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節,志在利他大義利」
偶而會同一時間進行二、叁種善行,如這邊在齋戒想參加,那邊在禅修也想參加,或那邊有什麼也想做;或布施的同時,也要持戒、忍辱等等,有時出現二、叁件善行一起進行時,此刻千萬不可因細行而傷大節,同時進行而須抉擇時,不可爲細小而傷大節,要站在利他之上考慮,在自利和利他兩種情況中,應舍棄自利,以利他爲主。「勿爲細行傷大節」,所謂細行、大節是如何判定?以是否能利他爲標准。以利他爲主,能利他則爲大節。
以上是攝善法戒的內涵,講到如何以身語意叁門行種種善行,如何精進的方法。當實踐善行時,非別人代作或仰賴假手他人,須自己親自行動。行持時不以低層目標爲己足,應讓所作所爲能往上不斷增長。做時要舍棄利益較小的,取利益較大,以利他爲主。以上是攝善法戒,接著講饒益有情戒。
問題:若要抉擇之事皆是利他,應如何抉擇?
回答:有很多方面要考量。一、利他人數的多寡,二、利益的大小。對他們所做的利益大小,在不同的立場上做考量。
問題:若利益一群人,但只是現時安樂;而利益一個人是究竟決定勝的利益,要如何抉擇?
回答:抉擇時應抉擇究竟,即使是一個人,也應抉擇究竟的利益。例如,國王要布施身體,百姓會受遭殃,無人帶領而暫時受到傷害。以國王而言, 可圓滿布施度。在此觀點上,國王應布施身體。往昔世尊因地行有很多的故事,當國王時布施肉、身體,爲了圓滿布施度,身旁有幾千人受影響。
醜叁、學饒益有情戒之理分叁,寅一承許利他,以利他爲主而行的菩薩行爲:
「如是知已爲利他,應當恒時住勤勇,具大悲心遠見者,諸製止事亦開許」
當我們行利他時,利他的種類有無量無邊。即使在小乘的戒經《毗奈耶經》規定不可以做的,很多不可以做的戒條,在利他的大前提之下,是可以被開許的。因爲小乘的《毗奈耶經》主要以自利,能夠獲得解脫爲主,因此製定種種遮止惡行的規定,《毗奈耶經》的律條大部都爲自利,可是在「利他」的大前提之下,是可以開許的。
爲了要利益其他的有情,須要攝受其他的有情,讓有情來到我們的周遭,才能真正利益到他,所以要行菩薩行中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首先則由布施來攝受有情。
寅二、自離罪染攝受他行分二,卯一、、財攝受分叁,
辰一、衣食施不施之差別
「飲食適量足支身,叁衣以外悉分施,顛倒墮落無依怙,同住禁戒悉應分」
當我們面對顛倒墮落的有情(「顛倒墮落」指惡趣的有情,尤其是特別指也會來聽法的龍類、餓鬼類,他們都會來聽法。),對無依靠的病者或同住在修行的貧困僧衆,若我們有適當的衣食皆應布施給他們,跟他們分享。
「飲食適量足支身」飲食適量足支身,我們有時會有飲食的過患,過與不及都會有過失。不要在飲食上有任何的過患,對飲食不要沾染上太多、太少、太好、太壞的執著。若無這些過患而適量取用食物,便可將多余的錢拿來布施,或將多余的衣服布施。以前的出家衆大部份只有叁衣搭身,沒有多的,一件主衣、一件法衣、一件下裙而已。現在的僧衆大部分都有很多套。如果我們對衣食能夠節儉的使用則地球上的資源,不會過度耗竭,環境也不會被汙染。
菩薩要行四攝法首先是行布施。上下密院的師父在用午餐前會先取少許食物放在旁邊表布施之意,晚上也會做下施的煙供。現在沒有常常做,有時會依以前的習俗一、二天過過這種紀念性質的傳統生活。以前是在大殿坐著睡,早上約淩晨兩點半、叁點醒來,一起來便馬上做大禮拜開始誦經。以前沒有特別睡的地方,因鬥蓬式的僧衣裏面很溫暖,所以可坐著睡。吃的也在大殿。現在幾乎沒有這種生活方式了,一方面是印度太熱不適合,一方面是現代人太安逸,不習慣這種睡姿。
色拉寺會過這種紀念性質的傳統生活,很多寺院也會做。什麼時候做?不一定,由糾察、堪布(住持)決定。下密院做時會用缽盛主食簪巴,早午晚都吃,大大的木碗盛奶茶。未吃前將一些食物放旁邊供養,晚上也做煙供,目的是他們(指無色身有情)來,講經來渡化他們。
辰二、爲細故不應傷身
當布施時不可僅爲小事而布施自己的身軀。 (廣論P.274+1)
「正法修行所依身,爲他瑣屑不應損,如是若能善將護,有情意樂速圓滿」
若能好好保護身軀,利用此身修學佛法利益更大。因爲如果不知保護自己的身軀,輕率爲了小事而布施身軀,則會傷害到修行,傷害到壽命。第108頁:
「于身建立如船想,若往若來所依托,爲成有情義利故,此身重若如意珠。」
對身軀要了解,心是我們的安立之處。身體猶如船、筏,沒有身軀無法成就佛果。雖身軀猶如船,但依著船才能渡到彼岸去,所以要將護身軀。因此我們不可以輕易布施身軀,也不可以輕易傷害到自己的身軀。隨喜林師姊上一次布施骨髓,對身體而言應該是沒有什麼大影響,這樣是最好的,一方面善業可圓滿,另一方面對方也可受益。所以行布施,若沒有很小心,有時會因爲自已一份好心去布施,卻傷害了身軀,而對方不見得有獲得利益。所以行布施要很小心。因爲要保護這個身軀,將來才能行大善。
辰叁、施身之時及因(廣論P.273-1)
「悲心意樂不清淨,不應輕易而施身,任于此生或他世,舍身當爲大義因」
身體時不可輕易做布施,若沒有清淨的悲心和意樂,不可以隨意布施身軀。有些人一開始想要布施身軀,初有清淨的動機,但真正要布施時,又擔心是否會引生毛病或疾病之類的,這樣意樂就不清淨了。「悲心意樂不清淨,不應輕易而施身」。
如果自己衡量,在布施身軀及圓滿布施度上比較其價值時,若覺布施身軀價值較高者,則可舍,否則不要隨意、太沖動去做。「任于此生或他世,舍身當爲大義因」若要舍身不論此生或來世,要布施身軀時應該爲成就大利益而做。第114頁如《集學處論》引經廣說,非時舍身是魔業故。有時未達到真正可以布施身軀時,因爲魔障關系,讓我們誤以爲到了舍身階段而輕舍身軀,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的修行。我們以財物布施攝受有情,讓有情來到我們的跟前之後,就要進一步用法施來攝受他。
卯二、法攝受分叁,辰一、聽者身威儀不具不應說法:
「于不敬者不說法,若無病患衣纏頸,摯持蓋杖及刀劍,覆頭人等皆不宜」
以法來攝受,當要用法施來攝受他人時,首先聞法的人應具有適當的威儀。對不恭敬者不說法,對沒有疾病而用布纏頸者或手上拿刀劍利器者也不可以說法,有事沒事用衣服將頭蓋起來,或戴著面罩也不應對他說法。若師長有開許時則可以。如尊者在印度傳法時,天氣非常熱,尊者說聽法者可以撐傘或以頭巾蓋頭頂,以遮焰烈熾熱的陽光,有開許就可以。既然要說法,說法師要觀對方的根機是如何。
辰二、觀機意樂差別:
「于劣慧說深廣法,無男子共教女人,于大小乘諸法要,等應恭敬悉修行」
對劣慧者、根機不適當者不可對他講深廣之法,或單一的女性在無男衆陪伴下,也不可單獨爲她傳法。對于大、小乘的諸法要,都應該要恭敬。當在傳法時不可刻意去講到大、小乘那個好,那個壞的區分。總之,要讓他們能很恭敬的領受。
無男子共的「共」是在一起,「教女人」指教一個女人。說法者是一位男性,受教者是一位女性的時候不可以說法。指何種情況呢?在人迹罕至的偏僻地方,獨男獨女的傳法是不可以。若可以聽到人聲或有人走動的地方,則可以。如果這位來受法者,我們要布施法施的對象,能非常恭敬領受所傳的法時,且是大乘器皿者,不應只對他講小乘的法。若一直對他講小乘法,可能會將他帶入小乘當中。
辰叁、于樂大乘者不應說小法:
「若已轉爲大乘器,說小乘法非所宜,一切戒行無棄舍,勿以經咒惑他人」
如果對方是一位謹守小乘戒律,製止惡行的人,不應該和他說不要守小乘的戒,而入大乘門到經、咒二道當中學習,可以快速積聚廣大資糧、迅速成就的言論,不可讓他舍棄小乘的戒。若如此做,等于是用經咒來迷惑他。不可以跟他解釋很多的經咒,用經咒來迷惑他,讓他舍棄本來的修持。要攝受有情並非只用說說法的方式來攝受,自己本身也要透過身語的威儀來攝受有情,將有情引入正道當中
寅叁、、隨護有情行離罪染行分二,卯一、廣說分叁,
辰一、防止身失威儀令他不信:
「凡棄楊枝及涕唾,應擇背人隱蔽處,大小便行做淨水,棄近人處所應诃,食時勿含飯盈口,嚼飯作聲張口食」
既然要攝受其他的有情,自己的行爲舉止也應注意。例如擤鼻涕、或上大小便、或吃飯時不可含一大口飯菜跟人講話,對自己的威儀要小心。因爲可透過身體的威儀去攝受到其他的有情,所以自己要小心。
在阿底峽尊者傳記裏提到,有一次,尊者阿底峽見到某人弄髒了法本,馬上發出「啊!啊!」的驚歎聲,以阻止那人的行爲。因爲尊者這個動作,那個人就成爲尊者的弟子,尊者用這樣的方式來攝受他。
所以要引導攝受其他有情衆生,不單是坐在法座上用嘴巴講講法就可以了,而是要透過自身的威儀,吃飯的樣子、走路的樣子、說話的樣子,都可以攝受衆生。
「舒足蹲踞非威儀,二手交摩亦不應」
「舒足蹲踞」指腳伸展、蹲在那裏皆是不適宜的儀態。「二手交摩」指二手叉在胸前,這種儀態也不適合。這些儀態會讓人看起來,猶如心中放逸之人,慢心很高、煩惱很多的人。
「騎乘床榻等坐處,不應與他婦女共,能令世人不信事,知應防止勿令見。」
凡是不會讓有情生信心、喜歡心的事都不要去做,所做皆應讓有情生起虔信的心、歡喜的心才好。下一偈是若有人請問道路應如何走時,應用什麼威儀來指示道路。
辰二、指示道路等時應如何:
「若欲于他作指示,勿用左手而指麾,當具恭敬舉右手,指示道途亦應爾」
當人家問路時,不可以用左手指著路說:「路是這樣走!那樣走!」不可這樣做。因爲用左手是不恭敬的,要用右手。昔舍利子遇魔考,魔來要右手。舍利子砍下右手,當然用左手拿右手給魔。魔一看,你用左手拿右手給我是非常不禮貌,所以不肯接受。當下舍利子覺得有情怎麼這麼難度,所以悲心退卻,而掉入小乘道。這是一個典故。
「不可輕躁猛搖手,不可粗莽出高聲,輕動其手微彈指,否則不順威儀行。」
不可有事沒事時手亂動,除非手真的不舒服會痛才動一動。指示道路時不可大聲告之,指路示意時以右手輕輕彈指示意。若有事沒事時亂搖手、擺動手臂,或出高聲,表示心中有強烈煩惱的征兆且屬貪欲的行爲。
辰叁、睡時威儀應如何:
「應如世尊涅槃時,向所欲處獅子臥,正知速疾思早起,最初定應如是行。」
睡覺時的威儀應如何做?睡時應如佛示現涅槃時的獅子臥,即右脅而臥,將右手枕在右臉下方。除此之外,以正念正知對叁寶很強的虔信、清淨的心入眠,或憶念佛身上的光芒。若如此睡,整個睡眠會非常輕盈、心非常清明而不會變混濁。睡前若憶念佛光,不會睡的太沈。也可以想一想隨喜叁寶功德,念死無常的心很強的當下,比較不易沈睡,容易清醒。
卯二、攝義:
「菩提薩埵之所行,經論所言雖無量,淨治其心之所行,此是定須修行事」
菩薩的行持,雖然經論裏講得很多,最重要是以淨化自己的行爲爲主。當中所說如何行持,皆應做到。
《入菩薩行論 第十六講(第5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