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一個善行,不管是大或小,所做的這個善行是能成爲好的或壞的行爲,完全觀待意樂來決定,而意樂又是觀待于自己所訂定下來的目標。 因爲身語所發出的行爲一定有一個目的,才會這樣去做,所以,意樂要觀待于目標而定。而目標能否成爲好的目標,完全觀待于所發起的意樂,意樂如果不好的話,目標自然也會變成不好的。一切善的根本就是觀待于意樂,所以,我們要去思惟它的異熟果。
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也是一樣越修越高,可是,要把目標訂在來世能夠利益我們解脫整個生死輪回,而且要能夠利益一切的衆生。如果把目標訂在這上面的話,我們的一切言談行爲都會成爲有意義、有利益的,而把一個好的目標訂定出來,完全關鍵于自己的意樂。先審查自己的意樂,如果意樂正確,而且目標訂定正確的話,就應該要堅毅而行,持續做下去。請看文(辰叁…巳一、總明):
「若于何時欲動身,或于何時欲發語,先應審觀于自心,具足正理堅毅行。」
在身語還沒有去做任何動作之前,我們要先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們現在要做到這一點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爲我們並沒有去串習它。因此,有時心隨著煩惱,就從嘴巴講出話來了,身語的行爲就表現出來了,這一點我們要非常小心,不論是我們的眼睛在看什麼東西,或是嘴巴說什麼話,或是身體做出什麼行爲,都應該要先小心一點,在這之前還有一個我們自己去觀察自心的空間,在還沒有任何動作之前,都要自己先自我觀察一下。當然做起來沒有那麼容易,可是,我們慢慢去串習,就可以做到了。
請看第 102 頁(巳二…午一、欲生煩惱時當如何):
「若時自心具貪著,或複欲起瞋恚意,應當靜止如槁木,勿動其身勿發語。」
有時我們會自我察覺到心中生起貪欲、瞋恚、我慢或嫉妒,此時應當馬上停止去做任何身體的行爲或說任何的話,要像一棵枯木一般呆呆的坐著,身體不要動,也不要講話。如果生氣時,那就開始數息吧!
我們如果察覺自己有這些貪瞋等等的傾向時,就不要有身語的任何動作,因爲只要做出任何一個動作,就是造業了。有人會說:「講出來還較舒服一 點!」這就錯了。事實上,如果太過于心直口快的話,可能就很容易造業了。又有人說:「心直口快總比拐灣抹角傷害別人要好吧!」事實上,如果是心生貪瞋等煩惱時,最好不要心直口快。
當生貪瞋的時候,因爲心已經生起貪和瞋了,此時就不要有任何動作,這樣可以使生起來的貪瞋轉弱。如果能夠更進一步透過對論著裏面所說的貪瞋的過失加以思惟的話,心中所生起來的貪瞋煩惱就不會久住在心中,而會很快的消散掉,這樣也可以成爲貪瞋煩惱的一種對治法。事實上,如果要正對治貪瞋煩惱的話,就必須要去禅修無常、業果、無我、無谛實存在等等。
接著講到我們自己所處的四周環境,人和人之間發生一些事時應該要如何。請看文(午二、掉舉等時當如何):
「或由掉舉或戲笑,或具我慢或醉傲,或複由于激惱心,或複研磨思欺诳,
或時自贊或阿谀,或複毀他與譏謗,或作輕侮或鬥爭,爾時應如槁木住。」
在我們所處的環境當中,人與人之間有時會有掉舉、相互戲笑,或有一些人自恃有功德或學識而有傲慢的心,或是自恃自己身體健壯而生起驕慢的心,或去揭發別人的隱私而激怒他人,這裏的研磨者就是欺騙人而把人弄得團團轉的,或者是自我稱贊而去貶低他人,或是阿谀承事,或是诋毀他人或是侮辱他人,及相互鬥爭等等的行爲。如果我們發覺自己有這些傾向時,就應該馬上采取對治法,要像槁木一般的如如不動。
寂天菩薩給我們的這些訓示,主要就是希望我們的心不要有這些傾向及造作,所以,我們也應該要這樣做。在密續裏面有一種防止我們的妄分別心增長的方式,也就是大聲的去發出「呸」的聲音,這樣就會把前面的妄念突然斷掉,它的用意是如此。這邊並不是說你要去喊「呸」,而只是一個比喻而已,就是斷然阻止掉我們所生起來的妄念。
寂天菩薩訓示我們要這樣做,也就是要我們去思惟:「如果叁門隨著煩惱而轉的話,會有什麼過患呢?」萬一有這些行爲要發生的話,就必須馬上將它製止掉,此時要馬上讓心變成空蕩蕩的,就像一個屍體或一棵枯木一般,呆然而住。我們的心要作惡是非常簡單的,可是,要把心引向善的是很困難的,在這種狀態之下,心最好就是停止不動,就像電腦當機的的狀態一樣。
請看文(午叁、于利養恭敬當如何):
「欲求名利與恭敬,或複貪求徒眷衆,或求于己心順承,爾時應如槁木住。」
有時我們會生起求自利的心,想要獲得財富、利養、恭敬、名聲等等,或是希望有很多人來承事自己,顯得自己是個大人物的樣子。當發現自己有這種求自利的心時,就應該要馬上製止,因爲這種求自利心跟菩薩行是相違背的,此時就應如槁木住。在發生這些狀況時,才要如槁木住,如果沒有發生的話,那是不需要的。但是,如果真正發生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到如槁木住嗎?
請看第 103 頁(午四、思惟自他利時當如何):
「利衆生事欲輕棄,渴欲追求唯自利,若時作意欲發言,爾時應如槁木住。」
當我們想輕舍利益衆生的事,或是想一心去追求自利,或是爲了自利而想要去發言時,此時就應該要如槁木住。
請看文(午五、欲生瞋忿怯弱時當如何):
「不忍懈怠而怖畏,如是無慚及诳妄,貪著自黨心生起,爾時應如槁木住。」
這裏的「不忍」就是生起無法容忍的瞋恚,也就是很強烈的瞋恚,或是生起懈怠、怖畏時,無慚就是你沒有去約束你自己身語的狂妄行爲,诳妄就是去做一些無意義的胡言亂語,貪著自黨就是貪著與自己親近的人,此時就應該如槁木住。
請看文(巳叁、攝義):
「如是恒應自觀心,若具煩惱勤無義,應如勇士具大力,對治克服堅執持。」
當心被這些煩惱覆蔽時,我們所作的身語行爲都會變成無意義的行爲,此時應該馬上自我察覺,而且要馬上依著對治法來做,也就是要做到心如槁木住。以上就是由粗品煩惱所引伸的身語行爲應如何製止的部分。
寂天菩薩在此處一直講到我們應該要如槁木住,意思就是讓我們自己去想一想,如果我們的心隨著煩惱而走的話,可能會感受到無量無邊的痛苦,所以,當煩惱生起來的時候,我們的心要如槁木住。因此,他才會在好多個地方都要求我們要如槁木住,原因就在于此。如槁木住就是無念而住的意思,如果能做到這樣的話,煩惱只是暫時的占據我們的心,而在心性上並沒有煩惱,因爲粗的煩惱是無法入于我們心的本性的。
剛才說如槁木住,我們也了解我們的心只是暫時被煩惱所占據,而我們的心性是不會被煩惱侵入的,既然如此,就表示我們有跟煩惱分離的時候。這裏的如槁木住就是不但要無念而住,而且還要把識放在心的本性及與煩惱分開之後的空間裏面。
因爲煩惱占據在我們的心上,而剛才說與煩惱分離,這就好像是煩惱本性無煩惱。再用另一種解釋的方式,我們的心識本來是清淨的,凡是心識都應該是清淨的,絕不可能有一些清淨而另一些是染汙的。而煩惱也是識,所以,煩惱的本性也是清淨的,只是煩惱暫時的工動作被取名爲煩惱而已。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煩惱的本性無煩惱。
煩惱的本性當然是沒有煩惱,我們如果去認知煩惱,就可以了解煩惱事實上是不堅固的,它是在騙我們的。在我們這樣思惟之後,就不會去追隨煩惱,便可以將煩惱抛棄,也可以讓我們了解煩惱及煩惱的本性終將自行消散掉,煩惱的本性終將被消滅掉。
我們知道了煩惱是在欺騙我們,之後就不會隨著煩惱而轉,了解煩惱也等于知道煩惱的所在之處是不堅固的,因此,煩惱就不能再繼續欺騙我們了, 而我們的心力會越來越增強,自然與煩惱相反的心就會生起來了,也就有能力跟煩惱正面對抗,此時便能將煩惱抛棄了。但是,這樣的抛棄並不是永遠的將煩惱斷除,只是暫時壓抑住煩惱的現行而已,只有等到生起證空慧之後,才有可能完全將煩惱滅盡。
煩惱本身是無常的、不堅固的,所以,我們不要去追隨它,那麼,它自然就會消散掉。《入行論》一開始有一句話說:「煩惱由誰來滅呢?煩惱由俱慧者來滅除。」
《入菩薩行論 第十叁講(第5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