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十八講(第5品)▪P3

  ..續本文上一頁>請看第132頁「未二、破能自主之因分叁:申一、破數論之我及神我有自在分二:酉一、破神我自在生起不安

  

所謂神我何所許,安立我名是何物,彼亦非由作是想,謂我當生始出生,若不生者彼非有,彼時許生是何物?

  

這裏講到《數論派》的主張,有所謂的神我(總主),他們認爲這是輪回的根本,他會起種種的變化,二十五種的變化,如四大、六入等等這些,感受或值遇這些變化的就是補特伽羅,或稱士夫或稱我,他們認爲補特伽羅非因也非果。由這個「神我」起種種變化,他們認爲說「神我」是因不是果,這「補特伽羅」他會值遇在輪回當中這些種種的結果,這樣的主張是不應理的。

  

最後二句「若不生者彼非有,彼時許生是何物」可了解果要出生,必須要由因而來的。所謂的出生是前無今有,先前沒有,現在有了,才會生出來。若如他們所說的「神我」是因、是常,有不應該會出生。既然是常,就不該有所謂的生或滅之類的現像,也不該時而有,時而無,因此,果必定從因而出生。因如果是常的話,怎麼可能會出生,常是不會出生的,這一句是在破數論派的主張,仁波切說怎麼去破不知道。

  

「總主非補特伽羅」,好像有一點無明的意思。無明是整個輪回的根本,怎麼會有那麼多衆生在輪回裏面一直忙,說他的因是「神我」(總主)。所以佛教在辯經時,總主他不會生果,他本身是不是所作性?認爲他不是所作性,他永遠是常,他造作出來的是所作性,辯他時因是什麼?因是「神我」(總主)。佛教辯的時候因是常的話,就永遠在,他的果也是要永遠在,因永遠在,一定是果永遠在,爲什麼?果的時候,有時會有,有時會沒有。果有時生,有時不生的話,他的因一定是須要所作性,此是辯論的方法。今天講到此,有問題可以提問。

  

問:早上仁波切在講解苦谛和集谛時說,了解苦谛之後會生起出離心;了解集谛後,也會生起強烈出離心,有此二種心,但是真正的滅谛是要有方法。不管集谛或苦谛,都是想生出離心,爲何到了思惟集谛時,滅谛就會有方法去斷除集谛所生起出離煩惱、斷除煩惱的方法?

  

答:思惟集谛,才能觀察到苦谛的因。之後還有一段路要學,能不能斷除這些因,這是學滅谛的階段,學滅谛時就是能不能斷除這些集谛。

  

問:不管了解苦谛或集谛,都知道這是須要斷除的,但沒有方法,如此還是沒有解決問難的問題。問難是說,苦谛生起之後有想要脫離,集谛也是一樣,有想要求脫的心,可是都還沒到滅谛的階段,還是沒回答到爲何是集谛接下來才是滅谛的問題?

  

答:有回答。因爲苦谛之後一定要觀察他的因,否則,怎麼斷除苦也沒有辦法,所以一定先要觀察因,才有機會知道能不能斷除,才有機會了解滅谛的方法。修滅谛時下決心,我要走離苦解脫的路,我要達成這個目標。

  

前面所說的苦谛和集谛,是沒有這種勇氣去做這件事,只是很想要而已!比如說我很想去美國,只是想而已,現在有能力去了,自己很清楚有能力, 所以很勇敢的去准備,因爲很清楚自己是可以到那邊,想去看美國是怎樣子,想看一看、聽一聽,或去西藏,或印度,也都只是很想去而已。現在我們談時輪金剛灌頂,講很多,很殊勝,哦!很想去,這都是苦谛和集谛的情況,「離開這,要去那」的一個需求,但是能不能請假?這些都需要考慮。若可以請假,才可能到那邊。機票價格多少?有了錢,所以下決心,我要做。這種想法就不一樣。

  

問:了解苦谛之後就有想脫離輪回的心,這樣想脫離輪回的心是不是滅谛?

  

答:想,不是滅谛。想的對境-想脫離輪回,「脫離輪回」是滅谛。但是學滅谛、或修滅谛、思惟滅谛,就不一樣。思惟滅谛是能不能做到這個事情。

  

問:仁波切在解釋輪回流轉的道理時,講說有二個意思,一是指投生處,一是在投生過程不斷在人啊!或天啊!地獄這樣投生過程,論著當中,所謂流轉的意思是這二個都是?還是只有其中那一個?

  

答:略論中是講第二種。把連接稱輪回,沒有講整個身體就是輪回,善界投生的地方不是稱輪回,它是這邊到那邊的階段,或穿起來的稱輪回,不斷的一直相續著稱輪回。有的經典會稱相續他本身是輪回,整個世界也是輪回,我們的身體也是輪回,也有這樣的稱法。

  

問:有叁個問題請問仁波切:區來這裏學了一年多,覺得好像都是在讀書,學佛法的目的,應是爲了要實踐在生活裏,不知道應如何做?參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自己看清楚自己?財最近有一個想法,想幫助我的人,因而産生煩惱,我自己也想助人,但,也因此産生煩惱。可能,能力及各方面不足。我們想要發起大乘的心,想幫助別人,可是能力不夠,又很容易生起煩惱,此時如何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

  

答:自己修身很重要。這裏一直在教怎麼修,一直教及解釋,這些是可以拿來用在自己生活上面的,實際上沒有辦法,你的工作怎麼樣?他的工作怎麼樣?我們的課是總集的課,這個課跟他自己配合,有時候是要自己跟老師問,這個課今天我怎麼配合?在我的工作上怎麼配合?仁波切就無法在大衆中針對每一個人的工作如何配合。

  

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有人覺得這樣學也是修;有人覺得這樣學有打開智慧,看到很遠的一個路,心裏就越來越勇敢、穩定, 好像這種幫助很大的感覺;有人會覺得沒有實修而一直叫叫,也有這種;本來很多人的個性、根器不同,所以很多人的想法會不一樣,這是正常的一個問題。在那裏問題會出來,本身我們人有不一樣的想法,這是不是很重要?當然他問的是很重要,我們實際上要幫助到自己的調心、行爲要改、對周圍的人也會幫助到,這是最重要的一個事情。

  

仁波切建議:大家有問題時,各別的問題,就跟一些老師,或仁波切也可以解釋一下,佛法上面我們怎樣調心,或怎樣有幫助這些。有時是理論是對的,可是本身還沒辦法做到這個階段,這階段我們會說資糧不夠,所以理論都清清楚楚,還是完全做不到,就很有距離,所以此時就要累積資糧是很重要的,才會感覺到那些都能用。

  

問: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自己看清楚自己?

  

答:自己那裏有錯誤要看清。就學佛的人來說,不要先看別人,要看自己。從這個角度,一定可觀察自己的內心,所以應該看得到自己的部份比較多。當觀察別人時,會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我們不應不理他,或不屑他,要關心他。看到別人的不是處,就關心他們,反之,若一直不理會,就好像看不起他們,這是不對的。在別人身上找問題,這也是不好,對別人,我們應盡量找他的好處,看到不好的時候,用他的好處,幫他處理不好的部份。

  

問:最近有一個想法,想幫助我的人,因此而産生煩惱;我自己想幫助人,也因此而産生煩惱,可能是因爲能力或其他方面不足。想發起大乘心,想幫助別人,可是能力不夠,又很容易生起煩惱,此時如何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

  

答:要是別人真的用心想幫助的話,他們也不致會生起煩惱的。我們也一樣,對別人用心幫助,應該不會有那麼多煩惱。若沒有百分之百的用心,只想當好人,想要得到多一點福報,這些都是執著的心,這樣就可能會生起煩惱,這是根本的。

  

幫助別人是看自己的內心。正確的話,用心也有不同程度。菩薩的用心和我們的用心就不一樣,可知我們用心的程度,自己要清楚,可以幹幹淨淨的用心,這個用心就有幫助了。雖然不像菩薩有那麼大能力的用心,當自己要用心時又受不了,所以不要輕易就答應的念頭。這是自己講了一個謊話,別人對我們的信心也不見了,我們看到他也不好意思,只是生起煩惱而已。

  

了解自己有沒有能力做到,要講清楚,可以做到怎樣情形,「若有機會,我可以做到那樣,但不確定,是不一定哦!」跟他講明,「這個,我一定會幫助,那個,就不一定,所以不要那麼依賴靠我。」

  

問:可以講實例嗎?因爲工作的關系,有一位小朋友從一年級開始每天都哭著找我,要打電話給奶奶,要回家。剛開始,有幫他,跟他講了許多話,但後來發覺,越幫就越來找我,每天都說要打電話回家。現在已經二年級了,每次看到我就一直哭,哭得淅瀝嘩啦,不想上學,說肚子痛要打電話回家,我在精神上被受到影響。

  

另一位家長,因小孩大小便失禁,每天都要來健康中心換尿布,每次大人、小孩彼此都很痛苦,媽媽在換尿布時都會打小孩,過程中都會鬧一些情緒。剛開始,試著要幫助他,前幾次還好,後來,就越來越受不了,不知道怎麼辦?這個境,一直存在,會一直遇到這種境。可以幫助時就幫助,不可以幫助時,就離開,不知道要怎麼辦?遇到這些學生,會想幫助他,這可能是他的業吧!想幫助他,有的可以讓他有一些效果,有一些當然也有種下種子,可是效果很不彰。那我想說還是能夠的話,希望可以幫助他們。

  

答: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幫忙是用心的。但是用心的程度要注意。沒有能力或做不到,也要觀察,好像車子沒有辦法開得很快,有時卡一下比較好,好像煞車煞一下比較好,他本身沒有辦法開一百二,只能開九十,就慢下來。

  

問:上午的略論,提到學皈依。當在思考時,提到在共下士道是現在的目的,而非究竟的目的,如何在實際做時,除依思考以外,如何將修上士跟中士融入在同一座法裏,不是在皈依的話,思考業果起畏懼心的同時,也不是爲了要求下士道來生的善生,怎樣做才可以同時融進去,而不是只爲先修一個下士道,不曉得要怎麼做才正確?上午上共下士道時,談下士道求來生的增上生,修增上生時是現世、暫時的,不是究竟目的。可是如果要學,真正在做的時候,要怎樣把究竟的目的放在裏面,而不是只做這一段,而究竟的動機沒有放進去,怎麼做才可以做到?

  

答:思惟來世投胎暇滿的人身,爲了什麼?不要把它放在最究竟的位子。若是得到了,我還要做什麼?這樣的看法,來世的人身要看他是爲了要什麼?爲了要生起菩提心,一直要往上走就是成佛,爲了要修行。

  

思惟修皈依這些,可獲得下士道增上生、人天果報,這些都只是將來要得到最究竟、最終目標解脫佛果的借鏡、戒道,用此來思惟,即是將究竟目標擺進下士道來。下士道暫時目標是增上生(人天增上生),想說要獲得增上生是爲了達到最究竟目標的緣故,所以我要獲得增上生,就是把最究竟的目標放在裏面來了。

  

《入菩薩行論 第十八講(第5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