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十五》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5/8
讲到第五品〈守护正知品〉,也就是要以正念和正知来守护我们的学处,菩萨的学处有三个: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现在应该讲饶益有情戒,主要是要去除一些逆缘,其中则是以断除贪爱这个身躯为主,同时也要断除强烈贪着此世的心。这里分成三个思惟方式,第一个是于此身躯不应该起贪着,因为这个身躯是没有意义的;第二个就是要观这个身躯并非是清净的,而是要观这个身躯是不净的;第三点则是要思惟这个身躯是不坚实的、没有核心要义的。
我们的烦恼非常多,看到外在的种种事物,尤其是看到可以拿来使用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是好的,比如样式很好、颜色很好或材质很好,我们见了 之后就会心生烦恼。生起的烦恼有两类,一个是生起强烈的贪,另一个则是生起强烈的瞋。强烈的贪就是看到好东西就很想去获得,强烈的瞋就是看到不好的东西就心生排斥。此时就要去观察想得到好东西跟不想得到不好东西的人是谁?这就是我们此世一直称呼的「我」,因为「我」的关系,就有很多是我要的,也有很多是我不要的,原因都出在这个「我」。
这一世的我是依于五蕴,尤其是在色蕴(身躯)上安立一个我,因此,我们会生起很强烈的执着「这就是我」。那么,要如何将它灭除呢?也就是要不断在身躯上思惟这个身是无常的、不净的、没有心要可取的,透过这样的思惟,才能将这个强烈执着的我降低。另外,有时我们在学佛时,也是以这种心为主。比如想到达到身体完全不会生病、气脉都通的境界,这主要也是贪这个身体、贪着此世。
我们应该要去遮止这种贪着于我的思惟,否则,不管这世是修法的人或不是修法的人,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只要有对此世的执着心,就变得不是佛 法了,也不是修法、修行了。而这个人本身也不是修行者。
我们应该要如何思惟呢?也就是要生起不贪着此世身躯的思惟,用这种方式来作思惟,如此一来,就可以遮止这些违逆品。阿底峡尊者有一位弟子, 他不断的在绕塔,常常问阿底峡尊者:「我是不是修行?」他说:「不是。」因为他心里是求这世的目标,所以,不管是做怎样的行为,都不算修行。阿底峡尊者说:「你要把心里的这个执着心断掉,你的心里要思考无常,才可以算是修行。」寂天菩萨也是一直在对治我们此世的执着心。
请看第106页(卯三…辰一、于身分分剖析而观毫无坚实法可保信者):
「先从皮肤次第观,以自慧心而分析,血肉骨琐联络中,般若利刃今剖割。」
当我们在自我观察这个身躯时,有时会自己认为这个身躯很好,就会生起贪着这个身躯的心。如果用我们的心去剖开这个身躯,会看到我们所贪着的身躯里面也不过就是肉、骨、髓而已,并没有什么心要可取,这样就可以遮止贪着的心。请看文:
「乃至骨胳悉分散,从头至足当观察,此中有何坚实法,自身于此应熟观。」
透过这样从头到尾去观察,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可以贪着的。我们了解到身躯是这样的,就知道它根本没有心要,那又何必去起贪呢?我们之所以会起贪,就是从自己的身躯上先起贪,再来是贪着他人的身躯,再去贪着身躯所要使用的东西。
我们就是要去破除对这个造作者的贪着心,比如在修空性时,修空性主要是在我们个人的身上和心上来修。先前讲到修不净观、不悦意观或无常观等等,都好像是在造作者的身上来修的。以修空性来说,所有的法上面都有空性,那么,我们在打坐修行的时候,应该用什么空性比较好呢?
比如见道、修道时有一个对治烦恼断除我执,因此,有很多禅宗就一直修止观双运,此时我们以什么作为对境的空性呢?自己的心上面的空性是最有用的、最主要的。我们刚刚一直讲:如果把造作者上面的贪着心断掉的话,对境上面的心就不可能会生起。同样的,在修空性的时候,以对境上面的执着心和自己心上面的执着心两者来说,如果能把自己心上面的执着心断掉的话,对境上面的执着心也就会断掉。
我们的心在看到对境时是怎样出现执着心的?我们不需要靠心去称它一个名字,对境自己就独立出现在心上面,心和对境的这种关系,在所有一切法上面都是一样看法。
当我们的心在一个法上生起执实的心时,此时的对境好像不是我们的心去安立的,而是由它自己方面而成立存在的。我们的心和对境两者之间,心不必去观待对境,对境也不需要去观待我们的心。
我们的心是依于对境而成立(存在)的,对境也是依于我们的心而成立(存在)的,真正的情形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不需要在每一个对境(诸法)上修它的空性,只要在心上修空性就好了。就像先前所说,我们的心依于对境存在,对境也依于我们的心存在,因此,只要在心上修空性,我们所修的空性就可以遍及到所有一切对境的空性。
在诸法上就是这样,诸法是由我们的心所安立的,也就是诸法依于我们的心,而我们的心也依于诸法,因此,我们就不需要在每一个诸法的对境上都去思惟它的空性,只要在心上思惟就可以了,也就是在造作者心上思惟空性就可以了。
什么东西都有一个执着心生起的时候,跟我们的心有关系,它不是靠心,它是自己独立的。当我们看到每一个法的时候,并不是我们给它一个安立的想法,而是在每一个法执着的心生起时,执着心的根断掉的话,其他的执着心都没有办法生起。所以,每一个法的执着心生起时,它的根并不需要依靠我们的心给它一个安立才出现,从这样的角度,执着心才会生起。如果把这个想法断除的话,执着心就没有办法生起。
我们以三轮体空为例来说明,当我们的执着心生起的时候,先有我,然后我的对境,接着是这中间的事情(行为),最主要的还是那个造作者。
问题:从小我的爸爸就很严肃,所以,每当我看到严肃的人,就觉得心里很怕受到伤害,因此就会避而远之,害怕被别人伤害的心理就是一种我执吧?事实上,好像也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会被伤害到,而只是自己心里的一种想法,应该就是源于爱护自己的心,也就是贪爱自己吧!
回答:有很多种情况,一个是看到严肃的人就想离开,有时是因为对方很凶,有的时候是那个人很直。以很凶的角度来看,那个人是不好,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个人是好的,比如那个人是修行很好、很有成就的,我们看到他也会害怕,会觉得敬畏。有的人是因为很凶,常常会骂人,一直伤害人。
对方有这两种情况,而当自己在看他的时候,也有两种情况,有时候错认为他修行很好,或是其实他不凶而自己认为他很凶。对方有两个角度,自己认为的角度也有两个。以自己想离开的角度来说,当然我们平常讲的离苦得乐心,就是要保护自己。在不对的上面保护也有,在对的上面保护也有,两种情况都有。在不对的上面保护,就是我作错事情,自己知道自己的心理或行为有什么问题,而不想让对方知道,把自己不对的地方覆盖起来,自己保护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没有这种覆盖错误的想法,但是,我也是自己保护自己,有可能是贪心的部分,而贪心的部分就是不对的,他贪自己的名字为主而去保护自己。另一种保护是正确的,就是他没有这种贪心,他的目标是要成就佛,想要修行很好,他就会从这方面去保护,而其他不好的就不要了。我们从修行的角度看,想从这种保护的心离开,这就是对的。
之前有一个人问仁波切:「我很严肃,大家都怕我。」仁波切说:「严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管怎样就是严肃,他不尊重别人的想法,在大乘修行来讲,这是有问题的。另一种是心里想帮助别人,这样的严肃是对的。」
问题:您刚刚讲的是我们心上有执实的部分,我们以断除执实的方法去修空性,是这样吗?
回答:对啊!
问题:可是,我们不是要修空性之后才能断除执实吗?那么,为什么是先断掉执实再去修空性呢?这里听不太懂。
回答:我们的心在因某一个对境上面生起执实心的时候,此时我们会觉得对境好像不是我们的心去安立的,此时我们要了解对境是依于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是依于对境而存在的,这时就在我们的心上修空性。后面讲到在见道和修道时心中应该要修的空性,就是指刚刚说的在心上修空性,而不是在对境上修空性这一点。
问题:这里是说看到对境上的执实,去了解对境其实也是依于我们的心而起的,依着这样的了解去修空性。我听到的意思是:我们要先了解我们对对境的这一份执实,然后才有办法去修空性。应该只是了解而不是断除吧!因为…
《入菩萨行论 第十五讲(第5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