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十六》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5/22
请看第五品守护正知品,丑二、、学摄善法戒之理(分二)中的寅二、于修善应善巧分三,卯一已讲完,卯二、与他为伴应善巧分五的辰五随喜他善之功德 (第110页第9行)
「一切精进悉随喜,重价难购极珍罕,是随喜功德故,现当欢喜受大乐」
对他人的一切安乐我们应随喜,因随喜是稀有珍贵的,即使高价也难以买得到,对他人所做的功德及所有一切安乐应毫无妒嫉的生起欢喜心。毫无妒嫉是不要背地里心生妒嫉而表面欢喜,意即背地不要有丝毫妒嫉,要真正的生起欢喜心。
为何应心生欢喜?理由前已提过,「一切精进悉随喜」,对于诸佛菩萨所做的应心生欢喜。因为诸佛菩萨的所做所为,皆为利一切有情令生欢喜之故。这种发心及行为,有极高难购的价值。当我们见到他人起精进且具足圆满功德时,不要心生不悦或妒嫉,应该感到无比欢喜。对于他方诸佛菩萨或见他人做功德时应如此,对自己的善行也应心生欢喜。
「现生于我无衰损,后世亦得多安乐,若不随喜现生苦,后世还成众苦因」
对自已或他人所作的善行,能心生欢喜毫无嫉妒,不仅现世安乐,连来世也可得安乐,因这份欢喜心是重金难买。反之,当面对他人所作的善,若心不生欢喜,生嫉妒,内心马上不宁静、不快乐,此世会苦,来世也一样会感受苦。
见到功德时不可心生嫉妒,可以由二方面讲,其一看到诸佛菩萨、他人的功德,其二看到自己造功德时。亦即不论见到他人或自己的功德时,都不可心生嫉妒。一般而言,我们皆会在诸佛菩萨面前做顶礼、供养、祈请,可是看到旁边四周的有情稍微有功德时,会心生嫉妒,心生不快乐,这是不可以的。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所做的顶礼、祈请,对诸佛菩萨不会产生嫉妒心,何以要对其他有情众生产生嫉妒心?如此做则不但此世不会乐,来世也不会乐。
以上是与他人为伴的五种善巧。卯三、于三门作业应善巧,对于自己的身、语、意三门,所作所为应该善巧。辰一、语时如何,与他人交谈时应如何做?
「至诚发心义联属,文义显明令欢喜,远离贪瞋善说词,软语及时应当说」
当跟人家交谈时,应发自内心真诚的与他人交谈,或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着想。倘若不能为他人着想,则无法利益他人,「至诚发心」是至诚与人交谈。「义联属」是所说之话应前后有关连性,「文义显明令欢喜」是讲话要清清楚楚,内容、言辞要简洁、明了,使对方能听懂、马上了解,适合对方,让他心生欢喜。谈话过程要顺着对方的意思做适当的表达,暗地里不可以有不良动机。远离贪瞋,心中不可有不好的动机。「善说词软语」所用言词必须适当、恰当。「及时应当说」是讲话的多寡应不多不少,时间也要适合得宜,谈话不可过长或过短。
要确实做到上面所说是蛮困难的,因为我们内心本来就有贪、瞋、痴。且与人谈话时往往会自我抬高,贬低他人一点。假使非出自真心,或看对方脸色而交谈,便是虚情假意。如果真正能做到像经论所教授的,那么我们所说出的「语」一定唯有善业,这是菩萨的行持。
辰二、视时如何:
「目睹一切有情时,思惟我当来成佛,唯依彼等为因缘,舒颜平视慈祥目」
眼睛四下张望时应如何做?眼睛张望一切有情时,要思惟我是依于有情才能证悟成佛。从无始生死以来到现在,所有的一切安乐皆依于有情而获得,将来要证得佛果位或解脱,也是依于有情才能获得。我们要以念恩的心去注视有情。要思惟依于一切有情,将来才能证得佛果或获得解脱,依于一切有情将来才能获得一切的安乐。如此深细的思惟之后,才去注视一切有情。否则,若未加以深细思惟,会因没有修行而去假装有修行的样子,即是欺骗其他有情。若未从内心深处去思惟,依于有情才能获得安乐,依于有情才能成佛的道理,我们会变成很虚假,没有修行而假装有修行。若深入思惟,当你观待有情时,会从内心深处以正直、坦白的态度以很慈祥的眼光注视。若虚假或外相表现非常好,心中却一直想是否能从他人处得到什么利益,就是在欺骗他人。
用慈悲的眼光注视有情,是菩萨的行持。现在虽难以马上做到,至少应站在个人希冀得安乐,不想要痛苦的立场,用同理心来推及到其他众生。因为我们都希望获得安乐,要最好、最快乐的,一点点都不喜欢遭遇到苦,其他的有情也一样,至少我们也要站在相同处境上来注视有情。
所有有情的所作所为不外乎追求安乐,不要痛苦,以种种方式寻找可以得到安乐离开痛苦,此与我们相同。因为有情为了获得安乐避免痛苦,以各自的身语行为表现,如吃的方式、穿衣的方式、动作、讲话的方式或各自的想法等,不外乎是寻求安乐,离开痛苦的方法。我们最起码要以这种心境、观点来注视其他的有情,此是修持知母念恩之前的「平等舍」。
若无法以慈悲的眼神注视有情,至少也须以平等舍的方式注视有情,如此可以制止烦恼。在目光尚未接触有情前,心应先准备好,否则当眼睛接触到有情时,已经来不及了。可能会因为心里还没准备好,当目光接触到其他有情时,看到对方顺我意则生贪,不顺我意则生瞋。
接着讲「身语意」三门应如何做?身语意应当唯做善事、善业。
辰三、唯作有关善业之事,巳一、应于殊胜福田布施:
「恒常现行贪着起,或复由其对治心,于诸功德及恩田,苦恼悲田成大善」
行善时要持续精进的去做,不只持续精进去行且要现行。现行是要从内心真诚去做、猛力去做,力量要很强烈,由身语意三门力量持续、猛力的去做。为何特别强调猛力?因或许可能会持续,但可能力量很薄弱,力道不够。要猛力、力道够做善行,且发现心中生起烦恼时,马上用对治法对治烦恼心。行善之首是布施,此为菩萨行第一步。布施要有对境,这里提到三个殊胜对境:(1)功德田:即三宝,(2)恩田:指父母恩泽田,(3)苦恼悲田:指贫困的对境。对其行布施,如此所作所为即成为大善行。
善业须由自己亲自实践,不是别人代劳,或教别人做。由自己亲自去做善业,是很重要的。透过学习佛法知道如何实践善业,也要懂得如何善巧行善业。同时对实践善业有一股信心,生起后由自己亲自去做。
巳二、于诸善业以自力成办:
「善巧止作具净信,我应常修诸善业,一切善行不待他,勇毅精进自担荷」
行一切善行,非假手他人,非观待他人来做善行,是自己亲自去做。自己要先知道如何做善行,对所做善行要有信心,也要自己亲自去实修。譬如做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要让布施圆满,首先要了解用什么动机,此需透过学习。布施的对境,应如何对殊胜对境做布施,也需透过学习才能了解。真正实修时,要如何做?也须了解然后才实际做得到。最后对自己所做的善根,要思惟三轮体空之理,如何思惟要了解,也要善巧。若具足这些,所做即是圆满的布施。
譬如:一个知道三宝功德跟一个不知道三宝功德的人,二个同时礼拜,累积的功德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很殊胜,一个则是功德很小。了解三宝功德须靠自己从中体会,他人无法替代。若了解三宝功德而做布施,是属殊胜的布施。还有布施时的动机如何?出离心、菩提心,也一样是发自个人的内心,别人无法替代,这些全要靠自己思惟、观察和实修。佛陀曾在经典中提过,自己是自己的怙主,自己是自己的怨敌,意即要变成好或变成坏,完全看自己。「我已示解脱道」世尊说我已向你们开示如何解脱的道路。能否解脱?全观待你自己,掌握在自已手中。
「善巧止作具净信」,去行善业,要懂得如何善巧,同时要付诸行动,「我应常修诸善业」,且所作善业不观待他人,非仰赖他人代做,要由自己承担、负荷。自己造作的善业,令其不断辗转增上,譬如布施之善令其不断辗转增上,将有利于持戒,若令持戒辗转增长,有利于忍辱,故下下者令其不断辗转增长,有利于上上者的修持。
巳三、令善法辗转殊胜观察需要而行(广论P.276+2):
「布施等等波罗密,辗转向上趣殊胜,勿为细行伤大…
《入菩萨行论 第十六讲(第5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