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align="left">曾經有一位噶當巴的善知識(敦巴或是奔恭迦),他是一位噶當巴很著名的大學智者。有一次他經過一個地方,剛好看到一個在家衆在講經說法,他就把頭上的帽子取下來,很注意的聽他說法。他有很多徒弟就覺得很奇怪,他就說:「不急!不急!他已經快要講到一句能夠利益到我的話了!」
西藏每一年都會有很多短短的法會,念六字大明咒或八關齋戒等等,在這些法會當中,有的在家居士也會上臺說法,他們有時候也會亂解釋,也會有不正確的解釋。剛剛說的那位大學智者跟這種在家居士比起來,是天與地的差別,但是,他就把自己的帽子拿下來,而且一直專心的聽。他的弟子們都嚇了一跳,就問他,他回答:「等一下!對我有幫助的一句快要講出來了!」
如果能這樣做的話,對我們個人當然是有利益的。這必須建築在無慢心的狀態之下,如果有慢心的話,這樣做就沒有利益。如果無慢心的話,即使這個講經者不是真正的上師,而只是一個在家居士,因爲無慢心去聽他說法,我們也會得到一些利益。如果有慢心的話,即使講經說法的是一個大學智者,你也得不到一點利益。因爲有了慢心,就會覺得「我的想法是最正確的」,這樣的慢心就會是很大的障礙,就會覆蓋住而完全聽不進去了。我們應該要經常的「謙下恒求居學地」,也就是非常謙卑,讓自己處于學徒的地位。
請看文(辰二、于作谛實語者應如何):
「于諸一切善言詞,應悉贊揚稱善說。」
對于這些善言,我們應該要去回應、回答,以感恩的心去稱揚他。
請看文(辰叁、于作福德者應如何):
「若見他人作福事,當善稱揚生歡喜。」
當我們看到別人做任何善事時,應該要心生歡喜,口出贊揚的言詞。可是,我們有時候會口出贊揚的言詞而心不生歡喜,而且還生起嫉妒、競爭的心。
說實在的,要真的做到心生歡喜而口出贊揚的言詞,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爲我們的心相續當中如果沒有對其他有情真正生起悲心或慈心的話,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有時我們看到別人做某一件事,我們會覺得:「我也可以做得到。」生起這種思惟的時候,就會覺得:「不需要他來做,我來做就可以了。」比如達賴喇嘛尊者在講《道次第》的時候,或是在傳《時輪金剛》的法會時,如果有人心想:「我也可以做得到啊!」意思就是:「尊者!你可以不用做了,我就可以做了。」即使他在嘴巴上也是說「你做得很好」,這種贊揚是假的,不是真心的贊揚。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做任何善行的時候,我們要從內心深處去覺得「他真的是做得非常好」,從內心生起歡喜去贊揚他,很虛假的贊揚是錯誤的。如果看到別人真的非常好的時候,我們自己內心應該生起「願我也能夠像他那麼好」的願望。
法王在傳《菩提道次第廣論》或《時輪金剛》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個大護法,整個法會都是他負責的。我們現在是很窮,假如有一點點可以負責這個職務時,就會生起:「應該這個位置是我要做的,他不要做。」這種比賽的心態。最後他已經接了那個位置,而我們沒有做到,我們心裏不會隨喜,反而有時會生起很大的瞋心。好一點的不會瞋心,但是會生起貪念,「很想這個位置是我要的,他的福報都是我要的。」現在他已經做了這個福報,「哦!這個機會被他拿走了,這個可以做那麼大福報的事應該是由我來做的。」我們幾乎都是這種想法,而不會真正的隨喜。真正的隨喜是:「他那麼棒!我也希望像他一樣!」但是,很多人的隨喜是口中說很好,而在「口說很好」的後面,卻是「這整個都是我要的」,這就不是隨喜,而是一種貪取的心。
我們在贊美對方的時候,有時候會有一點點奉承阿谀,這不是真正的贊美。在他面前只要講一次就好了,如果一直講就會變成阿谀奉承了,而在他不 在場的時候,可以多多去贊美。這是要看情況的,如果快要有阿谀奉承出現時,就不要再講了。
請看第 110 頁(辰四、贊他功德時應如何):
「贊他功德勿面谀,聞贊他善當隨許,若聞人稱自功德,唯應知爲功德事。」
如果要去贊揚他人的功德時,可以當面來贊揚他。如果覺得會造成阿谀奉承或拍馬屁的情形,那就不需要繼續在他面前講了,只要在其他人面前贊揚他就好了。如果聽到別人在贊揚他的善行時,你也要一起去贊揚他,生起隨喜。如果聽到別人在贊揚自己的功德,就要先觀察自己是否具足他所說的這些功德,如果自己確實具足了這些功德,就想「是有這個功德」就好了,不要生起驕慢的心。
問題:第 108 頁的「颦眉蹙額若見時,是爲親友正直語」,這兩句可否再解釋一遍。
回答:我們的身語行爲,不要被煩惱帶走,所以要控製自己的身語,要隨順著善業而行。颦眉就是皺著眉頭生氣的樣子,蹙額就是板著臉,很嚴肅的樣子。這裏就是說颦眉蹙額都要放下,不可以這樣做。要放下自己的颦眉蹙額,然後去協助他人,很正直的與他人交談。
問題:皈依體在什麼時候可以得到呢?如果是啞巴的話,可以得到皈依體嗎?
回答:如果要得到皈依的戒體,你一定要在一個皈依的對境之前去求得,由他傳下皈依的傳承給你,一定要在某個人之前許下誓言,說你要皈依。而在皈依的時候,都是要念叁次,到了最後一次,心中要生起很堅決「我已經得到皈依」的心,這樣就能得到皈依的戒體。而要得到皈依的戒體,並不一定要用嘴巴念,最主要的是心裏要下很大的決心,所以,啞巴也可以得到。
問題:皈依體是不是屬于色法?
回答:不是,它是心法。
問題:《略論》第六十四頁的第一行講到的是不管在什麼情況之下都不舍棄叁寶,爲什麼宗大師在第二行又說:「行趣何方,便當皈依何方之佛,此學處出自何經,未見其所據也。」這裏講的意趣到底是什麼呢?可否舉例說明。
回答:西藏以前是苯教,所以,民間的思想都會受到苯教的影響。苯教有一個曆算法,認爲不同的人到不同的方位去,可能會給你帶來好運。他們就會說:「你如果要到哪一個方向去,就先對那個方向的神禮拜以尋求保護。」可能是受這種苯教思想的影響,就把它引用到佛教中來,因此,有人就會說:「你如果要到哪一個方位去,就要先對那個方位的叁寶作皈依。」如此講來,叁寶豈不是就有東方叁寶、西方叁寶、南方叁寶、北方叁寶之分了嗎?雖然我們可以說東方有叁寶、南方有叁寶等等,可是,說到那個地方去就要皈依那邊的叁寶,把這個說法拿來皈依的學處裏面說,這是找不到根據的。
《入菩薩行論 第十五講(第5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