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十三讲(第5品)

  

《入菩萨行论 十三》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4/17

  

就像上一次所说的,我们要以正知如理的侦察我们身语意三门所有一切的举止动作。要生起正知之前,要先生起正念,之后再以正念和正知两者结合起来,来守护我们的身语意三门。

  

正念和正知有很多的比喻,当师长在解释正念和正知的时候,会用不同的比喻来解释何为正念和正知,有时候他们说正知就如同绳子一般,有时候说正念就如同绳子一般。可是,就一般而言,一般的论著里面,他们会说正念就像绳子一般,会这样子说。然后这个正知是做侦察工作者,就会将外逸出去的心把它勾摄回来。在修的过程里面,正念和正知两个结合起来,一起来修。

  

又有一种比喻,就比如说要去抓小偷,那去抓小偷者是谁?就这个正知,抓回来之后,要把它关在哪里?关在监牢里面,用绳子把它绑起来,这个就是正念。所以,正知的工作就是要去侦察你的心有没有涣散出去,一旦涣散出去,就马上要去把它勾摄回来。

  

在修的过程要正念和正知两个结合起来,也就是把你的正念拴系在善的所缘品上,或是说绑在善的所缘品上。那要把你的念头绑在善所缘品上之前, 你要知道要如何安立善所缘品,要先了解这一点。了解之后,就把你的念拴系在善所缘上。如果你的念有所动摇的时候,马上用正知察觉到,把它再召回来、勾摄回来,安立在善所缘品上。对我们而言,要马上做到这一点是有点困难,所以,有时在做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让心处于平等舍的状态,也就是像处于无记的状态,让你的心好像是处于休息、放松的状态,不是马上把心就拴系在善所缘上,不是这个样子,先让心好像有得到一个休息。

  

你看有一些修禅、修行的人,他们在打坐的时候,好像都很轻松。他们就强调,你要放轻松,这样子做也有一些好处,就是他们好像没有特别强调你要把念头拴系在哪一个对境上,没有这样强调。他们强调你就把你的心放轻松,这样有一点好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呢,因为一向在整天里面都是妄念纷飞,那在你修禅的过程,有机会让心有所休息,心如果有所休息、放松的时候,气的运转也会比较平顺,等于气也会跟着休息,那血也一样就会流得很顺畅,身体自然就会比较好,所以这个也有一些好处在。如果讲到说修禅,然后去观气,或者说观身体的状况怎样,这一些修持的方法并不是把念头拴系在这些善所缘上,只是让你的身心有所放松、有所休息而已。

  

就我们而言,现在马上将这些妄念制止掉、完全停止掉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从古来就一直串习妄念纷飞的状态,所以,自自然然的,我们就是会妄念纷飞。既然要把这些妄念减低,要先认知什么叫做妄念,先去认知它。可以透过禅修的整个过程去观妄念到底生起多少次数,去算它生起多少次数。如果妄念一生起来的话,你就算,因为妄念生起来,等于说心就涣散出去了,所以,生起来就马上把它抓回来、生起来就把它抓回来,用这种方式不断的去做、不断的去做,那你的心就会越来越平静,心就会得到好像有休息的时候,就会这个样子。所以,首先要先去认知妄念是什么,自己这样子修了之后,就会有一种不同的觉受:有妄念的时候你的心觉受是什么?没有妄念的时候你的心觉受是什么?这之间的区别,你就可以察觉得出来,你就感觉它不一样的地方了。

  

仁波切说上次在讲《菩提道次第摄颂》的时候,还是《功德之本颂》的时候,有讲到奢摩他,如何去成就奢摩他的部份。先讲到:要成就奢摩他,首先就试着先去成就些许的住分(另一个是明分),从成就些许的住分开始来成就奢摩他,因为以前讲过,所以这里就不提了。

  

我们要善用正念和正知,用正念把我们的心拴系在善所缘品上,现在虽然做起来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可是,可以先让我们的心处在平等舍的状态, 之后慢慢慢慢的,就可以让心安置在善所缘品上,所以要加以串习,要以正念和正知来观察我们的身语意三门的所有一切动作、一切行为。在观察的整个过程,有时候应该要用正念,有时候不见得要用,所以时间的分齐,也要去了解,有时候就把它放任,不需要太过于造作,有时候却是要如理如法的去做,所以那个分齐也要知道,就好像100页这个偈颂所说的(卯三、释应止应作分齐):

  

怖畏大施会等俱,若力不能许听便,是故佛言行布施,应当舍置于律仪。

  

当我们在做布施的时候,如果有时候会跟戒律有所相违,那这个布施如果是很重要的一个布施的话,在这个时候,戒(律仪)就可以暂时的把它放置在平等舍的状态。

  

如果我们要去做很重要的事时,就比如说这件事可能会伤害到我们的性命,有一些事伤害到我们的性命;或者说我们要去上供三宝,积聚很大的大资粮;或者说要去利益众生,在这三大意义之下、具这三大意义的重要事,你要去做的时候,有时会跟我们所守的戒好像有所违犯,在这时就可以暂时舍下你所应该要遵守的律仪,这是在经典里面有做这样开许的。如果是就别解脱戒而言,里面的他胜罪是连有生命危险时也不可以舍的,至于其他的僧残(出家众的戒)、恶作、堕罪等等,如果跟你所要做的、所要成办的,刚才所说的这具三大意义事有所相违时,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所以是有所开许的,开许的根据是什么?是根据《无尽慧请问经》(这是佛所说的),《无尽慧请问经》云:「如是布施之时,持戒所摄法应当暂舍。」也就是对这些比较微细的律仪,在这个时候可以暂时舍下。

  

刚才说,当我们在做很重要的布施时,微细的戒、比较不重要的戒可以暂舍。那有的人就提出疑问了,他说:「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等这六度当中,持戒岂不是高于布施吗?」(会有人这样子疑问)「为什么可以把它暂舍呢?」(会有人提到)这边就做回答:

  

思应先作当从事,此外更不思余法,即于此事系其心,唯求成办于此事。

  

遇到利益众生很重要布施的时刻,这些微细的戒是可以暂舍的,为什么?就是「唯求成办于此事」的缘故,因为我们知道,这些比较微细的戒,只有这些微细的戒, 是难以去圆满的利益到众生,也难以圆满的积聚所有的资粮,这些微细的戒,它的力量并没有那么的大,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就暂时把它舍下来。

  

如是所作皆善妙,并修余法非所能,不正知之随烦恼,如是能令不增长。

  

如是所作皆善妙」你如果能够这样子做,依次的去修持,轻重次序毫无紊乱的话,那你所做皆善妙。否则你轻重搞不清楚、次序搞不清楚的话,那你所做就无法皆善妙了。

  

并修余法非所能,不正知之随烦恼,如是能令不增长。」你能够这样,如理如法去做的话,那这些不正知的随烦恼,(我们知道有二十随烦恼,其中的一个就是不正知,)不正知也就是你不知道要如理的去做观察,称为不正知,你如果能够如理如法来做的话,那不正知的随烦恼都能够让它不增长,也就是让它不生起来。

  

有时候,就比如说我们在修下士道法类的时候,所必须要修的就是下士道里面所说的为主来做,有时候我们会不以该修的来修,而往上跳,跳到上士道的菩萨万行里面去做广大行,那这样子,有时候我们没有如次第来做的关系,可能会伤害到我们下士道所应该要修持的法类,这样子做的话,就无法「所作皆善妙」了。如果没有按照修行的次序来做,可能不正知的随烦恼就会增长、就会生起来了。如果能够如理如法的按照次序来做,就像《道次第广论》里面所说的次序一个一个来修,那你所做的一切就都会成为善妙。

  

所以,我们要时时的用正念和正知来检查身语意三门的所作所为,佛陀有时候也开许在特殊状况之下,可以暂舍这些微细的律仪,做这样的开许。

  

再来就讲到身的学处,我们要「守护勿失」,然后也讲到心的学处,也应该要「守护勿失」(「寅二、守护勿失分二,卯一、身之所学守护勿失,卯 二、心之所学守护勿失。初中分三,辰一、勿随散乱自在,辰二、断无义行,辰三、作所作时观察发起意乐。今初。」):

  

戏笑谈论有多门,稀有奇观亦多种,若时趣入此等事,于彼贪着应断离。

  

对于那些无意义的言谈,或者说看戏剧,或者说眼睛乱看、耳朵乱听、身语的行为乱做等等,这些都会让我们的心涣散到贪欲众多的对境里面去,这一些全部都应该要将它断除。

  

有时候有那个必要性,因为你要利益众生,所以有必要性去做一些事,去做的时候,在你的内心当中也不应该生起贪着的心,贪着的心应该要将它断除掉。有时候我们也难免为了他人利益的缘故必须要外出,或者说必须要处在众人的聚…

《入菩萨行论 第十三讲(第5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