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十四講(第5品)▪P2

  ..續本文上一頁部分是苦谛,有的部分是集谛,我們要一直去看它不好的地方在哪裏,那個部分就比較像不淨觀,可是,我們還是不會稱爲不淨觀的修行,不淨觀的修行只有對境是一個人的。無論如何,在對境上面一直觀察不好的在哪裏,這種只能降下我們的貪心而已,而無法對治瞋心,修空性則是兩個都能對治,在對治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別。因爲我們貪心一生起,我們的心百分之八、九十是自己起貪的心,而百分之十幾則是對境的部分,主要的是「我」是很重要的,然後還需要好的對境。所以,我們的心整個都是靠我執,如果我們能斷我執的話,整個貪就一點都沒有了,爲什麼需要貪的理由就一點都沒有了,整個貪心的根本就會斷掉了。所以,修空性和不淨觀有很大的差別。

  

當我們遇到我們所貪欲的事物時,我們就要去思惟:「我爲什麼會對它起貪呢?我爲什麼會需要它呢?」經過這樣的觀察之後,就會發現所生起的貪心是從哪邊來的,這個需要悅意事物的需要者是從哪邊來的,觀察後就會發現是從「我」來的,因爲我們會以「我」爲最重要的,然後我們再進一步去尋找這麼重要的我找得到嗎?怎麼找都找不到。在這樣想了之後,你就可以將生貪心的我或需要這件事物的需要者完全根除掉了,此時這個需要者已經不見了。

  

我們如果修證空慧,就可以將我執滅除,當然也可以將煩惱滅除。請問修證空慧可以將我愛執滅除嗎?(此時學員許師姐回答:空性慧可斷我執,就可斷我愛執。蔡師兄則回答:我愛執是我執的習氣所使,空性慧無法斷我愛執。)剛才說我愛執是我執的習氣,意思是我愛執是依于我執而生起來的,還是我愛執就是我執的習氣呢?

  

蔡師兄:我執是對自己本身的,而我愛執則是對自己本身以外所累積的,這種我愛執的習氣一定要用愛他執才有辦法對治,而我執是自己本身的,所以就不用到對其他的境,這裏的境是對人事物而言,所累積下來的是我愛執。也就是我愛執有對自己本身也有對外面,而我執則只有對自己的內心而已。我所持的理由,以我執是一種煩惱障來說,我愛執是一種所知障。

  

仁波切:我所問的是你講的是我執的習氣還是從我執的習氣上所生出來的一個東西?

  

問題:在我的想法上,內心很細微的那一分是我所不懂的,但是,在外面來看是兩種事情,我執是我執,我愛執是我愛執,是不是真正由我執引起的習氣或它本身是另外一個東西,這是我不太清楚的。

  

仁波切:那麼,我問你另外一個問題,如果我愛執是我執的習氣的話,那麼是利他心是他人上面執著的習氣嗎?我愛執是我上面一個執著心的習氣。 剛剛就是一種辯經的方式。

  

問題:對,利他心是利他的習氣。現在要照著仁波切說的話來回答。

  

仁波切:當我們看到他人時,就馬上會生起他人上面的執著心,他人上面的執著心一增加,利他心也會增加嗎?那就不需要修行了。所以,並不是這樣,因此,我愛執不可以說是我執的習氣。

  

問題:何謂煩惱障和所知障?

  

仁波切:障有叁種:煩惱障、所知障、下等障(下劣的)。因此,我愛執不可以稱爲所知障,而是屬于下等障。劣等障就是指無法承擔起利益他人的障礙,因爲無法承擔起利益他人,所以,心是很薄弱、卑劣的,因而稱爲劣等障。

  

問題:這樣講來,我們又回到剛剛的問題,空性能夠破我執和我愛執,那麼,我們修菩提心要做什麼呢?

  

仁波切:闡釋空性的經典唯有大乘經典,絕無小乘的經典,爲什麼呢?

  

問題:我真正的問題是阿羅漢也是證得空性,應該是把我執和我愛執都全部去掉了,怎麼會說阿羅漢只有斷煩惱障而沒有斷所知障呢?

  

剛才仁波切之所以要問這些問題,是要讓你們更能厘清觀念。以證空性來說,大、小乘都有證空性,而利用無邊正理門來證空性的只有大乘而已,意思就是你必須要有菩提心來作助伴,才能利用無邊正理門來證得空性,用這樣來證空性,力量是非常大的,只有大乘才有可能,也只有大乘的經典裏面才有講到無邊正理的法門。因此,利用無邊正理的法門來證空性,就只有大乘而已。那麼,爲什麼只有大乘經典當中才有宣說呢?因爲小乘所化機的慧力無法容納無邊正理門。證空慧也要以菩提心爲助力、助伴,世俗谛的廣大道可以成爲甚深道的助力,彼此相互輔助,這樣彼此的力道就會變得很強。

  

證空性慧的力量爲什麼會變成那麼大呢?因爲自己和其他的有情都是相互依賴的,自利和他利也是相互依賴的,你要去了解它們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就必須要透過非常深細的無邊正理法門才能得知。只有你去做深入的了解之後,才能使我愛執消滅掉,也才能使愛他執的力量增長,也可以使我們迅速的積聚資糧。

  

如果我們只有證得空性而已,那是無法將我愛執滅除掉的,執愛他人也不可能增長。那麼,要如何將我愛執滅除而使愛他執增長呢?也就是要先很深入的去了解自他相互之間依賴的道理,而要很深入了解,就只有透過深細的無邊正理法門才能了解,經過你深入的了解、修持,當你生起修證、體驗時,自自然然就會舍棄自利而生起強烈的利他心。無邊正理法門的空正見有辦法消除我愛執,這也是空正見。

  

爲什麼阿羅漢只能斷煩惱障而不能斷所知障呢?證空慧可以滅除我執和我愛執,如果要斷除所知障的話,就必須對無量無邊的所知完全了知,而要了解無量無邊的所知,就必須要具足無量無邊的能力,而要具足無量無邊的能力,就必須積聚無量無邊的資糧,而要積聚無量無邊的資糧,就必須要觀照到無量無邊的有情,而要觀照到無量無邊的有情,你就必須要有大悲心,而且還要生起無邊智之後,才能對有情生起大悲心。簡短回答就是這樣。

  

問題:何謂「無邊正理法門」

  

  

譬如,我現在是當一個人,如果我心裏有生起利益你們幾個人的心的話,當你們有一些感受時,我跟你們有同樣感受的能力會增加,我會變成四十幾個人的能力,這種智慧就已經增長了。但是,我現在只是一個人,我的我愛執很強,我的智慧不能看得很廣,就只會去看我需要什麼及我不要什麼,這就會有分別。當我一生起大悲心,每一個人的需求是什麼,我都能清清楚楚的想到,這種能力會增加,因此,也可以說智慧也會增長。

  

另一方面,自跟他中間的關系很清楚,自己是一個個體,他人則是無量無邊的,以這樣無邊的角度去看,也是一個緣起的關系,必須有大悲心才能想得到這樣的關系,而能想到這種緣起時,才能産生從緣起生出來的空正見,這個空正見的量也是無邊的。這樣的空正見,小乘是完全沒有(機會)的,完全沒有能力的,所謂的無邊空正見是這樣的。

  

我們要證空性,也要透過無邊正理門,廣、中、略叁《般若經》裏面直接所闡釋的內容就是空性,這是針對《叁般若經》特殊的所化機而開示的,所以是唯大乘的經典,裏面所闡釋的空性可以說是證空性的無邊正理法門,小乘行者的慧力無法了解裏面所說的內容。

  

蔡師兄:剛剛講的無邊正理門跟我們平常講的以菩提心攝持的空正見意思一樣嗎?

  

仁波切:雖然說無邊正理法門就像你所說的菩提心攝持的空性正見,可是,你要了解菩提心如何來攝持空性正見,攝持的方式要很清楚的了解。我們可能認爲菩提心和空性正見都在一起,以爲這樣就叫攝持,這樣的理解就是錯誤的。依著證空慧可以滅除我執、我愛執及煩惱等。

  

剛才說的就是共通的對治,共通的對治法就是證空慧,我們了解了證空慧是共通的對治法,就不應該虛度時光,應該要馬上用對治加行法來處理。這就像《道次第論》的科判說的「于有暇身勸取心要」,所以,我們要在那裏面思惟,要利用具足暇滿身軀的時候去取得心要。請看一○四頁(辰叁、修對治加行之理),「得此殊勝有暇身,須經長劫熟思惟,應當堅持如是心,令不動搖如須彌。

  

問題:剛剛仁波切講到菩提心攝持的空正見,有說到攝持的方法不可以理解錯誤,那麼,要怎樣理解才是正確的呢?

  

仁波切:前面講過大悲心、菩提心是怎樣成爲空正見的助伴,大家要有這樣的理解。

  

問題:所講的是要有次第的生起菩提心,對不對呢?就像《廣論》要先有大悲心,再慢慢的由七因果或自他換去了解,而去生起菩提心,而不能沒有次第的就以爲自己發了菩提心。對于剛剛所說的內涵聽不太懂。

  

仁波切:剛剛講的,我們心裏有大悲心的話,才會去想自跟他之間有什麼關系,這樣想的話,才會生起那上面緣起的慧,生起了這種緣起慧之後,才會生起無邊正理門的空性,這就是菩提心攝持空正見的解釋。你剛剛講的是道次第的問題,道次第又不一樣了,我們真正了解空性是在還沒有生起菩提心之前就已經生起了,菩提心之後也有空性,是否有…

《入菩薩行論 第十四講(第5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