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align="left">曾经有一位噶当巴的善知识(敦巴或是奔恭迦),他是一位噶当巴很著名的大学智者。有一次他经过一个地方,刚好看到一个在家众在讲经说法,他就把头上的帽子取下来,很注意的听他说法。他有很多徒弟就觉得很奇怪,他就说:「不急!不急!他已经快要讲到一句能够利益到我的话了!」
西藏每一年都会有很多短短的法会,念六字大明咒或八关斋戒等等,在这些法会当中,有的在家居士也会上台说法,他们有时候也会乱解释,也会有不正确的解释。刚刚说的那位大学智者跟这种在家居士比起来,是天与地的差别,但是,他就把自己的帽子拿下来,而且一直专心的听。他的弟子们都吓了一跳,就问他,他回答:「等一下!对我有帮助的一句快要讲出来了!」
如果能这样做的话,对我们个人当然是有利益的。这必须建筑在无慢心的状态之下,如果有慢心的话,这样做就没有利益。如果无慢心的话,即使这个讲经者不是真正的上师,而只是一个在家居士,因为无慢心去听他说法,我们也会得到一些利益。如果有慢心的话,即使讲经说法的是一个大学智者,你也得不到一点利益。因为有了慢心,就会觉得「我的想法是最正确的」,这样的慢心就会是很大的障碍,就会覆盖住而完全听不进去了。我们应该要经常的「谦下恒求居学地」,也就是非常谦卑,让自己处于学徒的地位。
请看文(辰二、于作谛实语者应如何):
「于诸一切善言词,应悉赞扬称善说。」
对于这些善言,我们应该要去回应、回答,以感恩的心去称扬他。
请看文(辰三、于作福德者应如何):
「若见他人作福事,当善称扬生欢喜。」
当我们看到别人做任何善事时,应该要心生欢喜,口出赞扬的言词。可是,我们有时候会口出赞扬的言词而心不生欢喜,而且还生起嫉妒、竞争的心。
说实在的,要真的做到心生欢喜而口出赞扬的言词,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我们的心相续当中如果没有对其他有情真正生起悲心或慈心的话,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有时我们看到别人做某一件事,我们会觉得:「我也可以做得到。」生起这种思惟的时候,就会觉得:「不需要他来做,我来做就可以了。」比如达赖喇嘛尊者在讲《道次第》的时候,或是在传《时轮金刚》的法会时,如果有人心想:「我也可以做得到啊!」意思就是:「尊者!你可以不用做了,我就可以做了。」即使他在嘴巴上也是说「你做得很好」,这种赞扬是假的,不是真心的赞扬。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做任何善行的时候,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去觉得「他真的是做得非常好」,从内心生起欢喜去赞扬他,很虚假的赞扬是错误的。如果看到别人真的非常好的时候,我们自己内心应该生起「愿我也能够像他那么好」的愿望。
法王在传《菩提道次第广论》或《时轮金刚》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大护法,整个法会都是他负责的。我们现在是很穷,假如有一点点可以负责这个职务时,就会生起:「应该这个位置是我要做的,他不要做。」这种比赛的心态。最后他已经接了那个位置,而我们没有做到,我们心里不会随喜,反而有时会生起很大的瞋心。好一点的不会瞋心,但是会生起贪念,「很想这个位置是我要的,他的福报都是我要的。」现在他已经做了这个福报,「哦!这个机会被他拿走了,这个可以做那么大福报的事应该是由我来做的。」我们几乎都是这种想法,而不会真正的随喜。真正的随喜是:「他那么棒!我也希望像他一样!」但是,很多人的随喜是口中说很好,而在「口说很好」的后面,却是「这整个都是我要的」,这就不是随喜,而是一种贪取的心。
我们在赞美对方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一点点奉承阿谀,这不是真正的赞美。在他面前只要讲一次就好了,如果一直讲就会变成阿谀奉承了,而在他不 在场的时候,可以多多去赞美。这是要看情况的,如果快要有阿谀奉承出现时,就不要再讲了。
请看第 110 页(辰四、赞他功德时应如何):
「赞他功德勿面谀,闻赞他善当随许,若闻人称自功德,唯应知为功德事。」
如果要去赞扬他人的功德时,可以当面来赞扬他。如果觉得会造成阿谀奉承或拍马屁的情形,那就不需要继续在他面前讲了,只要在其他人面前赞扬他就好了。如果听到别人在赞扬他的善行时,你也要一起去赞扬他,生起随喜。如果听到别人在赞扬自己的功德,就要先观察自己是否具足他所说的这些功德,如果自己确实具足了这些功德,就想「是有这个功德」就好了,不要生起骄慢的心。
问题:第 108 页的「颦眉蹙额若见时,是为亲友正直语」,这两句可否再解释一遍。
回答:我们的身语行为,不要被烦恼带走,所以要控制自己的身语,要随顺着善业而行。颦眉就是皱着眉头生气的样子,蹙额就是板着脸,很严肃的样子。这里就是说颦眉蹙额都要放下,不可以这样做。要放下自己的颦眉蹙额,然后去协助他人,很正直的与他人交谈。
问题:皈依体在什么时候可以得到呢?如果是哑巴的话,可以得到皈依体吗?
回答:如果要得到皈依的戒体,你一定要在一个皈依的对境之前去求得,由他传下皈依的传承给你,一定要在某个人之前许下誓言,说你要皈依。而在皈依的时候,都是要念三次,到了最后一次,心中要生起很坚决「我已经得到皈依」的心,这样就能得到皈依的戒体。而要得到皈依的戒体,并不一定要用嘴巴念,最主要的是心里要下很大的决心,所以,哑巴也可以得到。
问题:皈依体是不是属于色法?
回答:不是,它是心法。
问题:《略论》第六十四页的第一行讲到的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都不舍弃三宝,为什么宗大师在第二行又说:「行趣何方,便当皈依何方之佛,此学处出自何经,未见其所据也。」这里讲的意趣到底是什么呢?可否举例说明。
回答:西藏以前是苯教,所以,民间的思想都会受到苯教的影响。苯教有一个历算法,认为不同的人到不同的方位去,可能会给你带来好运。他们就会说:「你如果要到哪一个方向去,就先对那个方向的神礼拜以寻求保护。」可能是受这种苯教思想的影响,就把它引用到佛教中来,因此,有人就会说:「你如果要到哪一个方位去,就要先对那个方位的三宝作皈依。」如此讲来,三宝岂不是就有东方三宝、西方三宝、南方三宝、北方三宝之分了吗?虽然我们可以说东方有三宝、南方有三宝等等,可是,说到那个地方去就要皈依那边的三宝,把这个说法拿来皈依的学处里面说,这是找不到根据的。
《入菩萨行论 第十五讲(第5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