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十六講(第5品)

  

《入菩薩行論 十六》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5/22

  

請看第五品守護正知品,醜二、、學攝善法戒之理(分二)中的寅二、于修善應善巧分叁,卯一已講完,卯二、與他爲伴應善巧分五的辰五隨喜他善之功德 (第110頁第9行)

  

一切精進悉隨喜,重價難購極珍罕,是隨喜功德故,現當歡喜受大樂

  

對他人的一切安樂我們應隨喜,因隨喜是稀有珍貴的,即使高價也難以買得到,對他人所做的功德及所有一切安樂應毫無妒嫉的生起歡喜心。毫無妒嫉是不要背地裏心生妒嫉而表面歡喜,意即背地不要有絲毫妒嫉,要真正的生起歡喜心。

  

爲何應心生歡喜?理由前已提過,「一切精進悉隨喜」,對于諸佛菩薩所做的應心生歡喜。因爲諸佛菩薩的所做所爲,皆爲利一切有情令生歡喜之故。這種發心及行爲,有極高難購的價值。當我們見到他人起精進且具足圓滿功德時,不要心生不悅或妒嫉,應該感到無比歡喜。對于他方諸佛菩薩或見他人做功德時應如此,對自己的善行也應心生歡喜。

  

現生于我無衰損,後世亦得多安樂,若不隨喜現生苦,後世還成衆苦因

  

對自已或他人所作的善行,能心生歡喜毫無嫉妒,不僅現世安樂,連來世也可得安樂,因這份歡喜心是重金難買。反之,當面對他人所作的善,若心不生歡喜,生嫉妒,內心馬上不甯靜、不快樂,此世會苦,來世也一樣會感受苦。

  

見到功德時不可心生嫉妒,可以由二方面講,其一看到諸佛菩薩、他人的功德,其二看到自己造功德時。亦即不論見到他人或自己的功德時,都不可心生嫉妒。一般而言,我們皆會在諸佛菩薩面前做頂禮、供養、祈請,可是看到旁邊四周的有情稍微有功德時,會心生嫉妒,心生不快樂,這是不可以的。我們在諸佛菩薩面前所做的頂禮、祈請,對諸佛菩薩不會産生嫉妒心,何以要對其他有情衆生産生嫉妒心?如此做則不但此世不會樂,來世也不會樂。

  

以上是與他人爲伴的五種善巧。卯叁、于叁門作業應善巧,對于自己的身、語、意叁門,所作所爲應該善巧。辰一、語時如何,與他人交談時應如何做?

  

至誠發心義聯屬,文義顯明令歡喜,遠離貪瞋善說詞,軟語及時應當說

  

當跟人家交談時,應發自內心真誠的與他人交談,或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著想。倘若不能爲他人著想,則無法利益他人,「至誠發心」是至誠與人交談。「義聯屬」是所說之話應前後有關連性,「文義顯明令歡喜」是講話要清清楚楚,內容、言辭要簡潔、明了,使對方能聽懂、馬上了解,適合對方,讓他心生歡喜。談話過程要順著對方的意思做適當的表達,暗地裏不可以有不良動機。遠離貪瞋,心中不可有不好的動機。「善說詞軟語」所用言詞必須適當、恰當。「及時應當說」是講話的多寡應不多不少,時間也要適合得宜,談話不可過長或過短。

  

要確實做到上面所說是蠻困難的,因爲我們內心本來就有貪、瞋、癡。且與人談話時往往會自我擡高,貶低他人一點。假使非出自真心,或看對方臉色而交談,便是虛情假意。如果真正能做到像經論所教授的,那麼我們所說出的「語」一定唯有善業,這是菩薩的行持。

  

辰二、視時如何

  

目睹一切有情時,思惟我當來成佛,唯依彼等爲因緣,舒顔平視慈祥目

  

眼睛四下張望時應如何做?眼睛張望一切有情時,要思惟我是依于有情才能證悟成佛。從無始生死以來到現在,所有的一切安樂皆依于有情而獲得,將來要證得佛果位或解脫,也是依于有情才能獲得。我們要以念恩的心去注視有情。要思惟依于一切有情,將來才能證得佛果或獲得解脫,依于一切有情將來才能獲得一切的安樂。如此深細的思惟之後,才去注視一切有情。否則,若未加以深細思惟,會因沒有修行而去假裝有修行的樣子,即是欺騙其他有情。若未從內心深處去思惟,依于有情才能獲得安樂,依于有情才能成佛的道理,我們會變成很虛假,沒有修行而假裝有修行。若深入思惟,當你觀待有情時,會從內心深處以正直、坦白的態度以很慈祥的眼光注視。若虛假或外相表現非常好,心中卻一直想是否能從他人處得到什麼利益,就是在欺騙他人。

  

用慈悲的眼光注視有情,是菩薩的行持。現在雖難以馬上做到,至少應站在個人希冀得安樂,不想要痛苦的立場,用同理心來推及到其他衆生。因爲我們都希望獲得安樂,要最好、最快樂的,一點點都不喜歡遭遇到苦,其他的有情也一樣,至少我們也要站在相同處境上來注視有情。

  

所有有情的所作所爲不外乎追求安樂,不要痛苦,以種種方式尋找可以得到安樂離開痛苦,此與我們相同。因爲有情爲了獲得安樂避免痛苦,以各自的身語行爲表現,如吃的方式、穿衣的方式、動作、講話的方式或各自的想法等,不外乎是尋求安樂,離開痛苦的方法。我們最起碼要以這種心境、觀點來注視其他的有情,此是修持知母念恩之前的「平等舍」。

  

若無法以慈悲的眼神注視有情,至少也須以平等舍的方式注視有情,如此可以製止煩惱。在目光尚未接觸有情前,心應先准備好,否則當眼睛接觸到有情時,已經來不及了。可能會因爲心裏還沒准備好,當目光接觸到其他有情時,看到對方順我意則生貪,不順我意則生瞋。

  

接著講「身語意」叁門應如何做?身語意應當唯做善事、善業。

  

辰叁、唯作有關善業之事巳一、應于殊勝福田布施

  

恒常現行貪著起,或複由其對治心,于諸功德及恩田,苦惱悲田成大善

  

行善時要持續精進的去做,不只持續精進去行且要現行。現行是要從內心真誠去做、猛力去做,力量要很強烈,由身語意叁門力量持續、猛力的去做。爲何特別強調猛力?因或許可能會持續,但可能力量很薄弱,力道不夠。要猛力、力道夠做善行,且發現心中生起煩惱時,馬上用對治法對治煩惱心。行善之首是布施,此爲菩薩行第一步。布施要有對境,這裏提到叁個殊勝對境:(1)功德田:即叁寶,(2)恩田:指父母恩澤田,(3)苦惱悲田:指貧困的對境。對其行布施,如此所作所爲即成爲大善行。

  

善業須由自己親自實踐,不是別人代勞,或教別人做。由自己親自去做善業,是很重要的。透過學習佛法知道如何實踐善業,也要懂得如何善巧行善業。同時對實踐善業有一股信心,生起後由自己親自去做。

  

巳二、于諸善業以自力成辦:

  

善巧止作具淨信,我應常修諸善業,一切善行不待他,勇毅精進自擔荷

  

行一切善行,非假手他人,非觀待他人來做善行,是自己親自去做。自己要先知道如何做善行,對所做善行要有信心,也要自己親自去實修。譬如做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要讓布施圓滿,首先要了解用什麼動機,此需透過學習。布施的對境,應如何對殊勝對境做布施,也需透過學習才能了解。真正實修時,要如何做?也須了解然後才實際做得到。最後對自己所做的善根,要思惟叁輪體空之理,如何思惟要了解,也要善巧。若具足這些,所做即是圓滿的布施。

  

譬如:一個知道叁寶功德跟一個不知道叁寶功德的人,二個同時禮拜,累積的功德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很殊勝,一個則是功德很小。了解叁寶功德須靠自己從中體會,他人無法替代。若了解叁寶功德而做布施,是屬殊勝的布施。還有布施時的動機如何?出離心、菩提心,也一樣是發自個人的內心,別人無法替代,這些全要靠自己思惟、觀察和實修。佛陀曾在經典中提過,自己是自己的怙主,自己是自己的怨敵,意即要變成好或變成壞,完全看自己。「我已示解脫道」世尊說我已向你們開示如何解脫的道路。能否解脫?全觀待你自己,掌握在自已手中。

  

善巧止作具淨信」,去行善業,要懂得如何善巧,同時要付諸行動,「我應常修諸善業」,且所作善業不觀待他人,非仰賴他人代做,要由自己承擔、負荷。自己造作的善業,令其不斷輾轉增上,譬如布施之善令其不斷輾轉增上,將有利于持戒,若令持戒輾轉增長,有利于忍辱,故下下者令其不斷輾轉增長,有利于上上者的修持。

  

巳叁、令善法輾轉殊勝觀察需要而行(廣論P.276+2)

  

布施等等波羅密,輾轉向上趣殊勝,勿爲細行傷大…

《入菩薩行論 第十六講(第5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