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十七》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08/28
寂天菩薩根據自己本身的修證而講《入菩薩行論》,談一位菩薩如何趣入菩薩行的一部論,現在已講到第五品快結束的部份。趣入菩薩的行持是指身、語、意 叁門的所作所爲。身、語、意叁門一切所爲的因或根源是源自于心。所以要降伏自己的心,用什麼來降伏?用正知來守護。這是第五品。
在正知品裏有一句,菩薩除了守護心的禁行之外,不需要其他衆多的修行,行者除了守護心之外,便沒有其余的修行了。守護心要用正念及正知,正念及正知的次第性是先生起正念,再後生起正知。
用正念去了解修行的方法,修行方法先去了解才會不忘,才能念的起來。了解要如實了解,了解之後就不會忘記,用這樣的方式來守護我們的心。用正念憶念起我們所了解的,好像用正念的繩子,將我們綁在修行的道路上。
如一座中要從依止善知識修起,然後思惟暇滿人身,最初時,心要先准備好,先了解所要修的內容,透過這些理由去思惟,然後在正修時以正念來提醒所修的內容而持續的修,持續的心稱正念的心。
例如要念一串「嗡嘛尼貝美吽」(六字大明咒),一開始時心中起一個念頭-我要念「嗡嘛尼貝美吽」,然後就開始念(正行),念時是一句接一 句,能夠一句接一句,是先前的念力-我要念「嗡嘛尼貝美吽」的動力,是那力量的推動使我們持續念下去,所以也可以說持續者或持續的心就是正念。若沒有這一念,可能我們念一遍「嗡嘛尼貝美吽」,便要再想一次。念「嗡嘛尼貝美吽」後就忘了,還要想一次「嗡嘛尼貝美吽」。我們有這種念,「我要念108遍」,有這種念則不須重新想,在未念完108遍前,就會一直持續的念下去。
相同的,現已講到四力對治法,下士道的後半部已接近結束。若要從下士道的開頭-依止善知識開始,一直思惟到下士道已近尾聲之處,預計用一或二個小時的時間來思惟;思惟前要先清楚了解裏面的內容,然後提醒自己,我要利用一個或二個小時的時間來做思惟,從依止善知識開始依次持續的思惟到最後。推動我們從一開始到最後的力量就是正知。先前起「我要用一或二個小時來觀修整個下士道」的念力,這個念力推動我們從頭到尾依次的思惟下去。
在這整個思惟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如次第正確的去做思惟,檢查者就是正知。譬如早上起來預計一天的計劃,推動持續做一天計劃的,就是早上起來計劃的念力。如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都不要生瞋恚心,要修菩提心、出離心,早上我要修幾次,下午我要修幾次,用念力去做這些計劃之後,要持續做下去,在實踐過程中,是否正確?是否如實而行?檢查者就是「正知」。
正念和正知,對身、語、意叁門的修行有這樣的幫助,所以欲令學處圓滿,要以這兩個念力來輔助,用正念和正知可協助我們淨化罪障。若染犯密咒乘的根本墮,因有正知正念,就會提醒我們做忏悔。
請看第117頁(子四…寅一、能令學處清淨之因):
「日夜六時各叁次,應須讀誦叁聚戒,依于叁寶菩提心,罪墮殘余令消滅」
菩薩都是如實的忏悔,我們亦應如實忏悔,忏悔時可念誦叁聚經,它的主要內容是講35佛忏,持頌35佛名號,依著殊勝田的力量,可將罪障忏淨,由此可看出忏悔是非常的重要。不論任何時刻,只要一造罪,就馬上忏悔。早上造,就早上忏;中午造就中午忏,晚上、夜晚,任何時刻生起,就馬上加以忏悔,讓罪惡不生起,不增長廣大。
若造惡,應馬上忏悔,馬上忏悔就可阻止罪惡增長廣大,因業會增長廣大,只要馬上忏悔,就可遮止掉罪惡增長廣大。上文提到日夜六時做忏悔。一天當中分六個時段,自己規定六個時段做忏悔,時間一到,自然就會做忏悔。因爲有時候造了罪惡要馬上忏悔,我們無法如實做,若在一天當中定一個時間,是做忏悔的時間,時間到,自然就做忏悔。
叁聚經是忏悔罪障、積聚福德、增長善業,這叁者稱叁聚,所以我們應每天念誦叁聚經來忏悔。海濤法師的道場印有精美的叁十五佛忏法本,除了世尊以外,每一尊都很清礎說明每一尊佛可以淨除那一種罪障。若我們有時間,淨化罪障時每尊佛各念100次,有叁十五尊,約需一個半小時或一個小時就可念完,要不然至少念七次。最好每天念叁十五佛忏,每一尊佛號至少七次。宗大師禮拜叁十五佛是在歐喀卻林的地方,大師他是非常認真的禮拜。接下來(寅二)講學處之 體,學處的基礎建立在什麼之上?建立在身、語、意叁門之行爲上。身、語、意叁門必須要隨順菩薩的學處而行。
(寅二、學處之體)
「不論爲自或爲他,任何時處何作行,如經所言諸學處,于彼時處當勤學。」
對于菩薩的種種學處,若不相隨順的不應做,所應做者要做,要隨順菩薩的學處。菩薩的學處要怎麼行持?以菩提心攝持而行菩薩種種學處。菩薩的所作所行,是非常廣大無邊的,沒有任何一個行持是菩薩不該行的,因菩薩要利益無量無邊的有情故,所以要行廣大的菩薩行。當然有時在行菩薩行會有不舒服,不喜歡之處,但不可因爲個人不舒服或不喜歡,而不去學。因菩薩的目標是爲了利益無量無邊的有情,即使在那種狀況之下,也是要學。
「佛子未學之學處,任于何處亦無有,如是住戒善巧者,有何福德不能生?」
沒有任何一個學處不應該要學。例如,那洛巴去晉見帝洛巴時,看到帝洛巴好像在殺魚。所以當一位菩薩以菩提心攝持而做出來的行爲,是我們不可臆測、不可揣測。學習菩薩行的行者,所應學的雖然是無量無邊,可是他不可以輕易舍掉任何一個行持,菩薩在學習菩薩行時,任何一個行持都不可以輕舍。
寅叁、所爲,卯一、善根回向一切有情義利:
「或于現行或加行,唯利有情不爲余,唯爲利益有情故,一切回向菩提因」
將學習菩薩行的善根回向于菩提。爲什麼要回向于菩提?爲了利益一切有情緣故,才回向于菩提。
實修時的根本是依止善知識。如道次第論所說的二大科判,一、依止善知識爲道之根本,二、依止已如何行持。第一個是依止善知識爲道之根本,身爲一個菩薩,行菩薩行要經常依止善知識。
卯二、于大乘善知識安住學處者,終不舍離:
「常時依止善知識,大乘法義善巧者,安住最勝菩薩戒,甯失身命不舍離。」
依止善知識之後,要依照善知識所教的菩薩學處來遵守、奉行,在學習的過程可以依著經或論做學習。
寅四、從何聞思,卯一、依經學
「如密嚴經能害喻,依師之理當修學,此外別余如來教,讀誦諸經可了知,
諸經示菩薩學處,是故應當勤誦經,特于虛空藏戒經,最初受戒當先誦。」
菩薩根本墮的戒條是引自《虛空藏經》。佛陀的八大弟子中有一位虛空藏菩薩,向佛陀請示經典的內容,所以那部經稱爲《虛空藏經》。仁波切說有時某人的心胸狹隘、想不開時,可以念誦《虛空藏經》,對他會有一點幫助,此是就修法角度而言。有人占蔔時會說某某需要念《虛空藏經》,表示那時候那人的心想不開了。西藏的一些仁波切口授中,會說虛空藏菩薩的心像虛空般,所以念他的經,我們會比較想的開。
這裏提到寂天菩薩所寫的《集學論》,依著論著而學。
卯二、依論學
「何故常時當學行,于彼論中多宣說,集諸菩薩學處論,定須再再勤浏覽,
又複若樂總略者,當觀諸經集論文,聖者龍樹所作論,卷二定須勤閱讀。」
若廣泛來學習,可以看《虛空藏戒經》或寂天菩薩所寫的《集學論》;若簡單來學習,可以看龍樹菩薩所寫的《經集論》,論本身是比較簡短,可是 裏面卻引用很多經典裏的意義,裏面含概有經典的意義,也有論本身的意義。有論及菩薩學處的經典,包含有《華嚴經》、《寶雲經》、《地藏經》、《虛空藏經》、《正法念住經》、《法華經》、《如來藏經》、《菩薩地莊嚴經論》、《寶信論》、《現觀莊嚴論》等。
醜二、攝結
「若于…
《入菩薩行論 第十七講(第5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