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十四讲(第5品)▪P3

  ..续本文上一页用菩提心来摄持空性,其中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有菩提心摄持的话,它会变成无边正理门,而摄持的方式就是刚刚前面讲的这些。

  

这里说的「得此殊胜有暇身」就是我们所获得的八闲暇十圆满的人身,之所以非常殊胜,是因为它具有意义之故。既然已经得到八闲暇十圆满具有意义的人身,我们就必须经过长时间数数加以思惟,数数思惟就是要让我们心中生起对于八闲暇十圆满的觉受。你可以就八闲暇当中的每一个去思惟,一个一个加以思惟,以及十圆满一个一个加以思惟,让你心中生起这种觉受。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就不会浪费一点时间了,就会生起精进之心,「应当坚持如是心」,而且要让这种精进心不动摇如须弥山一般。

  

戒总共有三种: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以上是律仪戒的部分,律仪戒主要是要求我们要戒护自己的身语意三门,而不要造作身语意三门的恶行。律仪就涵盖了比丘、沙弥及在家众的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咒戒,这些戒的区分是在于戒的所依处,也就是在补特伽罗上区分的。你是戒的所依处,如果受了沙弥戒,那你就是沙弥,如果受了菩萨戒,就成为菩萨。

  

接着讲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摄善法戒是成办自利的,让自己能够积聚资粮、净化罪障,而饶益有情戒主要是利他的,律仪戒主要是要去约束自己的身语意三门,而不要去造作恶行,因此,要去遵守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咒戒,而遮止我们身语意三门去造作恶行的遮止者就是这些律仪。

  

我们经常都会说「我、我、我」,在我的背后当然就有我爱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就是这个依于身躯(此世此身)所生起来的我,我们会认为这个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将贪执于此身的执着去除掉的话,就等于除掉修法的一个阻碍。

  

我们会生起贪爱这个身躯的心,也会在这个身躯上生起「我」的强烈思惟。因为生起这种强烈的贪爱心,所以,贪着此世身躯的我执就会很强烈的生起来,也就会去贪爱此世的蕴体而生起我执。如果去思惟此世的身躯它是不坚固的、不净的,就等于除掉阻碍我们修法的阻碍者。了解这一点之后,再看下面的内容,你就不会奇怪为什么内容中讲了身躯有一大堆的过失。

  

仁波切以他自己为比喻,他叫做雪歌仁波切,如果有人拿着他的相片,指责他是怎样怎样的,他就开始生气,为什么他会生气呢?因为这张相片的人就是他这一世身躯的样子,他是依于这个身躯而生起强烈的我执,有强烈的执他为实的心。因此,当有人拿着他的相片指责时,他的心中就会很生气。生气的表现就表示他心中有很强烈的我执存在。这种我执是这世的五蕴为主而生出来的我执,如果那个身体不是我的话,不管他们骂相片里什么话,我都无所谓。

  

请看第 105 页(丑二…卯一、于身不应贪着之喻):

  

鸟鸢贪食死尸肉,互相攫夺与斗争,死时汝心不知忧,今何为身起诤竞?

  

我们所重视的是这个身躯,而且又在这个身躯上安立我,而生起在这个身躯上的我执。如果一个人死了之后,会被鸟鹰等争夺抢食,我们看了会觉得很恶心。如果我们自己的身躯也那样子的话,日后那个被分尸的身躯等于是现在这个身躯的延续,这就是在告诫我们,如果日后那样子看起来很恶心的话,又何必对你现在的身躯生起贪执呢?应该也要生起相同的恶心感啊!

  

执持此身为我所,何为防护劳汝心。

  

在这个身躯上思惟为我,既然死后的身躯是这个样子,是我们所不喜欢的。那么,为什么你现在还要去喜欢这个身躯呢?意思就是我们现在不可以去贪着这个身躯, 应该要示现在所有身躯都是非常污秽的。请看文:

  

心与此身既别异,身之所属心何涉。

  

死了之后,身心分开了,身体怎样又与心何干呢?

  

刚才是对身修不净观,接着是对心修不净观。请看文(卯二、修观身不净):

  

问愚痴心尔何故,不于木像而执持,此不净聚朽机轮,勤加防护有何益?

  

因为我们都会认为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心中对我的依止之处(身躯)就一直视为是最好的,因而生起强烈贪图此世安乐之心。不只如此,还会生起强烈追求个人利益的心,自然心中就不会想起佛法,心不念法,心生种种烦恼,这完全都是因为我们视这个身躯为最好及计这个我为最重要的关系。如果认为这个身躯最好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还有比我们这个身躯更好的。外在有很多木雕的像都雕得很漂亮,比这个身躯还漂亮,为什么我们不去执持他,而去执持这个不漂亮的身躯呢?

  

讲这些最主要是要破除我们认为我是最重要的这种思惟,同时也要破除我们认为这个身躯是最好的这种思惟,而不是说我们这个血肉之躯是多么的不好,并不是这个意思。目的是要破除我们认为我及身躯为最好的这种思惟。

  

藏文的不净观有两种,前面所讲的不净观对象是外面的,而这里的不净观,我们四圣谛当中的苦谛相反的有四个,是这样的意思,这是自己五蕴上面 的一个想法。

  

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说:一般的空性是只能断我执而不能断我爱执,最胜的空性就可以断掉我执和我爱执。

  

回答:我们最主要讲的是大悲心和菩提心所摄持的空性,这是要了解的,差别在此处。大家以后学《五道十地论》时,就会比较清楚哪一道的空性能力是如何的。

  

问题:刚刚仁波切问我们的题目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最胜空性就是无边正理门的空性可以断除我执和我爱执呢?仁波切问的意思是这样吗?

  

回答:也不可以说是最胜的,我们一进去大乘资粮道里面,就都已经具备了这些,空正见的能力是还要一直学好几百劫的,所以也不可以说是最胜的。

  

问题:仁波切刚刚问我爱执是不是从我执生出来的习气,那么,我爱执和我执要怎样区分才是正确的呢?

  

回答:我执是没有牵涉到是否能成办自利之事,我执是不去观待他者而可以独立存在的,而我爱执则非如此,我执可以助长我爱执,我爱执却无法助长我执。另外,可以说伴随我执出来的我爱执也会给它帮助,会助长我执,可是,单纯的一个我爱执则不会帮助我执。

  

问题:请问我执和我爱执有没有一个总别的涵盖面?

  

回答:你如果要讲哪一个能够周遍,那是没办法这样讲的,因为它们是各自分开的。另一方面来说,我爱执一直到七地才能断,而我执则不一定需要修学大乘,小乘的无学道就能够断除我执。以大乘来说,我执也是要到七地才能断掉。

  

问题:刚刚讲到遮制罪有两种,一种是佛制订的,一种是我们自己去许诺的。我们自己许诺的是否有怎样范围之内的许诺呢? 还是跟朋友约定一件事情就算是一个许诺呢?

  

回答:这应该是属于小小的,应该不是属于戒的,比如在上司前面答应要做什么事。

  

问题:那么是要在上师、师长或三宝之前许的诺言才算吗?

  

回答:在佛菩萨面前讲的,我们才会称为遮制罪。

  

问题:刚刚讲到三种戒,讲到律仪戒的时候,有提到比丘、沙弥戒、在家戒、菩萨戒,菩萨戒不是属于饶益有情戒吗?

  

回答:菩萨戒是三种都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都算是第一类的律仪戒,第二类和第三类只是称为戒而已,事实上不是真正的戒。也有人称第 一类是别解脱戒,而菩萨戒和密乘戒则是上面的第二和第三类,自己的部分是第二类,关于别人的部分则是第三类。菩萨戒和密乘戒是大乘的,整个大乘可以分类为自利法身和利他色身,自利法身的部分就是第二类的戒,利他色身的部分就算是第三类,也有这样分类的方式。

  

问题:刚才讲到自己许诺的部分,我记得在讲到《摄颂》时,翻译老师有讲过发誓和发愿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在佛菩萨面前的誓言,可能旁边就必须有一个上师才算,如果只是自己在佛堂跟佛菩萨发誓要如何做,这样好像不是真正的誓言,有这样的区别吗?

  

回答:是的,真正守的戒是一定要有一个活的人在前面。

  

《入菩萨行论 第十四讲(第5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