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十七講(第5品)▪P2

  ..續本文上一頁其中未遮止,是所聽許可行事,爲護世間衆生心,見爲學處應修行。」

  

若經論當中沒有遮止的,菩薩都應該要學習、要做;若有遮止的,譬如根本墮、惡作等等這些絕對不可以做。做了之後,就會傷害到菩提心,未生者將不生;已生起者會使菩提心退轉;所以遮止的,就不可以去做。沒有遮止的又非常的多,所以菩薩應學習的學處非常多。

  

爲護世間衆生心,見爲學處應修行。」若這種修持、行持不會傷害到菩提心,爲了要保護世間有情心的緣故,菩薩都應該要做。總之,菩薩的所作所爲都應盡量隨順世間來做。下面講正知正念。

  

癸二、結歸應須實修非唯空言分二,子一、于學處悉應以正念正知守護

  

于自身心應隨時,數數審觀毋放任,總攝而言唯此法,是護正知之行相。

  

如上所述應依著經論及學處來學習,了解之後有沒有做?若沒有做,就由正知提醒我們去做。做已,有無如理?身、語、意叁門又做的如何?用正知來偵察。知道菩薩的學處之後,應該去實行、實踐,若僅思惟作意而已,是沒有什麼利益的。

  

子二、實行之義(廣論P.19+3)

  

此事實踐須躬行,唯誦文詞有何益,豈有徒誦醫方文,便能療愈諸病者。

  

僅只于文字上的思惟作意是沒有什麼利益,要去實踐。只有讀藥方,病是不會好的。所以用正念和正知來守護我們的心,對于這些學處,若僅僅知道,而沒去做,是沒什麼利益的,實踐所了解的學處是很重要的。所以仁波切說:如果仁波切一天到晚對我們說說說,我們就一天到晚來這裏聽聽聽,若不去實踐,猶如讀藥方般,病不會療愈,應該要去實踐,只有聽一聽,寫一寫是沒有用的。仁波切說我們可以寫一些格言提醒自己去實踐,寫實修的言辭偶而提醒一下,自己要去實修是很重要的。比較有力的句型,有時背一背、念一念一定有加持,東西放頭上沒有什麼加持,這些念一念,一定有加持。

  

以上是菩薩以正念及正知來守護自己的心,然後加以實踐,是第五品守護正知主要的內容。

  

到此若沒有問題則進入第六品忍辱品,菩薩行的基礎是建立在悲心及菩提心之上,悲心及菩提心是利他心。瞋恚正好相反,是傷害他人的心,所以瞋恚可稱爲煩惱當中最惡毒的心,要對抗最惡毒的瞋恚心是要修忍辱。接著思惟瞋恚的過患,瞋恚會摧壞我們的善根,所以要思惟瞋恚的過患。

  

庚叁、學余四波羅蜜之理分四,辛一、學忍辱之理分二,壬一、釋論文分二,癸一、修對治分二,子一、思惟瞋之過患分叁, 醜一、不見之過患分二,寅一、瞋能斷善根(廣論P.134-3 287+6)

  

百千劫中所積集,布施妙供供如來,所有一切諸善行,一念瞋心能摧毀

  

這裏講到百千劫,一劫時間就夠長了,一劫當中有千佛出世,現在是賢劫會有千佛出世,目前才第四尊佛出來而已,如果就一劫而言,還可以分爲四個時期或四段,劫形成的階段、劫住的階段、劫滅的階段及劫呈現空的階段。佛會在住劫的階段來到,住劫階段當中又可分爲人壽增、人壽減的階段,佛是在人壽減的階段才會來到世間。

  

生瞋恚破壞善根是非常可怕的,一般我們造善時發起一顆善良的心,去做種種積聚善根的事。可是瞋恚生起時,生起強烈傷害他人的心,甚至生起將他人完全消滅掉的心,力量非常的強。我們去造善時是給小錢,或幫幫忙這一類,從來沒有生起我要爲他人舍命,舍命去幫助他人的這種心從不會生起。可是當瞋恚生起時,要把他人消滅的心便會生起,這很可怕。

  

在瞋他人時,瞋的心態怎麼樣?幫助他人時心態怎麼樣?當幫助他人時出的力可能是百分之一,一點點而已,爲了他人舍棄自己是不可能的,有時甚至是爲了己私才幫助他人,幾乎都是如此。但瞋時,爲了自己可以舍棄一切,以前一直行持的善業,當一生起瞋心時就可以舍掉,瞋心的重量好像是好幾噸,而善業這邊則沒有幾兩,當一生起瞋,善根就掉了,這就是「百千劫中所積集,布施妙供供如來,所有一切諸善行,一念瞋心能摧毀」的意思。

  

寅二、了知忍與瞋之功過應勤修忍(廣論P.199-1 290+2)

  

重罪無如瞋恚罪,難行無如忍辱行,是故于此應殷勤,以多方便修忍辱

  

任何的罪惡,沒有像瞋恚所造的罪惡那麼大。任何的難行苦行沒有像忍辱行這麼的難修。要修忍辱也要有對境,一旦瞋恚生起時要修忍辱,不要讓瞋恚生起。因爲如果生起瞋恚,沒有像它那麼大的罪惡了,所以應該要用各種方法讓瞋恚永遠不生起。如何讓它永遠不生起?要透過種種的對治法,將瞋恚對治掉。

  

既然瞋恚是最壞的,如果能對最壞者加以對治、對抗,就自然會成爲最好的。所以對抗瞋恚,對治瞋恚即是最好的修行,這就是忍辱。忍辱是對抗瞋恚最好的一個對治法,所以我們要透過種種的方法努力修忍辱。再來也是講瞋恚的過患。

  

醜二、現見之過患分二,寅一、由瞋恚故身心無安樂(廣論P.289-5)

  

若懷瞋恚逼惱心,心不寂靜不平等,不生歡喜及安樂,寢臥不安難入寐

  

瞋恚的過患,事實上我們可以親眼看到,從自己的經驗也可以察知得到,當瞋恚生起的那一刻馬上心就不快樂,馬上心就生起苦的覺受,心馬上不安甯、不寂靜;心不寂靜,身自然也會不適、不樂,甚至睡覺也不安眠。瞋恚也可以說是引生疾病的門檻、門徑,因爲瞋恚生起時,氣、血皆不順。當一個人生氣,發起瞋恚時,整個身體馬上像氣球漲起來,然後該呼時不呼,該吸不吸,氣就不順,氣不順,血運轉即不順,就會生病。

  

瞋恚一生起時,不但自己不安樂,連周遭的親人、仆人也會不快樂,甚至使他人心懷瞋恚心,去反叛、甚至會招到殺害。

  

寅二、失壞親友(廣論P.289-5):

  

利養恭敬施恩惠,縱令其人相親附,若使其人懷恚心,能令變叛相殺害,由瞋親知生憎厭,施恩攝受不相親。

  

有時某人雖然會幫他人一些忙,可是脾氣很不好,沒辦法親近,或有些師長雖然會教導我們,可是他的脾氣實在很不好,所以大家都不敢接近師長。

  

醜叁、總明過患(廣論P.289-4)

  

總之人若有瞋心,終不能得安樂住,由瞋恚魔于其中,便能興起諸苦惱。

  

瞋恚發起時,不但自己不快樂,連左右的人都不快樂,甚至在來世也會引起、興起種種苦因、苦惱。

  

子二、思惟忍之功德(廣論P. 200+1 287+2)

  

若人謹慎伏瞋心,現生後世皆安樂。

  

如果修持忍辱,不但此世、後世都能獲得安樂。當被人傷害時,如果內心起了很大的瞋恚心,雖然外表、身語意的外表、行爲表現的非常寂靜,但心是怒火中燒的話,這不叫修忍辱。修忍辱是被人傷害時,心中沒有一點點的怒氣、怒火,而能安受生起甘願受。心中的甯靜不被他人的傷害所幹擾,且心中對傷害者生起慈心和悲心,這才叫修忍辱。

  

《入中論》講到瞋恚的過患,瞋恚會使人變醜色、變不悅意色,生起瞋恚時沒有一個人會喜歡那張臉,會使那個人變醜色,且不被列入正士的行列當中,意即不被列爲是好人,且失去智慧,如電腦當機,不會思惟。頭腦當掉失去智慧,來世會迅速墮入惡趣中。仁波切說若經常發起瞋恚的人,並不是發起瞋恚的當下變得很難看而已,這一世也會變得越來越難看。不講來世,光說此世,起瞋恚時,看別人都是壞人,對不對?所以才發起瞋恚。別人看他那個樣子也是壞的,彼此看起來都是不順眼,所以就造了這個業,來世感生醜陋的業、醜相的業。醜相主要是別人看了不舒服,人家看了有沒有喜歡?主要是這樣的意思。

  

一位修忍辱的人,因心中有忍辱,所以會慈待他人,喜歡其他人,所以他的行爲所展現出來是慈待他人,歡喜他人,當然人人見到他會喜歡他,會去親近,如果持續多年修行,到老時,人家只要一見到他,就會心生歡喜,會變成人見人愛的人,這樣他的來世必感得妙色莊嚴、好看。這樣的人他的智慧也會增長,因爲他一直想著要利益他人,慈待他人,他會想各種方式去利益到他人,所以…

《入菩薩行論 第十七講(第5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