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说谎骗人家而已。
【生起正念之后,我们就要生起正知,那由正念生起正知,要怎么来生起呢?正念有的是依于外缘生起来,有的是依于内缘生起来。先前所说的生起正念是依于外缘和内缘而生起来的。依于内缘就是如理作意来生起我们的正念。正知不是依于外缘和内缘而生起来的。】
再来讲到,生起正念之后,要生起正知,那正知是怎么样呢?这边讲到(辰三…巳一、生正念之理):
「如是亦能数数生,正念随念于诸佛。」
你生起了正念,是要随念于佛。正念怎么生起来?一定要不断的、不断的去作意思惟,所谓正念的“念”就是不忘记的意思,那你要怎么不忘记呢? 就是不断的要去作意思惟,你才能够不忘记。正念是要随念于诸佛,这个诸佛就涵盖有法还有僧,然后不断的去随念他们,提起你的正念。提起正念,就是要提起正念去念什么呢?去缘念你的善所缘。
善所缘是指什么呢?要把它安置在哪一点上,成为我们所要缘念的善所缘呢?这边特别讲到要去缘念佛法僧的功德,其中任一者都可以。我们这边的善所缘,就把它安立在佛法僧的功德,事实上,有很多的善品的所缘,非常广泛的,所有这些善所缘,也都可以约摄为佛法僧的功德。就好像我们说皈依,皈依的范围是非常的广,可以说一切的修行都可以归入到皈依里面去,因为皈依就涵盖了下士、中士及上士道所有一切的修行,也涵盖了显和密的修行,全部都可以约摄在皈依里面。所以,皈依的范围是非常的广。善所缘品也是非常的广,我们可以把它约摄入佛法僧三者的功德里面去。
再来讲到(巳二、由彼生正知之理):
「若为守护意根门,其时正念能安住,尔时正知即现前,纵或暂失能复生。」
我们如果有了正念,就要好好利用正念来对治烦恼,要对治烦恼的时候,还需要正知来协助它,正知可以协助我们来对治烦恼,所以我们需要正知。如果没有正知的话,你本来已经有的修证、本来生起来的修证,将很难以增长,甚至因为没有正知的关系,本来生起来的修证,可能就会衰退掉了。当衰退掉的这些修证,你想要让它再回复回来的话,再把它叫回来的话,你必须要靠正知,所以在这个时候,你须要回头再把正知抓回来、再把正念抓回来,才能够将流失掉的修证再取回来。所以对我们而言,努力于提升,或者说提起正念和正知是很重要的。
以上就是让我们了解到,如果不生起正念正知,会有什么的过患,也让我们了解到,要生起正念正知的这些方法。正念和正知是我们应该要具足的。 你如果想要去学三增上学,其中第一个的戒学、戒增上学,你想要八它修得好的话,这个正念正知绝对不可或缺的,那更不用说定学还有慧学,也是一样,你要在定学上提升你的证悟,或者说在慧学上提升你的证悟,一定也离不开正念和正知的。就比如说,你在修奢摩他,你成办了奢摩他的那个时候,你已经圆具了正念和正知的功德了。因为你在修奢摩他整个的过程,都要使用正念和正知。所以你成就了奢摩他的时候,你已经圆具了正念和正知的功德了,那更不用说,你更进一步进入到修毗钵舍那的时候,你也要在修毗钵舍那的阶段,也来圆满正念和正知的功德。所以善为利用正念和正知,尤其在修学戒增上学的时候,要去使用它、好好的使用它。
接着进入九十七页的科判,「子三、以正念知守护心学行之理分三, 丑一、学律义戒之理, 丑二、学摄善法戒之理,丑三、学饶益有情戒之理。初中分二,寅一、于三门串习励力,寅二、守护勿失。初中分三,卯一、观察身语串习,卯二、观察意串习,卯三、释应止应作分齐。初中分四,辰一、身有所作先观其意乐,辰二、属于瞻视等之所学,辰三、配合别余威义,辰四、观察止住串习。今初。」
或许我们会以为说,这边所说的,利用正念正知来守护我们的戒增上学,那你会觉得:「三增上学当中,戒增上学应该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那在这里的正念正知,也应该层次是属于比较低的。」不是这个样子!不应该做这样子的思惟。我们要防止来世堕入恶趣当中,就要依着戒增上学才有可能将来不堕入恶趣里面去。而且,你如果使用正念正知,在你修持戒增上学的时候来用的话,就可以遮止掉粗品的烦恼,所以等于说戒增上学是遮止粗品烦恼的一种修行。那你利用正念正知呢,可以遮止掉这些粗品烦恼的现行,因为粗品的烦恼是使得我们受粗重痛苦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是到了定增上学和慧增上学,那时后所生起来的是属于细品的烦恼。所以对我们而言,现在很重要的是先遮止掉这些粗品的烦恼,先去除掉粗品的痛苦,就是不堕入三恶趣里面。对我们而言,现在马上要去对治细品的烦恼,或许也没那么容易,因为我们这个苦蕴,本身就是细品的烦恼…?
仁波切:我讲的是,细品烦恼的话,还好,它不会给我们那么痛苦,它的果,没有那么重的苦,我们感觉不出来,还好,它的结果也不会投胎地狱道等,那些都不会的。
(子三、以正念知守护心学行之理 分三,丑一、学律仪戒之理…寅一、于三门串习励力…卯一、观察身语串习…辰一、身有所作先观其意乐)
再来就讲到科判中的卯一、观察身语串习,…初中分四:辰一、身有所作先观其意乐,辰二、属于瞻视等之所学,辰三、配合别余威仪,辰四、观察止住串习。「今初」:
「初以如是正知心,若知此事有过失,尔时即应舍所作,寂然而住如株杌。」
这边的科判它首先讲到,卯一、观察身语,它就是先把身语放在一起谈的意思,将身语放在一起谈。我们要去观察自己的身语之前,应该要先观察我们的意,因为由我们的意乐发起,会显现出身语的行为。就我们现在的程度,都不会先去观察我们的意乐,先不会去观察我们的意。所以呢,就会随着我们心中生起的烦恼而做,要吃什么啦、做什么啦、喝什么啦,这样子就随着烦恼,好像疯子一样一直转,身语的行为,好像就随着心中的烦恼,像疯子一样一直在转。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知的关系,才会这样子随它一直转。如果有正念正知的话,在这个时候,你就会观察了,比如说,我们与他人相视时、互视的时候,或者说他人讲话,口出任何言语的时候,就会自己提起正念正知来自我约束了。对我们而言,现在等于是刚开始在学使用正念正知而已,我们的阶段是这个样子。所以,如果遇到一些会引生有过失之事的时候,我们应该马上用正念正知来告诉自己不可以随着心中的烦恼而现出身语的行为出来,对不对?那要怎么做呢?「寂然而住如株杌」,好像一棵干枯死掉的 一颗树一样,就呆呆的坐在那里,一点感觉都没有。
仁波切:我们是没有办法,来不及,来不及观察就讲出来了。(哈!哈!…)
所以尽量的,我们就是要这样子来防护自己而住。
再来讲到属于瞻视的部份,「辰二、属于瞻视等之所学」,瞻视就是眼睛去看,非礼勿视的意思,那些没有意义的,我们就不要去看它,因为不会给我们带来意义,你就不要去看它。因为我们会透过眼睛的注视、去看,会随着对境的颜色、形状等等,而生起好坏的分别,而生起贪瞋等等,这些烦恼都会生起来的。因为你透过你的眼识去看、去接触这个对境的关系,因为生起这些烦恼了。那要怎么来对治不要生起这些烦恼呢?也就是当你注视对境的时候,你要去思惟:「它是无常的,它是苦的,它仅仅是轮回当中的某个法而已。」用这样子的思惟,让我们的心就先缘念在善的所缘上。
所以你要先学习这些善所缘,先学习什么叫做善所缘。比如说你先去缘念佛像、经典,对这些先生起信心,先学习这些善所缘之后,见到外在的人事物时,心中所生起来的是这些善所缘,就不会随着恶而转了。我们这个眼睛,对我们有很大的恩泽,既然它对我们有很大的恩泽,我们就应该要让它造一些善业,所以要让它去看一些佛像、看一些经典,让它造造善业。同样的,我们的身体也对我们有很大的恩德在,所以,我们要好好的来使用我们的身体。眼睛也是一样,我们要好好的来使用它。
仁波切说他有一个上师,应该是七十岁以上了,他叫做格喇汪,他就常常跟他们说:「你的眼光不要乱看。能看的距离就差不多是“一中轭”许」, 轭就是牛轭,古代耕田时是两只牛犁田,中间有一根木头,就是牛轭,你眼光所能够注视的范围,就差不多是那样的宽度而已,你不可以随便乱看,这个是站在毗奈耶的观点上说的。
仁波切:听说刚刚讲的那个老师,他以前也常常去西藏见(我前世的雪歌仁波切),是不是我真正的前世也不知道,现在称我是雪歌仁波切,他修戒 (毗奈耶)修的很好,修行很棒的。刚刚讲的格喇汪有去见他,他学生满多的,他在路上走的时候,一点都不会看,只有看(一中轭的距离),他的弟子都尊敬(礼拜…
《入菩萨行论 第十二讲(第5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