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因为甲迟早都会死,所以你将他杀了,不能称为勇士。真正的勇士是当遇到情况来时,能战胜逆境,心的不被扰乱。一具尸体躺在那里,拿一把剑去刺尸体,可以说那个人是勇士吗?不可以。
这边才说,和烦恼作战时,当然有很多伤害,但心的宁静不可以被扰乱,「虽有极苦断命伤,瞋等怨敌终降伏」,如果仅仅是战胜敌人,不能称为英雄,真正的行者,是要战胜烦恼,才能称为英雄或勇士。
烦恼怨敌,是我们要去战胜的。这边的词句,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当我们面对烦恼时,跟烦恼对抗时,这词句帮助我们,让心能够转变,能生很大的转变。
「怨敌」是贪瞋上用的字。他是我的敌人,如果我跟他真正作战的话,我要赢!这是形容贪瞋的用字。对我们来说,用那些字形容贪瞋,比较有力。有时用这些句型,对我们比较会改变,比较会心动,因此心会转变。跟烦恼对抗时,也可以说烦恼是我的敌人,是我们大家的敌人,不只这辈子,生生世世也都是我们大家的敌人,但是这里也有一点点瞋心,是烦恼上面的瞋心,对烦恼产生的瞋心。
问:对烦恼的瞋心是不是善的?
答:前面《入行论》也有问答,你们忘了吗?意指,它不是烦恼,一般这种心是瞋心。「马舵」处理意外就是讲烦恼,他不是烦恼。
第四品中文第79页(藏文第130页)「能断烦恼非所断」,藏文「于杰」之意是打针、对抗它,这些不是烦恼:
「我于此事应贪着,怀恨不舍而遣除,虽如是具烦恼相,能断烦恼非所断」
不是烦恼范围里面,过去过去就会忘。
藏文,能断烦恼,并不属于烦恼之意。能断除烦恼表面上看起来是起瞋恚,好像是烦恼,可是它并不是真的烦恼,不在烦恼范围里面,所以这种的瞋心可以生起,接着看苦的功德及苦的利益是什么。
午五、广说习苦之苦德(广论86+7 300-5):
「次应于苦观功德,由厌患故除憍慢,于轮回者起悲心,于罪羞惭乐善法。」
从观苦思惟苦的利益,可以让我们除掉憍慢的心,对他人会生起利益的悲心。
【仁波切补充:「慢如高山,法水不入」。高山没有水,草当然不会长出来,我慢,便生不起功德。对自己来说,完全不会往上走,完全不会学到一些东西,当受苦时,慢就会降下来,相反的就会往上走;对别人来说,若自己完全没有受过苦,对别人也不会慈悲和关心。如果自己受过苦,就会对别人关心。所以受苦,不但对自己好,对别人也好;不只这辈子,下辈子也是。当这辈子受苦,就会尽量减少恶业,增长善根,「于罪羞惭乐善法」,自然不会去做恶并乐于善 法。】
一般当我们遇到苦时,一定会生起不愿意受苦的心,这种不愿意受苦的心,就是想要离开痛苦的心,这一点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以自己的经验推及到他人,看到他人受苦时,我们也会见到他人不欲受苦的心。这就是推己及人的意思。所以当看到别人受苦时,要想着,我如果是他的话,我又怎么能够受得了那种苦?如果能这样,就比较容易去为他人着想,要是没有这样的感觉,则他是他,我是我,他受他的苦,我是我,就不会有为他人着想的心。
他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自己是依于他人而存活的,所以他人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感念他人的恩惠,这也是念恩生起悲心的方法,思惟他人对我们的恩惠非常大,甚至我们要获得解脱、遍智、佛果都要依于他人才能获得。
悲心,是我们想到别人的苦之前,先要了解受苦的众生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我们跟他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要懂的,这很重要。如果不清楚,他是他,我是我。我受我的苦,他受苦是是他的事,就不会有悲心。以上是安受苦忍部份,接着看谛察法忍。
巳二、谛察法忍分二:午一、广说分三:未一、瞋及有瞋者皆依因缘不由自主分二:申一、瞋及具瞋之补特伽罗不由自主分三:酉一、不应瞋有烦恼 之人之理:
「于诸大苦出生处,胆等病原不瞋恨,何故瞋于诸有情,彼亦缘逼不自主。」
遇到对境时,有时候会让我们起瞋;有时不会。譬如,四大不调的疾病,像胆病…等。我们不会对自己的疾病起瞋恚,可是对于他人的伤害,却会起瞋。这就是要站在法的角度观察,为什么对自己的胆病等这些不起瞋,而对他人的伤害起瞋?回答说:生病、身体四大不调,并不是四大它自己想要生病,就生病。有人怀疑,生病是四大不调,但四大不是要让身体生病,我们才生病的;反之,别人则不是,别人是因为生起想要伤害的心,才来伤害我们,因为有这种想法,以下如此回答:
「譬如吾人遭病苦,虽非所欲病自起,如是彼虽非所欲,亦由逼迫生烦恼。」
别人来伤害,也是因为被烦恼逼迫的关系,才不由自主的来造做伤害。
酉二,瞋非随欲乐而生:
「虽未思惟彼应瞋,世人率尔生瞋恚,虽未思惟彼应生,如是瞋心自生起。」
他虽然不想生瞋恚,却生起;虽然不想生烦恼,但烦恼也因之而起。这并不能够自主的,不是他自动要起瞋,也不是他自动要起烦恼的。他虽不想生瞋恚,可是却生起来了,生瞋恚是不快乐的,没有人想要不快乐。对方也是一样,他不想生起瞋恚,不要不快乐,却生起来了,他是在不由自主的状况下,生起瞋恚,因此,对方也是我们起悲心的对境。
酉三,诸恶悉由瞋出自无主宰:
「所有一切诸罪失,恶行种类多无量,悉从众缘力所生,非能主宰得自在。」
他人起瞋恚,也是因为众多因缘之下才生起的,是不由自主的。在众多因缘聚合之下才生起,所以我们无法指出,是那一点让他生起来。如果可以指得出来,表示它是实有的,不是的。当起瞋心时,我们会觉得他是主动的、实有的、自主的,来伤害我。是主动的、实有的、自主的,我们还因此更生气,所以我们不可以认为它是存在、实有的。若觉存在、实有的念头很强,我们会更加倍生气。所以我们要想他是透过众多因缘聚集而产生的,并不是实有的,这就会帮助我们不会那么强烈的生气。
当我们生起很强烈的瞋恚时,对于来造作伤害的他方,会认为他是实有的,好像他具有一切的能力,来伤害的能力,好像不需要观待于其他因缘而来造作伤害。
这时,我们可以去思惟依缘而生起的意义,很猛力、强烈的瞋恚就不会生起来了,可是,在思惟这些是因缘聚集才造作伤害,会在思惟这些因缘聚合的这点上更加生气,这就是思考上的问题了。所以在思惟因缘聚合时,要思惟因缘是依于他,依于这些因缘,依于他者的这些因缘聚合才能造成伤害的,可是有时候我们在思惟时,就会去想说这个因、这个缘他是实有的,每一个都是实有的,越思惟好像实有越来越多、越聚越多,那我们所起的瞋恚会越大。
思惟因缘的聚合,也就是思惟它是依于其他者才造作,而不是思惟因缘本身就具有这些能力,若如此想,就会执他为实有,因缘是实有的,好像堆积很多实有在一起。
当我们在思惟起瞋恚的对境时,在思惟时要去思惟他是由众多因缘所聚合,用这种方式去分析。如果说光是要把这些让我们起瞋恚的对境,完全将他丢掉,完全不去想他是很困难的,既然我们会去想他,就要利用会去想他的这一点去剖析,进入到起瞋恚的对境里去剖析、分析之后,瞋恚就自然可以息灭掉。
在《缘起赞》的藏文,所叙述的因缘,对我们凡夫而言,会生起执着心;对中观行者来说,会生起缘起智慧或空正见。凡夫生起执着心的那种情况,对行者来说,却都转成帮助到空正见。凡夫会一直思考他为什么会伤害我啊?一直生起瞋心,但,一位行者,是会灭掉瞋心的。
申二,彼等之因缘亦不由自主:
「彼诸缘等亦未尝,思惟此苦当生起,彼所生者亦无心,思惟我今当生起。」
因缘也是一样。它本身也是不由自主,只是依于他者而暂时聚集在一起,所以我们执为实有的对境,其实是没有的。现在讲到谛察法忍。站在法上观察,到底对境是实有?还是非实有?于是破外道。外道是主张不观待因缘的,所以他们主张有所谓的我、神我和能够自主的神我。
《入菩萨行论 第十八讲(第5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