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十七講(第5品)▪P3

  ..續本文上一頁他的智慧自然會增長,也可說他會用很多的角度看事情。仁波切說,譬如他對每個人都心懷要慈待你們的心,當然會站在你的立場或角度來想。譬如要對你好,一定要站在你的立場想,如何對你好,藏文是說,他會站到你的椅子上去,中文是站在他的立場想,這樣智慧就會增長。這樣來世不但會獲得妙色,且一定會得到善趣的身軀,以上爲《入中論》所述。

  

再來講瞋恚如何生起,以及生起次第如何。生起瞋恚首先是遇到不悅意、不順己意的對境,這不悅意的對境並不是僅只于敵人上,甚至自己的父母、子女都有可能,這是剛說的第一點遇到不悅意對境。第二是增益、虛構對境,生起非理作意的分別心,然後依著非理作意的分別心,心中會生起苦受,依著心所生之苦受,心生錯亂就是瞋恚。心中所生的苦受有多大,所生起的瞋恚就有多大。心中所生的苦受是依于我們所增益的不悅意境而來,增益虛構的力量有多大,心中的苦受就有多大。要去除苦受,要針對增益的不悅意境上著手。這個增益不悅意的對境,就會生起非理作意的分別心,如果將非理作意的分別心止息或降低,要怎麼做?看不悅意的爲悅意的;或本來非常不悅意,看成稍微悅意,心中的苦受就不會那麼強,瞋恚也不會那麼強;或甚至將不悅意的對境完全看成悅意,心中的苦受就自然沒有,瞋恚即自然消。

  

要滅除瞋恚有二種方式,直接在不悅意的對境上視爲悅意,瞋恚就會消滅掉。另一個是在增益的不悅意對境上,將增益的點、虛構不悅意的這一點將它滅除,也可遮止掉瞋恚,有這二種方式。

  

如果追溯瞋恚的因,就會追溯到最究竟的源頭,即指瞋恚者視自己爲最重要的,有一個很強烈的我,視自己爲最重要的。當遇到不悅意境時,與我不合,因爲視自己爲最重要的;遇不悅意境、不順己的對境時,就生起瞋恚,所以追溯到瞋恚的根源是我執。

  

如果我們的心如同枯木、鐵一般,因爲枯木、鐵沒有「我」的執著在,不會認爲我是最重要的,沒有「我」的思惟在,所以即使遇到任何的不悅意境,也不會生起瞋恚。所以可以追究到我執,依于苦受就會生起瞋恚。

  

(癸二…)醜一、因之體性及過患

  

作所不欲遮所欲,瞋恚由斯二者生,心不愉悅如飲食,長養瞋心應摧伏。

  

作所不欲」與「遮所欲」時,瞋恚就會生起,瞋恚是由這二點而生起的,所以苦受是我們應將它滅除的,只要還有苦受在,就會生起瞋恚。此將苦受比喻成瞋恚、飲食。

  

醜二、誓于遮止瞋恚之方便致力

  

是故我應于此敵,毀其糧秣令無余,唯除如是爲我害,此敵更無他事業。

  

應將瞋恚的因、或瞋恚的糧食、飲食去除掉,此指苦受。因爲瞋恚除了給我們造成傷害之外,並不能做其他的事,既然要將苦受滅除,應知苦受會引生瞋恚,一旦發起瞋恚,多劫所積聚的善根將會失壞,而且發起瞋恚會使自己不快樂,那我們爲什麼要讓自己不快樂呢?

  

醜叁、正明遮止方便分二,寅一、不應心生不悅

  

我今任爲何因緣,不應動亂歡喜心,不樂所求仍不得,且令諸善皆失壞。

  

所以遇到任何境界時,我們都應接受,因爲若不接受苦受,我們就會生起瞋恚,瞋恚只會擾亂自己的心而已。我們說苦有時是外境苦,有時會說是內心的苦。瞋恚的因是源自于內心的苦,所以當心遇到外境時,應讓自己的心保持快樂,心保持快樂就不會心生苦(心中的苦是瞋恚的因),就不會生起瞋恚。苦有對境上的,也有在內心的,讓我們的心生苦,如果還可以補救,就該補救;如果無法補救,又何必讓自己的心苦?因爲無法補救的,即使心生苦,對境也不會改變,所遇到不悅意的對境也不會改變,心中生起苦受也變成沒有意義,所以心中遇到不悅意對境時,心中還是要保持快樂,不要不快樂。

  

寅二、明其故(廣論P.299-1)

  

若求補救猶可及,此時何用不樂爲,若于此事無補救,爲之憂惱有何益。

  

生起瞋恚的對境,若就《入行論》而言,首先我們會生起我,然後對于我所喜歡的事、或我需要的事,自己所貪愛的對境生起貪著之心。如果有傷害自己所貪著的對境,阻撓所貪著的對境,一遇到這一類的傷害者、或阻撓者,我們的心則生苦受,心生苦受就會生起瞋恚。所以我們要先肯定的是瞋境呢?還是貪境?可以先肯定的是貪欲的對境。先肯定貪欲的對境,之後才能肯定瞋恚的對境,先有貪愛的對境,才會有瞋恚的對境。

  

醜四、于生瞋恚之因應勵力審觀斷除分叁,寅一、總明生瞋恚境差別

  

衆苦逼惱輕蔑行,逆耳惡名粗惡語,不欲施我及所親,豈能禁敵不出此。

  

這裏講到我、我所親,我所親指親人、朋友、兄弟、父母等等。如果有來傷害我或我所親者,或對我或我所親者作輕蔑,或講逆耳的粗惡語等等,這些人或這些對境就是瞋恚的對境。今天上到此,可以發問。

  

問題一:仁波切剛講滅除瞋心的方法有兩種時,第一種是將不悅意的對境視爲悅意;第二個是將增益的不悅意滅除時,增益的是否分成本來只有自性的部份,跟本來沒有自性的想成錯誤的?指我執的部份或我們看錯、想錯的部份也都算在內,是否滅除的方法會不一樣?

  

回答:阿羅漢滅除瞋心的方法與菩薩滅除瞋心的方法不一樣。菩薩是將不悅意的對境能夠視成悅意的對境,阿羅漢不需要這個方法,他們是超過不悅意的情形,將增益斷掉,阿羅漢有的也會從我們的角度是不悅意,從他們的角度是悅意的也有,但菩薩是整個有很多悅意,用慈悲心的理論轉化成悅意,這個部份是只有菩薩做的。阿羅漢真正要滅掉的是增益,這是它真的因,這個增益要滅掉,菩薩是整個將不悅意改爲悅意,自然就消掉,真正的因是增益,苦受真的因就是增益。

  

問題二:剛仁波切講另外一個例子時,如幹枯的木頭或鐵沒有心,那部份應屬滅瞋方法當中的那一種?

  

回答:這是講因果的時候,生起瞋一定有我執才會生起瞋。

  

問題叁:所以一開始時,就要把自己變成像木頭或鐵那樣子?

  

回答:如果沒有我執,自然不會生起瞋恚,比喻沒有我執的是什麼東西,譬如枯木或鐵,當然沒有我執,因爲他們不會有認爲我是最重要的想法。

  

《入菩薩行論 第十七講(第5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