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十八讲(第5品)

  

《入菩萨行论 十八》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09/04

  

遇到苦时,我们会生起忍辱。忍辱可分为三种:①安受众苦忍②谛察法忍③耐他怨害忍。一般遇到苦时都会生起无法忍受的心,无法忍受,就会生起瞋恚。能忍受就接纳,这就是修持忍辱。修持忍辱,是灭掉生起瞋恚之门,将生起瞋恚的门掩蔽,修忍辱可以灭瞋。

  

如果真的生起瞋恚的话,就很难将它灭除。所以要在瞋恚还未生起之前先做好准备。先从小小的瞋恚开始练习,真的发起大瞋恚时是很难将瞋恚压伏住,因为在那个时候心已错乱。第一是我们还没有生起瞋恚时,要学这些思考,慢慢的,当生小小的瞋恚时,试试看能不能灭除。慢慢有了这种经验,就比较不容易有的生气。真正生气冒火时,《入行论》就离我们很远了,完全没有办法思考这些。

  

当凡夫要依对治法来对治烦恼时,最重要的是要远离能生起烦恼的对境。要将能生起烦恼的对境断掉,因为生起烦恼时,心就被烦恼所摇动。心要离开境,不是境要离开。

  

远离生起烦恼的对境,对凡夫而言是很重要的,尤其可以透过修出入息的方法。一般禅坐之前,应先修出入息,先将烦恼妄念灭除,才能入修,所以用数息的方式来修,有助于我们远离烦恼。

  

心转移到其他的对境,数息的方式对离开烦恼的对境,有帮助,我们平常说气与心识互相有关系,走的时候一起走,做时一起做,做跟走好像同时运作,所以数息时,心一直专心跟着呼吸。因此,我们的呼吸一定要慢,慢呼、慢吸,呼气、吸气时都要慢。当然我们的气若慢,心也会跟着慢。烦恼的心本身很粗猛,好像不会平平安安的,往往超过速度,不该走时走很快,不该想时,会乱想。

  

数息时,心自然也会慢一点。经典说数息是自自然然的呼吸,要自自然然的呼吸也不是那么容易。对我们来说,几乎都不是自然状态下的自然,都是被烦恼带着走。因此,只要一见到颜色或贪心的对境,就会好奇,好像比较敏感,较大的贪心时,气就会荡一下。瞋心也一样。贪和瞋,每天24小时都是小小、常常的、一直一直不断的生起。

  

仔细观察,也有影响我们的气,我们的气完全没有自自然然的,不该呼的就呼;不该吸的也会吸,所以我们的呼吸比较粗。数息,应比平时呼吸还要慢一点,就有一点靠近自然。气慢时,心也会跟着慢。

  

这是美国一种心灵课程的说法。做十次很深的呼吸后,慢慢的呼,又慢慢的吸。慢个十次,像生气,然后降下来,此与佛法讲的用意是一样的。所以生气时不一定要禅修,在车里、或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马上做这种深呼吸。仁波切说,我们须趁着还没有瞋恚生起之时先做这些思惟,等瞋恚到来时,才能够有所应变。

  

看第126页文,寅二、于所作不乐者遮止瞋恚分三:卯一、遮于己作恶者起瞋分二:辰一、生苦者应忍分三:己一、、安受众苦忍分五

  

午一、思惟有漏皆苦(广论299+3 300-5)

  

安乐之因偶一生,苦因极多数无量

  

午二、思惟习苦之功德(广论86+7 300-5)

  

无苦出离心不生,故心当生坚定解

  

为遮苦行好角斗,烧身断肢诸苦受,为无义事尚能忍,为求解脱复何恨?

  

我们处在痛苦轮回当中,在轮回里苦多乐少,如果我们能对苦思惟比较多,多靠近、多亲近一点的话,就比较能够接受,思惟把苦当朋友有的好处, 觉得它对我有什么帮助,内心就不会那么苦。

  

我们应如何亲近苦?如何思惟苦的功德?「无苦出离心不生,故心当生坚定解」。没有苦,出离心会生起;悲心也升不起。如同像皈依一般,若是没有畏惧的恐惧心,就不会生起皈依心。修下士、中士及上士道都一样,没有苦就没办法修了。

  

依着苦,我们可以去做全部的修行,所以对苦不需要害怕,应对苦生起坚定的了解。全部的修行都要仰赖于苦。皈依、出离心、菩提心,要生起这些都必须要仰赖苦的帮助。

  

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趋向解脱、遍智的苦行,如外道的苦行,一天、两天、或三四天的断食,或在自己肢体上做种种苦行的外道修行。他们都能够忍受那些没有意义的苦行。那我们遇到苦时,苦可帮助我们修行,我们又何以不能忍?

  

如果我们没有遭遇过什么苦,没有苦的经验,对别人的苦就不会有感同身受的觉受生起。我们在这世界上,能彼此相互帮助、相互利益的行为,就是建立在自己曾有苦的经验上。苦具有这些利益,我们若加以思惟,则有利于修行;否则,就只是感到苦而已。初遇苦,是很难习惯这些所遇到的苦状。

  

午三、思惟熟习自不难分二:未一,广说分四,申一,久习自成顺易(广论301-2):

  

难事久习转为易,世间何事不如此,故于小事当练修,令于大事能堪忍。

  

接着举例说明。

  

申二、以喻成:

  

不见蛇虫蚊蚋苦,或为饥渴等苦逼,或生疥癞身搔痒,诸无义苦久亦安。

  

对这些小苦加以习惯,并串习它,将来遇到大苦时,就能忍下来。接着讲所应该要忍受的对境,申三、所忍之境(广论300+1)

  

若遇寒热风雨侵,疾病拘囚及捶打,不应嗟吁以为苦,若以为苦害转增。

  

会让我们生起苦的对境,如,不该冷时冷,不该热时热,不应吹风时吹风,不应下雨时下雨,或疾病、或人和人之间的纠纷,拘囚、捶打等等这些苦。如果无法忍受,反会让这些苦,对自己的伤害转增、变强。如果能忍下来,苦的伤害就会转的变小。

  

这些对境能忍受下来,对自己是有利的。这些苦若是站在安受苦忍的角度而言,它们可以激励我们生起出离心,一定会想要出离这些苦;若站在谛察法忍的角度看所有的这些苦,轮回本来就是法尔如此;站在耐怨害忍的角度来看,对所遭受到的这些苦,就不会再一直想了,因为不断的在那上面反复,而陷在里面,对自己没有一点的帮助。

  

遇到瞋恚的对境时不应该起瞋,理应修忍辱,这样可以让修忍辱的力量能够增强,慢慢也可以习惯于遇到的对境。

  

申四,熟习则生忍力之喻。(广论302+6):

  

或人见自身血出,临敌无却倍勇毅,或人见他身出血,惊惶颠倒身仆地,彼由心性或坚毅,或复怯弱而差别。

  

一个人的勇气差别何在?仁波切举例说明,古代的战争,都是拿着刀剑在作战,有一些很勇敢的勇士,即使自己被砍,甚至肠子都流到外面,他还是可以用一只手拿(捧)着肠子,另一只手拿着剑继续跟人家战争,那么样的勇敢,可是有一些人只要看到别人出一点点血,就吓得连看都不敢看,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不同呢?是个人的心和想法不同的关系。所以遇到苦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转念。

  

仁波切说,也不必像那样,提着肠,拿着剑去跟人家作战,那样做是很傻的。应是要我们遇到逆境、苦境时,应该有那么强的心力,这只是比喻而 已。

  

未二,摄义:

  

是故虽负致命伤,应不以其苦为害,诸有智者受苦时,不令心体受昏扰。

  

当遇到这些情况时,心的宁静不应受到情况干扰,要保持宁静,让自己的心力更坚强,用更增长的力量,计划我该做什么,准备让心力更强,面对苦时,我要怎么处理?苦从何处来?怎么把它断掉?信心还要更增长。遇到苦,心里增长出离心,准备怎样离开苦。当瞋恚来伤害我们时,应保持心的宁静,不被瞋恚所扰乱,用智慧有计划性的对治及驾驭瞋恚。

  

午四,勉力断烦恼之功德(广论200-2)

  

与诸烦恼作战斗,临阵之时伤害多,虽有极苦断命伤,瞋等怨敌终降伏,是为勇士称胜者,否则唯歼自死敌。

  

战胜瞋恚,将瞋恚降伏,才称为勇士。譬如有甲乙两人争吵,乙无法忍受将甲杀了,可以称他是很有勇气的人吗?不能。为…

《入菩萨行论 第十八讲(第5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