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何一个善行,不管是大或小,所做的这个善行是能成为好的或坏的行为,完全观待意乐来决定,而意乐又是观待于自己所订定下来的目标。 因为身语所发出的行为一定有一个目的,才会这样去做,所以,意乐要观待于目标而定。而目标能否成为好的目标,完全观待于所发起的意乐,意乐如果不好的话,目标自然也会变成不好的。一切善的根本就是观待于意乐,所以,我们要去思惟它的异熟果。
我们修学佛法的次第也是一样越修越高,可是,要把目标订在来世能够利益我们解脱整个生死轮回,而且要能够利益一切的众生。如果把目标订在这上面的话,我们的一切言谈行为都会成为有意义、有利益的,而把一个好的目标订定出来,完全关键于自己的意乐。先审查自己的意乐,如果意乐正确,而且目标订定正确的话,就应该要坚毅而行,持续做下去。请看文(辰三…巳一、总明):
「若于何时欲动身,或于何时欲发语,先应审观于自心,具足正理坚毅行。」
在身语还没有去做任何动作之前,我们要先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我们现在要做到这一点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我们并没有去串习它。因此,有时心随着烦恼,就从嘴巴讲出话来了,身语的行为就表现出来了,这一点我们要非常小心,不论是我们的眼睛在看什么东西,或是嘴巴说什么话,或是身体做出什么行为,都应该要先小心一点,在这之前还有一个我们自己去观察自心的空间,在还没有任何动作之前,都要自己先自我观察一下。当然做起来没有那么容易,可是,我们慢慢去串习,就可以做到了。
请看第 102 页(巳二…午一、欲生烦恼时当如何):
「若时自心具贪着,或复欲起瞋恚意,应当静止如槁木,勿动其身勿发语。」
有时我们会自我察觉到心中生起贪欲、瞋恚、我慢或嫉妒,此时应当马上停止去做任何身体的行为或说任何的话,要像一棵枯木一般呆呆的坐着,身体不要动,也不要讲话。如果生气时,那就开始数息吧!
我们如果察觉自己有这些贪瞋等等的倾向时,就不要有身语的任何动作,因为只要做出任何一个动作,就是造业了。有人会说:「讲出来还较舒服一 点!」这就错了。事实上,如果太过于心直口快的话,可能就很容易造业了。又有人说:「心直口快总比拐湾抹角伤害别人要好吧!」事实上,如果是心生贪瞋等烦恼时,最好不要心直口快。
当生贪瞋的时候,因为心已经生起贪和瞋了,此时就不要有任何动作,这样可以使生起来的贪瞋转弱。如果能够更进一步透过对论著里面所说的贪瞋的过失加以思惟的话,心中所生起来的贪瞋烦恼就不会久住在心中,而会很快的消散掉,这样也可以成为贪瞋烦恼的一种对治法。事实上,如果要正对治贪瞋烦恼的话,就必须要去禅修无常、业果、无我、无谛实存在等等。
接着讲到我们自己所处的四周环境,人和人之间发生一些事时应该要如何。请看文(午二、掉举等时当如何):
「或由掉举或戏笑,或具我慢或醉傲,或复由于激恼心,或复研磨思欺诳,
或时自赞或阿谀,或复毁他与讥谤,或作轻侮或斗争,尔时应如槁木住。」
在我们所处的环境当中,人与人之间有时会有掉举、相互戏笑,或有一些人自恃有功德或学识而有傲慢的心,或是自恃自己身体健壮而生起骄慢的心,或去揭发别人的隐私而激怒他人,这里的研磨者就是欺骗人而把人弄得团团转的,或者是自我称赞而去贬低他人,或是阿谀承事,或是诋毁他人或是侮辱他人,及相互斗争等等的行为。如果我们发觉自己有这些倾向时,就应该马上采取对治法,要像槁木一般的如如不动。
寂天菩萨给我们的这些训示,主要就是希望我们的心不要有这些倾向及造作,所以,我们也应该要这样做。在密续里面有一种防止我们的妄分别心增长的方式,也就是大声的去发出「呸」的声音,这样就会把前面的妄念突然断掉,它的用意是如此。这边并不是说你要去喊「呸」,而只是一个比喻而已,就是断然阻止掉我们所生起来的妄念。
寂天菩萨训示我们要这样做,也就是要我们去思惟:「如果三门随着烦恼而转的话,会有什么过患呢?」万一有这些行为要发生的话,就必须马上将它制止掉,此时要马上让心变成空荡荡的,就像一个尸体或一棵枯木一般,呆然而住。我们的心要作恶是非常简单的,可是,要把心引向善的是很困难的,在这种状态之下,心最好就是停止不动,就像电脑当机的的状态一样。
请看文(午三、于利养恭敬当如何):
「欲求名利与恭敬,或复贪求徒眷众,或求于己心顺承,尔时应如槁木住。」
有时我们会生起求自利的心,想要获得财富、利养、恭敬、名声等等,或是希望有很多人来承事自己,显得自己是个大人物的样子。当发现自己有这种求自利的心时,就应该要马上制止,因为这种求自利心跟菩萨行是相违背的,此时就应如槁木住。在发生这些状况时,才要如槁木住,如果没有发生的话,那是不需要的。但是,如果真正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到如槁木住吗?
请看第 103 页(午四、思惟自他利时当如何):
「利众生事欲轻弃,渴欲追求唯自利,若时作意欲发言,尔时应如槁木住。」
当我们想轻舍利益众生的事,或是想一心去追求自利,或是为了自利而想要去发言时,此时就应该要如槁木住。
请看文(午五、欲生瞋忿怯弱时当如何):
「不忍懈怠而怖畏,如是无惭及诳妄,贪着自党心生起,尔时应如槁木住。」
这里的「不忍」就是生起无法容忍的瞋恚,也就是很强烈的瞋恚,或是生起懈怠、怖畏时,无惭就是你没有去约束你自己身语的狂妄行为,诳妄就是去做一些无意义的胡言乱语,贪着自党就是贪着与自己亲近的人,此时就应该如槁木住。
请看文(巳三、摄义):
「如是恒应自观心,若具烦恼勤无义,应如勇士具大力,对治克服坚执持。」
当心被这些烦恼覆蔽时,我们所作的身语行为都会变成无意义的行为,此时应该马上自我察觉,而且要马上依着对治法来做,也就是要做到心如槁木住。以上就是由粗品烦恼所引伸的身语行为应如何制止的部分。
寂天菩萨在此处一直讲到我们应该要如槁木住,意思就是让我们自己去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心随着烦恼而走的话,可能会感受到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当烦恼生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心要如槁木住。因此,他才会在好多个地方都要求我们要如槁木住,原因就在于此。如槁木住就是无念而住的意思,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烦恼只是暂时的占据我们的心,而在心性上并没有烦恼,因为粗的烦恼是无法入于我们心的本性的。
刚才说如槁木住,我们也了解我们的心只是暂时被烦恼所占据,而我们的心性是不会被烦恼侵入的,既然如此,就表示我们有跟烦恼分离的时候。这里的如槁木住就是不但要无念而住,而且还要把识放在心的本性及与烦恼分开之后的空间里面。
因为烦恼占据在我们的心上,而刚才说与烦恼分离,这就好像是烦恼本性无烦恼。再用另一种解释的方式,我们的心识本来是清净的,凡是心识都应该是清净的,绝不可能有一些清净而另一些是染污的。而烦恼也是识,所以,烦恼的本性也是清净的,只是烦恼暂时的工动作被取名为烦恼而已。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烦恼的本性无烦恼。
烦恼的本性当然是没有烦恼,我们如果去认知烦恼,就可以了解烦恼事实上是不坚固的,它是在骗我们的。在我们这样思惟之后,就不会去追随烦恼,便可以将烦恼抛弃,也可以让我们了解烦恼及烦恼的本性终将自行消散掉,烦恼的本性终将被消灭掉。
我们知道了烦恼是在欺骗我们,之后就不会随着烦恼而转,了解烦恼也等于知道烦恼的所在之处是不坚固的,因此,烦恼就不能再继续欺骗我们了, 而我们的心力会越来越增强,自然与烦恼相反的心就会生起来了,也就有能力跟烦恼正面对抗,此时便能将烦恼抛弃了。但是,这样的抛弃并不是永远的将烦恼断除,只是暂时压抑住烦恼的现行而已,只有等到生起证空慧之后,才有可能完全将烦恼灭尽。
烦恼本身是无常的、不坚固的,所以,我们不要去追随它,那么,它自然就会消散掉。《入行论》一开始有一句话说:「烦恼由谁来灭呢?烦恼由俱慧者来灭除。」
《入菩萨行论 第十三讲(第5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