在对境上来修,也在有境上来修,在修空性时,我们会在境及有境上去追寻它是否有它的自性,当我们去探究它究竟的自性时,会发现无毫发许自性可得。因此,我们可以获得境和有境是不坚固的、不是常的这样的定解。这样来禅修的力量是会变成非常大的,不但可以套用于遮止贪,也可以套用于遮止瞋方面,可以成为两者同时的对治法。
要遮止瞋也是一样,也是在对境上来修慈,利用在对境上寻找可以让我们生起慈愍心的这一点,透过这样来遮止我们所生起的瞋,都仅仅是在对境上而已,而在有境上则没办法特别去修慈。可是,当我们在修证空慧时,就不是仅仅在对境上而已,对境和有境两者都并修。所以,在遮止烦恼这一点上,用证空慧来遮止和仅仅各自的对治法来做的话,两者的力道差别就很大了。
我们之所以会生起贪,就是因为见到对境,因为这个对境是我们所想要得到的事物,因此就会生起贪。当我们遇到不想要的事物时,就会生起瞋。当我们生起贪时,会生起很强烈想要去占为己有的心,生起这个思惟者是有境,也就是遇到贪的对境的值遇者。生起瞋的时候也是一样,当有境遇到不想要的对境时,就会生起想要与这个对境相分离的念头,本来是亲近的,现在想要跟它远离,本来是远离的,则想要跟它断得连一点点关系都没有。这些贪和瞋是从有境生起来的,因为这个有境(值遇到对境的我)被认为是永恒存在的、常的,因此,当值遇到想要得到的对境时,就会生起强烈的贪着心,而在遇到不喜欢的对境时,则想办法要跟它分离、将它抛弃,贪和瞋就是这样来的。
问题:刚刚说到不净观和慈悲观都只是在境上修,可是,我们在观想不净时,心里会对所观的境生起不净的感觉,那是在心上有境的部分观想起来的,为什么只说它是在境上修而没有观待到有境这一部份呢?是因为他没有针对心的不净去观想而这样说的吗?
回答:在修不净观的时候,就只有针对对境在修,等于是在对境上观察它的不悦意的种种形象,而不在这个生贪者的心上来观察他不净的部分,因此,才说是在对境上修。我们知道生贪时会有两个,一个是生贪者,另一个则是起贪的对境,在修不净观的时候,是在起贪境上侦察,而不在起贪者方面来观察。因为我们在对境上作观察时,就是透过起贪者的思惟,他之所以会起贪,就是因为在对境上错误思惟的关系,因此,是在这个对境上的思惟来寻找,而不是在起贪者本身来寻找。
问题:如果我们去寻找自己内心贪瞋等不净的想法,那就已经不算是不净观了吗?
回答:如果生起贪,那就一定有一个境,有时境是自己的感受,这就没有办法修不净,不净观没有办法断整个贪心,我们是说在一个对境上有一个人就要修不净观。
问题:那么,在受用上面的贪一定要用无我的空正见来对治才可以吗?
回答:这种不会称为不净,这种贪心也可以称为苦谛的一类,有的…
《入菩萨行论 第十四讲(第5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