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的智慧自然会增长,也可说他会用很多的角度看事情。仁波切说,譬如他对每个人都心怀要慈待你们的心,当然会站在你的立场或角度来想。譬如要对你好,一定要站在你的立场想,如何对你好,藏文是说,他会站到你的椅子上去,中文是站在他的立场想,这样智慧就会增长。这样来世不但会获得妙色,且一定会得到善趣的身躯,以上为《入中论》所述。
再来讲瞋恚如何生起,以及生起次第如何。生起瞋恚首先是遇到不悦意、不顺己意的对境,这不悦意的对境并不是仅只于敌人上,甚至自己的父母、子女都有可能,这是刚说的第一点遇到不悦意对境。第二是增益、虚构对境,生起非理作意的分别心,然后依着非理作意的分别心,心中会生起苦受,依着心所生之苦受,心生错乱就是瞋恚。心中所生的苦受有多大,所生起的瞋恚就有多大。心中所生的苦受是依于我们所增益的不悦意境而来,增益虚构的力量有多大,心中的苦受就有多大。要去除苦受,要针对增益的不悦意境上着手。这个增益不悦意的对境,就会生起非理作意的分别心,如果将非理作意的分别心止息或降低,要怎么做?看不悦意的为悦意的;或本来非常不悦意,看成稍微悦意,心中的苦受就不会那么强,瞋恚也不会那么强;或甚至将不悦意的对境完全看成悦意,心中的苦受就自然没有,瞋恚即自然消。
要灭除瞋恚有二种方式,直接在不悦意的对境上视为悦意,瞋恚就会消灭掉。另一个是在增益的不悦意对境上,将增益的点、虚构不悦意的这一点将它灭除,也可遮止掉瞋恚,有这二种方式。
如果追溯瞋恚的因,就会追溯到最究竟的源头,即指瞋恚者视自己为最重要的,有一个很强烈的我,视自己为最重要的。当遇到不悦意境时,与我不合,因为视自己为最重要的;遇不悦意境、不顺己的对境时,就生起瞋恚,所以追溯到瞋恚的根源是我执。
如果我们的心如同枯木、铁一般,因为枯木、铁没有「我」的执着在,不会认为我是最重要的,没有「我」的思惟在,所以即使遇到任何的不悦意境,也不会生起瞋恚。所以可以追究到我执,依于苦受就会生起瞋恚。
(癸二…)丑一、因之体性及过患
「作所不欲遮所欲,瞋恚由斯二者生,心不愉悦如饮食,长养瞋心应摧伏。」
「作所不欲」与「遮所欲」时,瞋恚就会生起,瞋恚是由这二点而生起的,所以苦受是我们应将它灭除的,只要还有苦受在,就会生起瞋恚。此将苦受比喻成瞋恚、饮食。
丑二、誓于遮止瞋恚之方便致力
「是故我应于此敌,毁其粮秣令无余,唯除如是为我害,此敌更无他事业。」
应将瞋恚的因、或瞋恚的粮食、饮食去除掉,此指苦受。因为瞋恚除了给我们造成伤害之外,并不能做其他的事,既然要将苦受灭除,应知苦受会引生瞋恚,一旦发起瞋恚,多劫所积聚的善根将会失坏,而且发起瞋恚会使自己不快乐,那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不快乐呢?
丑三、正明遮止方便分二,寅一、不应心生不悦
「我今任为何因缘,不应动乱欢喜心,不乐所求仍不得,且令诸善皆失坏。」
所以遇到任何境界时,我们都应接受,因为若不接受苦受,我们就会生起瞋恚,瞋恚只会扰乱自己的心而已。我们说苦有时是外境苦,有时会说是内心的苦。瞋恚的因是源自于内心的苦,所以当心遇到外境时,应让自己的心保持快乐,心保持快乐就不会心生苦(心中的苦是瞋恚的因),就不会生起瞋恚。苦有对境上的,也有在内心的,让我们的心生苦,如果还可以补救,就该补救;如果无法补救,又何必让自己的心苦?因为无法补救的,即使心生苦,对境也不会改变,所遇到不悦意的对境也不会改变,心中生起苦受也变成没有意义,所以心中遇到不悦意对境时,心中还是要保持快乐,不要不快乐。
寅二、明其故(广论P.299-1)
「若求补救犹可及,此时何用不乐为,若于此事无补救,为之忧恼有何益。」
生起瞋恚的对境,若就《入行论》而言,首先我们会生起我,然后对于我所喜欢的事、或我需要的事,自己所贪爱的对境生起贪着之心。如果有伤害自己所贪着的对境,阻挠所贪着的对境,一遇到这一类的伤害者、或阻挠者,我们的心则生苦受,心生苦受就会生起瞋恚。所以我们要先肯定的是瞋境呢?还是贪境?可以先肯定的是贪欲的对境。先肯定贪欲的对境,之后才能肯定瞋恚的对境,先有贪爱的对境,才会有瞋恚的对境。
丑四、于生瞋恚之因应励力审观断除分三,寅一、总明生瞋恚境差别
「众苦逼恼轻蔑行,逆耳恶名粗恶语,不欲施我及所亲,岂能禁敌不出此。」
这里讲到我、我所亲,我所亲指亲人、朋友、兄弟、父母等等。如果有来伤害我或我所亲者,或对我或我所亲者作轻蔑,或讲逆耳的粗恶语等等,这些人或这些对境就是瞋恚的对境。今天上到此,可以发问。
问题一:仁波切刚讲灭除瞋心的方法有两种时,第一种是将不悦意的对境视为悦意;第二个是将增益的不悦意灭除时,增益的是否分成本来只有自性的部份,跟本来没有自性的想成错误的?指我执的部份或我们看错、想错的部份也都算在内,是否灭除的方法会不一样?
回答:阿罗汉灭除瞋心的方法与菩萨灭除瞋心的方法不一样。菩萨是将不悦意的对境能够视成悦意的对境,阿罗汉不需要这个方法,他们是超过不悦意的情形,将增益断掉,阿罗汉有的也会从我们的角度是不悦意,从他们的角度是悦意的也有,但菩萨是整个有很多悦意,用慈悲心的理论转化成悦意,这个部份是只有菩萨做的。阿罗汉真正要灭掉的是增益,这是它真的因,这个增益要灭掉,菩萨是整个将不悦意改为悦意,自然就消掉,真正的因是增益,苦受真的因就是增益。
问题二:刚仁波切讲另外一个例子时,如干枯的木头或铁没有心,那部份应属灭瞋方法当中的那一种?
回答:这是讲因果的时候,生起瞋一定有我执才会生起瞋。
问题三:所以一开始时,就要把自己变成像木头或铁那样子?
回答:如果没有我执,自然不会生起瞋恚,比喻没有我执的是什么东西,譬如枯木或铁,当然没有我执,因为他们不会有认为我是最重要的想法。
《入菩萨行论 第十七讲(第5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