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当中,或者说有时候要到餐厅里面去。在这种外出的状态当中,可能你会遇到很多人,遇到很多不同的情形,在这个情形之下,你应在你的内心当中断除去耽着你所遇到的生贪的对境。要断除心中生起贪欲的心,也不是只有发愿它就不会生起贪了,不是这个样子。而是像早上所说的,当你面对这个对境的时候,应该要去看这个对境,要断除这种看法,就是断除对这个对境生起它是无因生的、它是常的、它是谛实存在的,要断除这些。你如果能够断除这些的话,就不会生起贪欲的心,没有断除这些的话,你就会对这个对境产生贪欲,贪着的心就会生起来了。
仁波切叫我们各个都要去配一副眼镜来戴,这一副眼镜就是业果的眼镜、无常的眼镜、无谛实存在的眼镜,通通戴上来,然后去看你所面对的对境。 哈!哈!…
我们要经常去观自己生起烦恼的因缘到底是什么,要自我经常的观察,有时候我们在跟自己烦恼对抗的当下,(比如)看到别人的举止行为,心中会 有一种很不悦的感觉生出来,我们看到他好像跟烦恼为伍,会让我们心中感到很不舒服,在这个时候,我们又要要进一步来作思惟,思惟什么?思惟:「这一个人虽然希望能够获得安乐,可是,他一直无法获得安乐的满足,他没办法满足他所要得到的安乐。他不希望遭遇到痛苦,可是,他却一直无法离开这个痛苦,一直无法跳脱出来。」他的情形跟我们自己的情形是一模一样的,在这个时候就会生起悲悯心来看待他,恨不得他能够飞天钻地,然后远离了所有他不要遭遇到的痛苦,我们会心生这种悲悯的心。在这个时候,当心生悲悯心出来看到他人这种不好的行为时,也不会心生不悦了。
仁波切:这是一个口语吧,我们藏文常常讲,比如说有人吃的、喝的、穿的太好了,有的时候他就浪费,那我们会说:这是太饱了!藏文字上面解释的话,他太饱了!他太快乐了!有这样子。这个藏文字上面翻的话,就是这样子,但是它意思不是这个,它的意思是他日子过得太好了,就是超过了。刚刚我们看到,比如修行人来说,就一直对抗烦恼嘛,这样子的缘故,我们外面看到别人好像很出入的、烦恼的行为,我们看到的时候,就会心理不悦、不舒服,可能也会生气。所以那个时候,他这样子的一些动作,是不是他太快乐?过得太好呢?是不是这个原因?不是!他心里还是一直有需求快乐、不满足,一点都不想受苦,就这样子的缘故,他为了这个目标,就一直找方法,找的方法不对。追求的是快乐,但是找的方法就不对。追求快乐呢,我也是、他也是、佛菩萨也是、什么都是啊,这个当下是一模一样的。当下谁有满足?没有!佛菩萨有满足吗?也没有!什么人都没有满足。所以就这个角度我们看的话,比如说我生病的时候,就看别人也生病,也是很痛苦,会感觉这种,那我也是离苦得乐的希求很强,他也是这个希求很强,我很可怜,他也是很可怜,像我一样的,就这种的一个看法,我们这样子看法的话,就不会生起不悦的心态或这种情况。
有时候别人因为粗品的烦恼,所引发粗恶的行为,我们看到的时候,可能会生起瞋恚的心、不高兴的心,尤其是我们自己本身正在跟烦恼对抗,我们依着很多对治法来对抗烦恼的时候,可是却看到别人随着烦恼在胡作非为,我们就不会生起贪着的心,反而生起对他不高兴,我们会想着说,这样做有什么意思啊!甚至连看都不想看他,所以会这个样子。在这个时候,当我们有生起这个感觉起来的时候,那我们就要更进一步像仁波切刚才说的,更进一步的要去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想要去追求安乐,可是他所得到的安乐他一直觉得没办法满足;他不要痛苦,连微细的痛苦都不要,可是他却是一直没办法将他去除掉。他虽然想尽各种办法,想要从这个跳脱出去,可是错了,用错方法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自自然然对他胡作非为的行为,我们就不会生起一股很不高兴的感觉出来了。
尤其有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做这些不好的、恶劣的行为,那他想要得到安乐不要痛苦,可是他却拼命用了很多错误的方法,在这个时候,我们如果能够像刚才的模式来思惟的话,当然是最好。可是如果你没有办法用刚才所说思惟模式的话,那你至少要生起一点悲悯的心,想:「他好可怜了!」生起这种的悲悯心,这样子做的话,或许我们可以取他的经验为自己生起体验的一个借镜。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人,衣服乱穿啦,然后行为乱七八糟。仁波切说在色拉寺,现在的年轻人有他们的用语,现在年轻人不是也有很多他们发明的一 些新用语吗?时髦的这些语词吗?色拉寺呢,他们也会某一段时间就出现某一句、某一段时间就出现某一句,他们现在、当下流行的一句,就是对于那些衣服穿的不整齐、胡作非为的,叫做”脉不全”。
仁波切:这没有么意思啊,我们人是需要脉,很重要的有脉,心中有八个嘛,就这样子我们会分开24个,就这样子一直分类,慢慢分类,越来越多。有一些人跟一般人不一样,他的行为不一样的时候,他里面缺了一个东西、少了一个东西,那少什么东西?我们会说地水火风,可能他的地脉就不在,缺了地脉,这是一个新的流行,他们讲的。你们应该也会说(流行用语),(但不会说)前面那个地脉少了一个东西。他少了很多,意思是那个人很奇怪,我们看到他的行为,或者是穿的衣服,讲的一些话,他的口气啊,他的动作啊,跟一般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们一定特别不想看,好像连讲话都不想理他。刚刚讲的那个人,他的动作自己觉得是最棒,是不是这样子?是啊!他需要是最好的,他离苦得乐的心,他需求这个,就做了许多不一样的动作。
他的每一个动作后面需求离苦得乐的心很强,那些他的感受呢,我们把自己的心从上面就带上来。比如说,他这样子、这种离苦得乐很多的需求,很多!很高!那个时候,我们就替他想一想,替他想一想的话,那很可能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为,都是需求很强。所以我们替他想的时候,心里就不会有这种(生气),还会觉得是很可怜,怎么说?我国语用完了,哈!哈!
所以看到别人希求安乐而不愿意痛苦,可是他又没办法做到的时候,我们可以取他的经验为自己的经验,如果能够这样子取他的经验为自己的经验的话,就会有一种不同的觉受会生起来。
仁波切:我们不但了解他有离苦得乐心,自己好像感受到他离苦得乐的需求,那种离苦得乐的感受,我们就带上来自己观察,这样子的话,还会更强的悲心、更强替他着想的心会生起。不但好像看外面的样子,如果我也是这样子的话,就会想什么,还想做什么。
刚才所说的,就是我们眼睛看的、耳朵听的或者嘴巴讲的,这些无意义的行为应该要断除。再来讲到身体相关的无意义的行为,我们将它断除,偈颂就讲到(辰二、断无义行):
「无故掘地断生草,或复占相观星宿,应念如来制学处,即时恐惧而弃舍。」
「无故掘地」就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去挖地,「断生草」就是去拔草、或者是去除草。「或复占相观星宿」在藏文的文字上应该是是在地上画图案、绘图案,这个可能是他们有一种算命的方式。
仁波切:很细的一个算命,要很久的时间,要写、要写,就一直算命的时候。我们中国也是一样,算命的时候,应该要算很久吧?我们以前是用一个木盘,木盘上面放粘土,就一直放、一直放,时间很长的。
这不是紫微斗数,这是一种历算法,他们在历算法的时候,就像仁波切说的,用砂子或者是土、细砂那一类放上去,然后就在那边好像一些数目字一直算、一直算,很浪费时间的。如果是比丘的话,「应念如来制学处,即时恐惧而弃舍。」这边也讲到,比丘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念诵一些祈请文,里面就讲到,对那些无意义的眼视、耳闻、言说,或者是无意义的去触摸这些东西,都应该要断除。如果有必要、有意义的话,那就请世尊给予开许,他们每天早上都要念的。如果你去做这些无意义的掘草,或者说除草,或者说做这些历算的话,那对一位修行人而言,可能就妨碍到他修行的时间,所以应该要将它断除。这个偈颂主要是针对比丘或比丘尼来说的,如果是一般的在家众,对于这些事物,虽然它没有这种遮制,说不可以做,不过也可以自己想想看,这些无意义的身语行为应该要适时的来停止,那更不用说有许诺,要遵守这些遮制学处者,这些比丘或比丘尼更应该把它弃舍掉。
再来就讲到我们自我观察自己所发起来的意乐、动机是很重要的,我们身和语的行为,都是由我们意的发起而造作的,所以要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如果错误的话,就应该要马上停止。
《入行论》精进品讲到一个偈颂,意思是说,我们身语任何的一个善行,不管或大或小,你所做的这个善行,能够成为好还是坏的行为,完全观待意乐,意乐又要观待所订定下来的目标。:
「一切善法之根本,是胜信心能仁说,彼之根本复依于,恒修业果观异熟。」
意思就是:我们身语的任…
《入菩萨行论 第十三讲(第5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