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十七》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08/28
寂天菩萨根据自己本身的修证而讲《入菩萨行论》,谈一位菩萨如何趣入菩萨行的一部论,现在已讲到第五品快结束的部份。趣入菩萨的行持是指身、语、意 三门的所作所为。身、语、意三门一切所为的因或根源是源自于心。所以要降伏自己的心,用什么来降伏?用正知来守护。这是第五品。
在正知品里有一句,菩萨除了守护心的禁行之外,不需要其他众多的修行,行者除了守护心之外,便没有其余的修行了。守护心要用正念及正知,正念及正知的次第性是先生起正念,再后生起正知。
用正念去了解修行的方法,修行方法先去了解才会不忘,才能念的起来。了解要如实了解,了解之后就不会忘记,用这样的方式来守护我们的心。用正念忆念起我们所了解的,好像用正念的绳子,将我们绑在修行的道路上。
如一座中要从依止善知识修起,然后思惟暇满人身,最初时,心要先准备好,先了解所要修的内容,透过这些理由去思惟,然后在正修时以正念来提醒所修的内容而持续的修,持续的心称正念的心。
例如要念一串「嗡嘛尼贝美吽」(六字大明咒),一开始时心中起一个念头-我要念「嗡嘛尼贝美吽」,然后就开始念(正行),念时是一句接一 句,能够一句接一句,是先前的念力-我要念「嗡嘛尼贝美吽」的动力,是那力量的推动使我们持续念下去,所以也可以说持续者或持续的心就是正念。若没有这一念,可能我们念一遍「嗡嘛尼贝美吽」,便要再想一次。念「嗡嘛尼贝美吽」后就忘了,还要想一次「嗡嘛尼贝美吽」。我们有这种念,「我要念108遍」,有这种念则不须重新想,在未念完108遍前,就会一直持续的念下去。
相同的,现已讲到四力对治法,下士道的后半部已接近结束。若要从下士道的开头-依止善知识开始,一直思惟到下士道已近尾声之处,预计用一或二个小时的时间来思惟;思惟前要先清楚了解里面的内容,然后提醒自己,我要利用一个或二个小时的时间来做思惟,从依止善知识开始依次持续的思惟到最后。推动我们从一开始到最后的力量就是正知。先前起「我要用一或二个小时来观修整个下士道」的念力,这个念力推动我们从头到尾依次的思惟下去。
在这整个思惟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如次第正确的去做思惟,检查者就是正知。譬如早上起来预计一天的计划,推动持续做一天计划的,就是早上起来计划的念力。如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都不要生瞋恚心,要修菩提心、出离心,早上我要修几次,下午我要修几次,用念力去做这些计划之后,要持续做下去,在实践过程中,是否正确?是否如实而行?检查者就是「正知」。
正念和正知,对身、语、意三门的修行有这样的帮助,所以欲令学处圆满,要以这两个念力来辅助,用正念和正知可协助我们净化罪障。若染犯密咒乘的根本堕,因有正知正念,就会提醒我们做忏悔。
请看第117页(子四…寅一、能令学处清净之因):
「日夜六时各三次,应须读诵三聚戒,依于三宝菩提心,罪堕残余令消灭」
菩萨都是如实的忏悔,我们亦应如实忏悔,忏悔时可念诵三聚经,它的主要内容是讲35佛忏,持颂35佛名号,依着殊胜田的力量,可将罪障忏净,由此可看出忏悔是非常的重要。不论任何时刻,只要一造罪,就马上忏悔。早上造,就早上忏;中午造就中午忏,晚上、夜晚,任何时刻生起,就马上加以忏悔,让罪恶不生起,不增长广大。
若造恶,应马上忏悔,马上忏悔就可阻止罪恶增长广大,因业会增长广大,只要马上忏悔,就可遮止掉罪恶增长广大。上文提到日夜六时做忏悔。一天当中分六个时段,自己规定六个时段做忏悔,时间一到,自然就会做忏悔。因为有时候造了罪恶要马上忏悔,我们无法如实做,若在一天当中定一个时间,是做忏悔的时间,时间到,自然就做忏悔。
三聚经是忏悔罪障、积聚福德、增长善业,这三者称三聚,所以我们应每天念诵三聚经来忏悔。海涛法师的道场印有精美的三十五佛忏法本,除了世尊以外,每一尊都很清础说明每一尊佛可以净除那一种罪障。若我们有时间,净化罪障时每尊佛各念100次,有三十五尊,约需一个半小时或一个小时就可念完,要不然至少念七次。最好每天念三十五佛忏,每一尊佛号至少七次。宗大师礼拜三十五佛是在欧喀却林的地方,大师他是非常认真的礼拜。接下来(寅二)讲学处之 体,学处的基础建立在什么之上?建立在身、语、意三门之行为上。身、语、意三门必须要随顺菩萨的学处而行。
(寅二、学处之体)
「不论为自或为他,任何时处何作行,如经所言诸学处,于彼时处当勤学。」
对于菩萨的种种学处,若不相随顺的不应做,所应做者要做,要随顺菩萨的学处。菩萨的学处要怎么行持?以菩提心摄持而行菩萨种种学处。菩萨的所作所行,是非常广大无边的,没有任何一个行持是菩萨不该行的,因菩萨要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故,所以要行广大的菩萨行。当然有时在行菩萨行会有不舒服,不喜欢之处,但不可因为个人不舒服或不喜欢,而不去学。因菩萨的目标是为了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即使在那种状况之下,也是要学。
「佛子未学之学处,任于何处亦无有,如是住戒善巧者,有何福德不能生?」
没有任何一个学处不应该要学。例如,那洛巴去晋见帝洛巴时,看到帝洛巴好像在杀鱼。所以当一位菩萨以菩提心摄持而做出来的行为,是我们不可臆测、不可揣测。学习菩萨行的行者,所应学的虽然是无量无边,可是他不可以轻易舍掉任何一个行持,菩萨在学习菩萨行时,任何一个行持都不可以轻舍。
寅三、所为,卯一、善根回向一切有情义利:
「或于现行或加行,唯利有情不为余,唯为利益有情故,一切回向菩提因」
将学习菩萨行的善根回向于菩提。为什么要回向于菩提?为了利益一切有情缘故,才回向于菩提。
实修时的根本是依止善知识。如道次第论所说的二大科判,一、依止善知识为道之根本,二、依止已如何行持。第一个是依止善知识为道之根本,身为一个菩萨,行菩萨行要经常依止善知识。
卯二、于大乘善知识安住学处者,终不舍离:
「常时依止善知识,大乘法义善巧者,安住最胜菩萨戒,宁失身命不舍离。」
依止善知识之后,要依照善知识所教的菩萨学处来遵守、奉行,在学习的过程可以依着经或论做学习。
寅四、从何闻思,卯一、依经学
「如密严经能害喻,依师之理当修学,此外别余如来教,读诵诸经可了知,
诸经示菩萨学处,是故应当勤诵经,特于虚空藏戒经,最初受戒当先诵。」
菩萨根本堕的戒条是引自《虚空藏经》。佛陀的八大弟子中有一位虚空藏菩萨,向佛陀请示经典的内容,所以那部经称为《虚空藏经》。仁波切说有时某人的心胸狭隘、想不开时,可以念诵《虚空藏经》,对他会有一点帮助,此是就修法角度而言。有人占卜时会说某某需要念《虚空藏经》,表示那时候那人的心想不开了。西藏的一些仁波切口授中,会说虚空藏菩萨的心像虚空般,所以念他的经,我们会比较想的开。
这里提到寂天菩萨所写的《集学论》,依着论著而学。
卯二、依论学
「何故常时当学行,于彼论中多宣说,集诸菩萨学处论,定须再再勤浏览,
又复若乐总略者,当观诸经集论文,圣者龙树所作论,卷二定须勤阅读。」
若广泛来学习,可以看《虚空藏戒经》或寂天菩萨所写的《集学论》;若简单来学习,可以看龙树菩萨所写的《经集论》,论本身是比较简短,可是 里面却引用很多经典里的意义,里面含概有经典的意义,也有论本身的意义。有论及菩萨学处的经典,包含有《华严经》、《宝云经》、《地藏经》、《虚空藏经》、《正法念住经》、《法华经》、《如来藏经》、《菩萨地庄严经论》、《宝信论》、《现观庄严论》等。
丑二、摄结
「若于…
《入菩萨行论 第十七讲(第5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