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十八》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09/04
遇到苦時,我們會生起忍辱。忍辱可分爲叁種:①安受衆苦忍②谛察法忍③耐他怨害忍。一般遇到苦時都會生起無法忍受的心,無法忍受,就會生起瞋恚。能忍受就接納,這就是修持忍辱。修持忍辱,是滅掉生起瞋恚之門,將生起瞋恚的門掩蔽,修忍辱可以滅瞋。
如果真的生起瞋恚的話,就很難將它滅除。所以要在瞋恚還未生起之前先做好准備。先從小小的瞋恚開始練習,真的發起大瞋恚時是很難將瞋恚壓伏住,因爲在那個時候心已錯亂。第一是我們還沒有生起瞋恚時,要學這些思考,慢慢的,當生小小的瞋恚時,試試看能不能滅除。慢慢有了這種經驗,就比較不容易有的生氣。真正生氣冒火時,《入行論》就離我們很遠了,完全沒有辦法思考這些。
當凡夫要依對治法來對治煩惱時,最重要的是要遠離能生起煩惱的對境。要將能生起煩惱的對境斷掉,因爲生起煩惱時,心就被煩惱所搖動。心要離開境,不是境要離開。
遠離生起煩惱的對境,對凡夫而言是很重要的,尤其可以透過修出入息的方法。一般禅坐之前,應先修出入息,先將煩惱妄念滅除,才能入修,所以用數息的方式來修,有助于我們遠離煩惱。
心轉移到其他的對境,數息的方式對離開煩惱的對境,有幫助,我們平常說氣與心識互相有關系,走的時候一起走,做時一起做,做跟走好像同時運作,所以數息時,心一直專心跟著呼吸。因此,我們的呼吸一定要慢,慢呼、慢吸,呼氣、吸氣時都要慢。當然我們的氣若慢,心也會跟著慢。煩惱的心本身很粗猛,好像不會平平安安的,往往超過速度,不該走時走很快,不該想時,會亂想。
數息時,心自然也會慢一點。經典說數息是自自然然的呼吸,要自自然然的呼吸也不是那麼容易。對我們來說,幾乎都不是自然狀態下的自然,都是被煩惱帶著走。因此,只要一見到顔色或貪心的對境,就會好奇,好像比較敏感,較大的貪心時,氣就會蕩一下。瞋心也一樣。貪和瞋,每天24小時都是小小、常常的、一直一直不斷的生起。
仔細觀察,也有影響我們的氣,我們的氣完全沒有自自然然的,不該呼的就呼;不該吸的也會吸,所以我們的呼吸比較粗。數息,應比平時呼吸還要慢一點,就有一點靠近自然。氣慢時,心也會跟著慢。
這是美國一種心靈課程的說法。做十次很深的呼吸後,慢慢的呼,又慢慢的吸。慢個十次,像生氣,然後降下來,此與佛法講的用意是一樣的。所以生氣時不一定要禅修,在車裏、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馬上做這種深呼吸。仁波切說,我們須趁著還沒有瞋恚生起之時先做這些思惟,等瞋恚到來時,才能夠有所應變。
看第126頁文,寅二、于所作不樂者遮止瞋恚分叁:卯一、遮于己作惡者起瞋分二:辰一、生苦者應忍分叁:己一、、安受衆苦忍分五:
午一、思惟有漏皆苦(廣論299+3 300-5)
「安樂之因偶一生,苦因極多數無量」
午二、思惟習苦之功德(廣論86+7 300-5)
「無苦出離心不生,故心當生堅定解」
「爲遮苦行好角鬥,燒身斷肢諸苦受,爲無義事尚能忍,爲求解脫複何恨?」
我們處在痛苦輪回當中,在輪回裏苦多樂少,如果我們能對苦思惟比較多,多靠近、多親近一點的話,就比較能夠接受,思惟把苦當朋友有的好處, 覺得它對我有什麼幫助,內心就不會那麼苦。
我們應如何親近苦?如何思惟苦的功德?「無苦出離心不生,故心當生堅定解」。沒有苦,出離心會生起;悲心也升不起。如同像皈依一般,若是沒有畏懼的恐懼心,就不會生起皈依心。修下士、中士及上士道都一樣,沒有苦就沒辦法修了。
依著苦,我們可以去做全部的修行,所以對苦不需要害怕,應對苦生起堅定的了解。全部的修行都要仰賴于苦。皈依、出離心、菩提心,要生起這些都必須要仰賴苦的幫助。
沒有辦法幫助我們趨向解脫、遍智的苦行,如外道的苦行,一天、兩天、或叁四天的斷食,或在自己肢體上做種種苦行的外道修行。他們都能夠忍受那些沒有意義的苦行。那我們遇到苦時,苦可幫助我們修行,我們又何以不能忍?
如果我們沒有遭遇過什麼苦,沒有苦的經驗,對別人的苦就不會有感同身受的覺受生起。我們在這世界上,能彼此相互幫助、相互利益的行爲,就是建立在自己曾有苦的經驗上。苦具有這些利益,我們若加以思惟,則有利于修行;否則,就只是感到苦而已。初遇苦,是很難習慣這些所遇到的苦狀。
午叁、思惟熟習自不難分二:未一,廣說分四,申一,久習自成順易(廣論301-2):
「難事久習轉爲易,世間何事不如此,故于小事當練修,令于大事能堪忍。」
接著舉例說明。
申二、以喻成:
「不見蛇蟲蚊蚋苦,或爲饑渴等苦逼,或生疥癞身搔癢,諸無義苦久亦安。」
對這些小苦加以習慣,並串習它,將來遇到大苦時,就能忍下來。接著講所應該要忍受的對境,申叁、所忍之境(廣論300+1):
「若遇寒熱風雨侵,疾病拘囚及捶打,不應嗟籲以爲苦,若以爲苦害轉增。」
會讓我們生起苦的對境,如,不該冷時冷,不該熱時熱,不應吹風時吹風,不應下雨時下雨,或疾病、或人和人之間的糾紛,拘囚、捶打等等這些苦。如果無法忍受,反會讓這些苦,對自己的傷害轉增、變強。如果能忍下來,苦的傷害就會轉的變小。
這些對境能忍受下來,對自己是有利的。這些苦若是站在安受苦忍的角度而言,它們可以激勵我們生起出離心,一定會想要出離這些苦;若站在谛察法忍的角度看所有的這些苦,輪回本來就是法爾如此;站在耐怨害忍的角度來看,對所遭受到的這些苦,就不會再一直想了,因爲不斷的在那上面反複,而陷在裏面,對自己沒有一點的幫助。
遇到瞋恚的對境時不應該起瞋,理應修忍辱,這樣可以讓修忍辱的力量能夠增強,慢慢也可以習慣于遇到的對境。
申四,熟習則生忍力之喻。(廣論302+6):
「或人見自身血出,臨敵無卻倍勇毅,或人見他身出血,驚惶顛倒身仆地,彼由心性或堅毅,或複怯弱而差別。」
一個人的勇氣差別何在?仁波切舉例說明,古代的戰爭,都是拿著刀劍在作戰,有一些很勇敢的勇士,即使自己被砍,甚至腸子都流到外面,他還是可以用一只手拿(捧)著腸子,另一只手拿著劍繼續跟人家戰爭,那麼樣的勇敢,可是有一些人只要看到別人出一點點血,就嚇得連看都不敢看,爲什麼會有這樣大的不同呢?是個人的心和想法不同的關系。所以遇到苦的時候,我們可以去轉念。
仁波切說,也不必像那樣,提著腸,拿著劍去跟人家作戰,那樣做是很傻的。應是要我們遇到逆境、苦境時,應該有那麼強的心力,這只是比喻而 已。
未二,攝義:
「是故雖負致命傷,應不以其苦爲害,諸有智者受苦時,不令心體受昏擾。」
當遇到這些情況時,心的甯靜不應受到情況幹擾,要保持甯靜,讓自己的心力更堅強,用更增長的力量,計劃我該做什麼,准備讓心力更強,面對苦時,我要怎麼處理?苦從何處來?怎麼把它斷掉?信心還要更增長。遇到苦,心裏增長出離心,准備怎樣離開苦。當瞋恚來傷害我們時,應保持心的甯靜,不被瞋恚所擾亂,用智慧有計劃性的對治及駕馭瞋恚。
午四,勉力斷煩惱之功德(廣論200-2)
「與諸煩惱作戰鬥,臨陣之時傷害多,雖有極苦斷命傷,瞋等怨敵終降伏,是爲勇士稱勝者,否則唯殲自死敵。」
戰勝瞋恚,將瞋恚降伏,才稱爲勇士。譬如有甲乙兩人爭吵,乙無法忍受將甲殺了,可以稱他是很有勇氣的人嗎?不能。爲…
《入菩薩行論 第十八講(第5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