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十二讲(第5品)▪P2

  ..续本文上一页的话,可能你就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违犯自己的誓言了,那也会因此慢慢的你就会染犯种种的罪堕,所以这边说:「为罪堕所染污」。

  

这边就说(卯四、失坏先所积之善法):

  

不正知如诸窃盗,随于坏失正念起,虽勤积集诸福德,如被盗劫趋恶趣。

  

如果没有正知的话,不但律仪无法清净,而且,正念将会失坏,慧也将会衰退,同时你的心就会生起种种的烦恼,就会忘记你的善所缘,本来你是一个好人,可能因 此渐渐变成一个不好的人,先前所造过的种种福德也渐渐的会失坏掉,变成一个无福之人了。

  

再来(卯五、障未作善法成就):

  

如斯烦恼劫贼群,常时乘隙伺人便,遇隙乘机劫善根,能坏一切善趣命。

  

如果没有具足正知,可能你先前的善将会失坏,未来你将不会再新造种种的善,不会再新造善了,因为你的烦恼会非常强盛。所以这边将烦恼比喻成像窃贼一样、像强盗一样,他会伺机来抢夺我们去造善的机会,同时也会坏了我们将来得到善趣的慧命。

  

如果没有正知的话,我们的损失将非常的大,那因而呢,应该要生起正知,所以这边就说「故须」,故须的意思就是因而,因为没有正知有这么大的亏损,因而我们需要正知,那要生起正知之前,必须要先生起正念,一定要先具足正念,所以这边才说(寅二…卯一、总明):

  

故须常以正念力,护意根门无暂舍,若稍纵念急摄心,正念恶趣诸损恼。

  

既然要先生起正念,而且也必须要先生起正念,只有心中生起正念,才能够不忘记先前种种善的所缘。你心中如果生起正念,就应该要去守护你所生起的正念,而不要让它丢掉。可是,有时候因为不在意,不会特别去守护我们所生起来的正念,因而会将我们所该缘念的善所缘品,把它不经意的摆在一边。(应该要去缘念的这些善所缘,我们会不经意的把它摆在一边。)如果发现到自己的心是这样子放纵,放纵了你的正念的话,应该要急摄心,马上把你的心收摄回来,去思惟三恶趣的痛苦,由心生害怕三恶趣种种痛苦的缘故,将你的正念再提携回来。

  

如果我们将正念和正知,把它取一个名字的话,它可以称为是我们内在的师长。我们所生起来的正念正知这个内在的师长,我们应该跟它永不相离, 就应该要时时刻刻跟它们在一起,因为内在的这个师长,他会对我们的心有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帮助。那这些外在的师长,我们偶而、时而会在他们的座前来听闻佛法获得利益,有的时候又不见得可以坐在他们的座前来听闻佛法获得利益。如果你想要心相续迅速的生起种种的证悟,或者说想要你的修行修得更上一层的话,那你就不可以离开内在的师长–正念和正知。

  

如果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有生起正念和正知的话,那一定可以生起我们所要获得的种种体悟、了悟,一定会生起来的。就比如说,你希望能够获得念死无常的了悟,或者说你希望获得暇满人身的了悟,只要你有正念和正知的话,这些都可以获得的。除了你要不忘记善所缘之外,还要具足正知来侦察你的心。你要来使用正念和正知,应该要先知道它的体性如何、次第如何、数量如何,先了解这些,然后再去利用正念,不忘记你的善所缘。当你生起这个不忘记的正念时,你也要好好的把持住,不要让正念丢掉了。除了把持住不忘的正念之外,还要利用正知去侦察你自己的心,如果发现心已经没有那么专注于善所缘时,就要用相反的方式来作思惟。比如说你的心无法生起念死无常的时候,心安住于善所缘的力量已经有衰退的时候,你就马上去想:「如果没有这样思惟的话,有什么过患?如果没有思惟念死无常,有什么过患?如果堕入三恶趣,有什么过患?如果随着我执转,会有什么过患?」也就是用正知来侦察出你心的走向之后,马上用相反的对治品来把心拉回来,所以这边就说(卯二…辰一、外缘依止善知识):

  

或从师长或善友,或复依止亲教师,具足善根能畏敬,正念无难自生起。

  

再来讲到我们要生起正念的方法,生起正念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依于外缘,一个是依于自己的内缘。外缘呢,比如说你依于师长,有时候你跟着师长一起同行,或者说跟着一些善友一起同行,那跟他们同行的时候,有时候你就不容易去忘记你的善所缘。另外一个就是依于内缘,也就是你自己要生起惭和愧的心。这一些都是让我们生起正念的一种善巧方便而已,有很多不同的生起正念的方法。又比如说,你可以去阅读密勒日巴的传记,或者宗喀巴大师的传记,或者说世尊等等,或者说有很多的行者,他们是如何的来修行的典故传记,或者说你到某一位很好的出家众之前,然后去了解他是如何来用功的,如何做功课、如何来修行等等,这些都可以提起我们的正念,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的心不会忘记所缘。尤其与人相处的时候,自然你就会很小心自己的言语、举止,所以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比较具有惭和愧的心,那这也会提起我们的正念。

  

举例来说,上次仁波切去达隆沙拉时,那边有很多闭关房,仁波切就去拜访闭关者,去的时候,仁波切就自我提醒:「我也需要这样子做,把我的心放在善所缘上。」

  

仁波切:有一个同学,他穿的衣服大概是一九七几年、一九八几年左右用的那些棉布,很便宜。这种的话,大概一码印度币九十多块、一百块,另外的话,印度币就二十几块,现在都没有人在用的,他就穿这样子,也没有什么颜色。我们都会看,有没有红一点,有没有好看一点,就这样子选。他就选快要没有颜色的、退色的,就这样子穿。我们在穹拉仁波切那边上课的时候,就一起上课。有一个人,就跟他开玩笑,(就问:)你现在有生起什么证量?那个人说:没有!我没有生起什么。他还一直问。忽然他就说:生起证量不一定需要加行。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到那边,这个事情也有很多证量。那他也很会开玩笑,他说:有什么证量你生起了?你能够穿到这样子吗?你能够做到这样子吗?(哈!哈!…)那些都是证量。(哈!哈!…)那些都是没有办法马上突然会爆出来的,(哈!哈!…) 那些都要我的脑筋要思考、要思考,要了好久才会慢慢生起的。(哈!哈!…)所以他说:那些都是证悟的。(哈!哈!…)

  

确实是这样子,那些都没有办法马上就会爆出来的。他是辩经满有名的,三大寺里面很有名的人。他就说:比我还更烂的,现在已经全世界一直跑, 有很多中心,就一直跑,我也会做得到,那种很小事情,就是很简单的事情。(哈!哈!…)那些都已经放弃了,这些怎么会放弃?一直动这个,才会放弃掉的。(哈!哈!…)

  

所以就看到那些修行者,心里会觉得自己是不对的,我也要做好一点,这种就是善所缘,是不是?

  

他讲的确实是这样子,证悟不是一定要到资粮道、加行道,那些是太高了,这前面还有很多的证悟。(哈!哈!…)

  

注解里面有讲到:「知惭识愧,由惧他诃厌故。」你怕他人诃厌,那是一种害怕的心,事实上,还可以把这种害怕的心配合到畏惧三恶趣的苦、轮回的苦等等。

  

刚才讲的是外缘的部分,接着讲内缘,如理作意的部分,这边就说(辰二、内缘如理作意):

  

诸佛如来及菩萨,常时具足无碍眼,我身恒时正安住。

  诸佛菩萨圣目前,如是思惟具惭耻,恭敬怖畏如是思。

  

也就是你要经常思惟自己是处在诸佛菩萨的跟前,自己的所作所为,诸佛菩萨经常都会观见得到的。如果我们没有把佛菩萨观想祂们是经常的在我面前,好像是真的,我们就在祂面前一样的话,那可能我们到了佛像的面前,会觉得这佛像里面不晓得有没有住着真的佛在里面?我们会有这种想法会升起来的,那就是我们没有对这个佛像做真实想的原因。如果我们有这样子想的话,自然对于诸佛菩萨常在的信心就会生起来,生起来之后,我们就不会在诸佛菩萨的面前胡作非为了,就会生起一颗惭愧羞耻的心,那也就会提起正念了,提起正念的话,就有利于去激励我们,把我们的心安住于善所缘上。

  

一般而言,我们在修四力对治法的时候,第一个力就是依止力,依着依止力来作忏悔的时候,我们要观想忏悔、皈依的对境,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对于所要皈依的对境,要有强烈的信心生起来,相信祂有能力来庇护我们,在这个时候,你要思惟「诸佛如来及菩萨,常时具足无碍眼」,你要思惟祂们是毫无障碍的、能随时随地的可以观照到我们,在祂的跟前,我们要自我许诺:「从此以后不再造恶了。」而且要在祂的跟前许诺:「从此以后,我要守护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趋于善。」如果能够这样子做的话,那你所用的依止力,就发挥它的效用了。否则呢,你说你有用依止力来做忏悔,那也仅仅好像…

《入菩萨行论 第十二讲(第5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