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节,志在利他大义利」
偶而会同一时间进行二、三种善行,如这边在斋戒想参加,那边在禅修也想参加,或那边有什么也想做;或布施的同时,也要持戒、忍辱等等,有时出现二、三件善行一起进行时,此刻千万不可因细行而伤大节,同时进行而须抉择时,不可为细小而伤大节,要站在利他之上考虑,在自利和利他两种情况中,应舍弃自利,以利他为主。「勿为细行伤大节」,所谓细行、大节是如何判定?以是否能利他为标准。以利他为主,能利他则为大节。
以上是摄善法戒的内涵,讲到如何以身语意三门行种种善行,如何精进的方法。当实践善行时,非别人代作或仰赖假手他人,须自己亲自行动。行持时不以低层目标为己足,应让所作所为能往上不断增长。做时要舍弃利益较小的,取利益较大,以利他为主。以上是摄善法戒,接着讲饶益有情戒。
问题:若要抉择之事皆是利他,应如何抉择?
回答:有很多方面要考量。一、利他人数的多寡,二、利益的大小。对他们所做的利益大小,在不同的立场上做考量。
问题:若利益一群人,但只是现时安乐;而利益一个人是究竟决定胜的利益,要如何抉择?
回答:抉择时应抉择究竟,即使是一个人,也应抉择究竟的利益。例如,国王要布施身体,百姓会受遭殃,无人带领而暂时受到伤害。以国王而言, 可圆满布施度。在此观点上,国王应布施身体。往昔世尊因地行有很多的故事,当国王时布施肉、身体,为了圆满布施度,身旁有几千人受影响。
丑三、学饶益有情戒之理分三,寅一承许利他,以利他为主而行的菩萨行为:
「如是知已为利他,应当恒时住勤勇,具大悲心远见者,诸制止事亦开许」
当我们行利他时,利他的种类有无量无边。即使在小乘的戒经《毗奈耶经》规定不可以做的,很多不可以做的戒条,在利他的大前提之下,是可以被开许的。因为小乘的《毗奈耶经》主要以自利,能够获得解脱为主,因此制定种种遮止恶行的规定,《毗奈耶经》的律条大部都为自利,可是在「利他」的大前提之下,是可以开许的。
为了要利益其他的有情,须要摄受其他的有情,让有情来到我们的周遭,才能真正利益到他,所以要行菩萨行中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首先则由布施来摄受有情。
寅二、自离罪染摄受他行分二,卯一、、财摄受分三,
辰一、衣食施不施之差别
「饮食适量足支身,三衣以外悉分施,颠倒堕落无依怙,同住禁戒悉应分」
当我们面对颠倒堕落的有情(「颠倒堕落」指恶趣的有情,尤其是特别指也会来听法的龙类、饿鬼类,他们都会来听法。),对无依靠的病者或同住在修行的贫困僧众,若我们有适当的衣食皆应布施给他们,跟他们分享。
「饮食适量足支身」饮食适量足支身,我们有时会有饮食的过患,过与不及都会有过失。不要在饮食上有任何的过患,对饮食不要沾染上太多、太少、太好、太坏的执着。若无这些过患而适量取用食物,便可将多余的钱拿来布施,或将多余的衣服布施。以前的出家众大部份只有三衣搭身,没有多的,一件主衣、一件法衣、一件下裙而已。现在的僧众大部分都有很多套。如果我们对衣食能够节俭的使用则地球上的资源,不会过度耗竭,环境也不会被污染。
菩萨要行四摄法首先是行布施。上下密院的师父在用午餐前会先取少许食物放在旁边表布施之意,晚上也会做下施的烟供。现在没有常常做,有时会依以前的习俗一、二天过过这种纪念性质的传统生活。以前是在大殿坐着睡,早上约凌晨两点半、三点醒来,一起来便马上做大礼拜开始诵经。以前没有特别睡的地方,因斗蓬式的僧衣里面很温暖,所以可坐着睡。吃的也在大殿。现在几乎没有这种生活方式了,一方面是印度太热不适合,一方面是现代人太安逸,不习惯这种睡姿。
色拉寺会过这种纪念性质的传统生活,很多寺院也会做。什么时候做?不一定,由纠察、堪布(住持)决定。下密院做时会用钵盛主食簪巴,早午晚都吃,大大的木碗盛奶茶。未吃前将一些食物放旁边供养,晚上也做烟供,目的是他们(指无色身有情)来,讲经来渡化他们。
辰二、为细故不应伤身
当布施时不可仅为小事而布施自己的身躯。 (广论P.274+1)
「正法修行所依身,为他琐屑不应损,如是若能善将护,有情意乐速圆满」
若能好好保护身躯,利用此身修学佛法利益更大。因为如果不知保护自己的身躯,轻率为了小事而布施身躯,则会伤害到修行,伤害到寿命。第108页:
「于身建立如船想,若往若来所依托,为成有情义利故,此身重若如意珠。」
对身躯要了解,心是我们的安立之处。身体犹如船、筏,没有身躯无法成就佛果。虽身躯犹如船,但依着船才能渡到彼岸去,所以要将护身躯。因此我们不可以轻易布施身躯,也不可以轻易伤害到自己的身躯。随喜林师姊上一次布施骨髓,对身体而言应该是没有什么大影响,这样是最好的,一方面善业可圆满,另一方面对方也可受益。所以行布施,若没有很小心,有时会因为自已一份好心去布施,却伤害了身躯,而对方不见得有获得利益。所以行布施要很小心。因为要保护这个身躯,将来才能行大善。
辰三、施身之时及因(广论P.273-1)
「悲心意乐不清净,不应轻易而施身,任于此生或他世,舍身当为大义因」
身体时不可轻易做布施,若没有清净的悲心和意乐,不可以随意布施身躯。有些人一开始想要布施身躯,初有清净的动机,但真正要布施时,又担心是否会引生毛病或疾病之类的,这样意乐就不清净了。「悲心意乐不清净,不应轻易而施身」。
如果自己衡量,在布施身躯及圆满布施度上比较其价值时,若觉布施身躯价值较高者,则可舍,否则不要随意、太冲动去做。「任于此生或他世,舍身当为大义因」若要舍身不论此生或来世,要布施身躯时应该为成就大利益而做。第114页如《集学处论》引经广说,非时舍身是魔业故。有时未达到真正可以布施身躯时,因为魔障关系,让我们误以为到了舍身阶段而轻舍身躯,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修行。我们以财物布施摄受有情,让有情来到我们的跟前之后,就要进一步用法施来摄受他。
卯二、法摄受分三,辰一、听者身威仪不具不应说法:
「于不敬者不说法,若无病患衣缠颈,挚持盖杖及刀剑,覆头人等皆不宜」
以法来摄受,当要用法施来摄受他人时,首先闻法的人应具有适当的威仪。对不恭敬者不说法,对没有疾病而用布缠颈者或手上拿刀剑利器者也不可以说法,有事没事用衣服将头盖起来,或戴着面罩也不应对他说法。若师长有开许时则可以。如尊者在印度传法时,天气非常热,尊者说听法者可以撑伞或以头巾盖头顶,以遮焰烈炽热的阳光,有开许就可以。既然要说法,说法师要观对方的根机是如何。
辰二、观机意乐差别:
「于劣慧说深广法,无男子共教女人,于大小乘诸法要,等应恭敬悉修行」
对劣慧者、根机不适当者不可对他讲深广之法,或单一的女性在无男众陪伴下,也不可单独为她传法。对于大、小乘的诸法要,都应该要恭敬。当在传法时不可刻意去讲到大、小乘那个好,那个坏的区分。总之,要让他们能很恭敬的领受。
无男子共的「共」是在一起,「教女人」指教一个女人。说法者是一位男性,受教者是一位女性的时候不可以说法。指何种情况呢?在人迹罕至的偏僻地方,独男独女的传法是不可以。若可以听到人声或有人走动的地方,则可以。如果这位来受法者,我们要布施法施的对象,能非常恭敬领受所传的法时,且是大乘器皿者,不应只对他讲小乘的法。若一直对他讲小乘法,可能会将他带入小乘当中。
辰三、于乐大乘者不应说小法:
「若已转为大乘器,说小乘法非所宜,一切戒行无弃舍,勿以经咒惑他人」
如果对方是一位谨守小乘戒律,制止恶行的人,不应该和他说不要守小乘的戒,而入大乘门到经、咒二道当中学习,可以快速积聚广大资粮、迅速成就的言论,不可让他舍弃小乘的戒。若如此做,等于是用经咒来迷惑他。不可以跟他解释很多的经咒,用经咒来迷惑他,让他舍弃本来的修持。要摄受有情并非只用说说法的方式来摄受,自己本身也要透过身语的威仪来摄受有情,将有情引入正道当中
寅三、、随护有情行离罪染行分二,卯一、广说分三,
辰一、防止身失威仪令他不信:
「凡弃杨枝及涕唾,应择背人隐蔽处,大小便行做净水,弃近人处所应诃,食时勿含饭盈口,嚼饭作声张口食」
既然要摄受其他的有情,自己的行为举止也应注意。例如擤鼻涕、或上大小便、或吃饭时不可含一大口饭菜跟人讲话,对自己的威仪要小心。因为可透过身体的威仪去摄受到其他的有情,所以自己要小心。
在阿底峡尊者传记里提到,有一次,尊者阿底峡见到某人弄脏了法本,马上发出「啊!啊!」的惊叹声,以阻止那人的行为。因为尊者这个动作,那个人就成为尊者的弟子,尊者用这样的方式来摄受他。
所以要引导摄受其他有情众生,不单是坐在法座上用嘴巴讲讲法就可以了,而是要透过自身的威仪,吃饭的样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样子,都可以摄受众生。
「舒足蹲踞非威仪,二手交摩亦不应」
「舒足蹲踞」指脚伸展、蹲在那里皆是不适宜的仪态。「二手交摩」指二手叉在胸前,这种仪态也不适合。这些仪态会让人看起来,犹如心中放逸之人,慢心很高、烦恼很多的人。
「骑乘床榻等坐处,不应与他妇女共,能令世人不信事,知应防止勿令见。」
凡是不会让有情生信心、喜欢心的事都不要去做,所做皆应让有情生起虔信的心、欢喜的心才好。下一偈是若有人请问道路应如何走时,应用什么威仪来指示道路。
辰二、指示道路等时应如何:
「若欲于他作指示,勿用左手而指麾,当具恭敬举右手,指示道途亦应尔」
当人家问路时,不可以用左手指着路说:「路是这样走!那样走!」不可这样做。因为用左手是不恭敬的,要用右手。昔舍利子遇魔考,魔来要右手。舍利子砍下右手,当然用左手拿右手给魔。魔一看,你用左手拿右手给我是非常不礼貌,所以不肯接受。当下舍利子觉得有情怎么这么难度,所以悲心退却,而掉入小乘道。这是一个典故。
「不可轻躁猛摇手,不可粗莽出高声,轻动其手微弹指,否则不顺威仪行。」
不可有事没事时手乱动,除非手真的不舒服会痛才动一动。指示道路时不可大声告之,指路示意时以右手轻轻弹指示意。若有事没事时乱摇手、摆动手臂,或出高声,表示心中有强烈烦恼的征兆且属贪欲的行为。
辰三、睡时威仪应如何:
「应如世尊涅槃时,向所欲处狮子卧,正知速疾思早起,最初定应如是行。」
睡觉时的威仪应如何做?睡时应如佛示现涅槃时的狮子卧,即右胁而卧,将右手枕在右脸下方。除此之外,以正念正知对三宝很强的虔信、清净的心入眠,或忆念佛身上的光芒。若如此睡,整个睡眠会非常轻盈、心非常清明而不会变混浊。睡前若忆念佛光,不会睡的太沉。也可以想一想随喜三宝功德,念死无常的心很强的当下,比较不易沉睡,容易清醒。
卯二、摄义:
「菩提萨埵之所行,经论所言虽无量,净治其心之所行,此是定须修行事」
菩萨的行持,虽然经论里讲得很多,最重要是以净化自己的行为为主。当中所说如何行持,皆应做到。
《入菩萨行论 第十六讲(第5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