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十八讲(第5品)▪P3

  ..续本文上一页>请看第132页「未二、破能自主之因分三:申一、破数论之我及神我有自在分二:酉一、破神我自在生起不安

  

所谓神我何所许,安立我名是何物,彼亦非由作是想,谓我当生始出生,若不生者彼非有,彼时许生是何物?

  

这里讲到《数论派》的主张,有所谓的神我(总主),他们认为这是轮回的根本,他会起种种的变化,二十五种的变化,如四大、六入等等这些,感受或值遇这些变化的就是补特伽罗,或称士夫或称我,他们认为补特伽罗非因也非果。由这个「神我」起种种变化,他们认为说「神我」是因不是果,这「补特伽罗」他会值遇在轮回当中这些种种的结果,这样的主张是不应理的。

  

最后二句「若不生者彼非有,彼时许生是何物」可了解果要出生,必须要由因而来的。所谓的出生是前无今有,先前没有,现在有了,才会生出来。若如他们所说的「神我」是因、是常,有不应该会出生。既然是常,就不该有所谓的生或灭之类的现像,也不该时而有,时而无,因此,果必定从因而出生。因如果是常的话,怎么可能会出生,常是不会出生的,这一句是在破数论派的主张,仁波切说怎么去破不知道。

  

「总主非补特伽罗」,好像有一点无明的意思。无明是整个轮回的根本,怎么会有那么多众生在轮回里面一直忙,说他的因是「神我」(总主)。所以佛教在辩经时,总主他不会生果,他本身是不是所作性?认为他不是所作性,他永远是常,他造作出来的是所作性,辩他时因是什么?因是「神我」(总主)。佛教辩的时候因是常的话,就永远在,他的果也是要永远在,因永远在,一定是果永远在,为什么?果的时候,有时会有,有时会没有。果有时生,有时不生的话,他的因一定是须要所作性,此是辩论的方法。今天讲到此,有问题可以提问。

  

问:早上仁波切在讲解苦谛和集谛时说,了解苦谛之后会生起出离心;了解集谛后,也会生起强烈出离心,有此二种心,但是真正的灭谛是要有方法。不管集谛或苦谛,都是想生出离心,为何到了思惟集谛时,灭谛就会有方法去断除集谛所生起出离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

  

答:思惟集谛,才能观察到苦谛的因。之后还有一段路要学,能不能断除这些因,这是学灭谛的阶段,学灭谛时就是能不能断除这些集谛。

  

问:不管了解苦谛或集谛,都知道这是须要断除的,但没有方法,如此还是没有解决问难的问题。问难是说,苦谛生起之后有想要脱离,集谛也是一样,有想要求脱的心,可是都还没到灭谛的阶段,还是没回答到为何是集谛接下来才是灭谛的问题?

  

答:有回答。因为苦谛之后一定要观察他的因,否则,怎么断除苦也没有办法,所以一定先要观察因,才有机会知道能不能断除,才有机会了解灭谛的方法。修灭谛时下决心,我要走离苦解脱的路,我要达成这个目标。

  

前面所说的苦谛和集谛,是没有这种勇气去做这件事,只是很想要而已!比如说我很想去美国,只是想而已,现在有能力去了,自己很清楚有能力, 所以很勇敢的去准备,因为很清楚自己是可以到那边,想去看美国是怎样子,想看一看、听一听,或去西藏,或印度,也都只是很想去而已。现在我们谈时轮金刚灌顶,讲很多,很殊胜,哦!很想去,这都是苦谛和集谛的情况,「离开这,要去那」的一个需求,但是能不能请假?这些都需要考虑。若可以请假,才可能到那边。机票价格多少?有了钱,所以下决心,我要做。这种想法就不一样。

  

问:了解苦谛之后就有想脱离轮回的心,这样想脱离轮回的心是不是灭谛?

  

答:想,不是灭谛。想的对境-想脱离轮回,「脱离轮回」是灭谛。但是学灭谛、或修灭谛、思惟灭谛,就不一样。思惟灭谛是能不能做到这个事情。

  

问:仁波切在解释轮回流转的道理时,讲说有二个意思,一是指投生处,一是在投生过程不断在人啊!或天啊!地狱这样投生过程,论著当中,所谓流转的意思是这二个都是?还是只有其中那一个?

  

答:略论中是讲第二种。把连接称轮回,没有讲整个身体就是轮回,善界投生的地方不是称轮回,它是这边到那边的阶段,或穿起来的称轮回,不断的一直相续著称轮回。有的经典会称相续他本身是轮回,整个世界也是轮回,我们的身体也是轮回,也有这样的称法。

  

问:有三个问题请问仁波切:区来这里学了一年多,觉得好像都是在读书,学佛法的目的,应是为了要实践在生活里,不知道应如何做?参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自己看清楚自己?财最近有一个想法,想帮助我的人,因而产生烦恼,我自己也想助人,但,也因此产生烦恼。可能,能力及各方面不足。我们想要发起大乘的心,想帮助别人,可是能力不够,又很容易生起烦恼,此时如何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

  

答:自己修身很重要。这里一直在教怎么修,一直教及解释,这些是可以拿来用在自己生活上面的,实际上没有办法,你的工作怎么样?他的工作怎么样?我们的课是总集的课,这个课跟他自己配合,有时候是要自己跟老师问,这个课今天我怎么配合?在我的工作上怎么配合?仁波切就无法在大众中针对每一个人的工作如何配合。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有人觉得这样学也是修;有人觉得这样学有打开智慧,看到很远的一个路,心里就越来越勇敢、稳定, 好像这种帮助很大的感觉;有人会觉得没有实修而一直叫叫,也有这种;本来很多人的个性、根器不同,所以很多人的想法会不一样,这是正常的一个问题。在那里问题会出来,本身我们人有不一样的想法,这是不是很重要?当然他问的是很重要,我们实际上要帮助到自己的调心、行为要改、对周围的人也会帮助到,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事情。

  

仁波切建议:大家有问题时,各别的问题,就跟一些老师,或仁波切也可以解释一下,佛法上面我们怎样调心,或怎样有帮助这些。有时是理论是对的,可是本身还没办法做到这个阶段,这阶段我们会说资粮不够,所以理论都清清楚楚,还是完全做不到,就很有距离,所以此时就要累积资粮是很重要的,才会感觉到那些都能用。

  

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自己看清楚自己?

  

答:自己那里有错误要看清。就学佛的人来说,不要先看别人,要看自己。从这个角度,一定可观察自己的内心,所以应该看得到自己的部份比较多。当观察别人时,会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我们不应不理他,或不屑他,要关心他。看到别人的不是处,就关心他们,反之,若一直不理会,就好像看不起他们,这是不对的。在别人身上找问题,这也是不好,对别人,我们应尽量找他的好处,看到不好的时候,用他的好处,帮他处理不好的部份。

  

问:最近有一个想法,想帮助我的人,因此而产生烦恼;我自己想帮助人,也因此而产生烦恼,可能是因为能力或其他方面不足。想发起大乘心,想帮助别人,可是能力不够,又很容易生起烦恼,此时如何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

  

答:要是别人真的用心想帮助的话,他们也不致会生起烦恼的。我们也一样,对别人用心帮助,应该不会有那么多烦恼。若没有百分之百的用心,只想当好人,想要得到多一点福报,这些都是执着的心,这样就可能会生起烦恼,这是根本的。

  

帮助别人是看自己的内心。正确的话,用心也有不同程度。菩萨的用心和我们的用心就不一样,可知我们用心的程度,自己要清楚,可以干干净净的用心,这个用心就有帮助了。虽然不像菩萨有那么大能力的用心,当自己要用心时又受不了,所以不要轻易就答应的念头。这是自己讲了一个谎话,别人对我们的信心也不见了,我们看到他也不好意思,只是生起烦恼而已。

  

了解自己有没有能力做到,要讲清楚,可以做到怎样情形,「若有机会,我可以做到那样,但不确定,是不一定哦!」跟他讲明,「这个,我一定会帮助,那个,就不一定,所以不要那么依赖靠我。」

  

问:可以讲实例吗?因为工作的关系,有一位小朋友从一年级开始每天都哭着找我,要打电话给奶奶,要回家。刚开始,有帮他,跟他讲了许多话,但后来发觉,越帮就越来找我,每天都说要打电话回家。现在已经二年级了,每次看到我就一直哭,哭得淅沥哗啦,不想上学,说肚子痛要打电话回家,我在精神上被受到影响。

  

另一位家长,因小孩大小便失禁,每天都要来健康中心换尿布,每次大人、小孩彼此都很痛苦,妈妈在换尿布时都会打小孩,过程中都会闹一些情绪。刚开始,试着要帮助他,前几次还好,后来,就越来越受不了,不知道怎么办?这个境,一直存在,会一直遇到这种境。可以帮助时就帮助,不可以帮助时,就离开,不知道要怎么办?遇到这些学生,会想帮助他,这可能是他的业吧!想帮助他,有的可以让他有一些效果,有一些当然也有种下种子,可是效果很不彰。那我想说还是能够的话,希望可以帮助他们。

  

答: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帮忙是用心的。但是用心的程度要注意。没有能力或做不到,也要观察,好像车子没有办法开得很快,有时卡一下比较好,好像煞车煞一下比较好,他本身没有办法开一百二,只能开九十,就慢下来。

  

问:上午的略论,提到学皈依。当在思考时,提到在共下士道是现在的目的,而非究竟的目的,如何在实际做时,除依思考以外,如何将修上士跟中士融入在同一座法里,不是在皈依的话,思考业果起畏惧心的同时,也不是为了要求下士道来生的善生,怎样做才可以同时融进去,而不是只为先修一个下士道,不晓得要怎么做才正确?上午上共下士道时,谈下士道求来生的增上生,修增上生时是现世、暂时的,不是究竟目的。可是如果要学,真正在做的时候,要怎样把究竟的目的放在里面,而不是只做这一段,而究竟的动机没有放进去,怎么做才可以做到?

  

答:思惟来世投胎暇满的人身,为了什么?不要把它放在最究竟的位子。若是得到了,我还要做什么?这样的看法,来世的人身要看他是为了要什么?为了要生起菩提心,一直要往上走就是成佛,为了要修行。

  

思惟修皈依这些,可获得下士道增上生、人天果报,这些都只是将来要得到最究竟、最终目标解脱佛果的借镜、戒道,用此来思惟,即是将究竟目标摆进下士道来。下士道暂时目标是增上生(人天增上生),想说要获得增上生是为了达到最究竟目标的缘故,所以我要获得增上生,就是把最究竟的目标放在里面来了。

  

《入菩萨行论 第十八讲(第5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