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十二講(第5品)▪P2

  ..續本文上一頁的話,可能你就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違犯自己的誓言了,那也會因此慢慢的你就會染犯種種的罪墮,所以這邊說:「爲罪墮所染汙」。

  

這邊就說(卯四、失壞先所積之善法):

  

不正知如諸竊盜,隨于壞失正念起,雖勤積集諸福德,如被盜劫趨惡趣。

  

如果沒有正知的話,不但律儀無法清淨,而且,正念將會失壞,慧也將會衰退,同時你的心就會生起種種的煩惱,就會忘記你的善所緣,本來你是一個好人,可能因 此漸漸變成一個不好的人,先前所造過的種種福德也漸漸的會失壞掉,變成一個無福之人了。

  

再來(卯五、障未作善法成就):

  

如斯煩惱劫賊群,常時乘隙伺人便,遇隙乘機劫善根,能壞一切善趣命。

  

如果沒有具足正知,可能你先前的善將會失壞,未來你將不會再新造種種的善,不會再新造善了,因爲你的煩惱會非常強盛。所以這邊將煩惱比喻成像竊賊一樣、像強盜一樣,他會伺機來搶奪我們去造善的機會,同時也會壞了我們將來得到善趣的慧命。

  

如果沒有正知的話,我們的損失將非常的大,那因而呢,應該要生起正知,所以這邊就說「故須」,故須的意思就是因而,因爲沒有正知有這麼大的虧損,因而我們需要正知,那要生起正知之前,必須要先生起正念,一定要先具足正念,所以這邊才說(寅二…卯一、總明):

  

故須常以正念力,護意根門無暫舍,若稍縱念急攝心,正念惡趣諸損惱。

  

既然要先生起正念,而且也必須要先生起正念,只有心中生起正念,才能夠不忘記先前種種善的所緣。你心中如果生起正念,就應該要去守護你所生起的正念,而不要讓它丟掉。可是,有時候因爲不在意,不會特別去守護我們所生起來的正念,因而會將我們所該緣念的善所緣品,把它不經意的擺在一邊。(應該要去緣念的這些善所緣,我們會不經意的把它擺在一邊。)如果發現到自己的心是這樣子放縱,放縱了你的正念的話,應該要急攝心,馬上把你的心收攝回來,去思惟叁惡趣的痛苦,由心生害怕叁惡趣種種痛苦的緣故,將你的正念再提攜回來。

  

如果我們將正念和正知,把它取一個名字的話,它可以稱爲是我們內在的師長。我們所生起來的正念正知這個內在的師長,我們應該跟它永不相離, 就應該要時時刻刻跟它們在一起,因爲內在的這個師長,他會對我們的心有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幫助。那這些外在的師長,我們偶而、時而會在他們的座前來聽聞佛法獲得利益,有的時候又不見得可以坐在他們的座前來聽聞佛法獲得利益。如果你想要心相續迅速的生起種種的證悟,或者說想要你的修行修得更上一層的話,那你就不可以離開內在的師長–正念和正知。

  

如果在我們的心相續當中有生起正念和正知的話,那一定可以生起我們所要獲得的種種體悟、了悟,一定會生起來的。就比如說,你希望能夠獲得念死無常的了悟,或者說你希望獲得暇滿人身的了悟,只要你有正念和正知的話,這些都可以獲得的。除了你要不忘記善所緣之外,還要具足正知來偵察你的心。你要來使用正念和正知,應該要先知道它的體性如何、次第如何、數量如何,先了解這些,然後再去利用正念,不忘記你的善所緣。當你生起這個不忘記的正念時,你也要好好的把持住,不要讓正念丟掉了。除了把持住不忘的正念之外,還要利用正知去偵察你自己的心,如果發現心已經沒有那麼專注于善所緣時,就要用相反的方式來作思惟。比如說你的心無法生起念死無常的時候,心安住于善所緣的力量已經有衰退的時候,你就馬上去想:「如果沒有這樣思惟的話,有什麼過患?如果沒有思惟念死無常,有什麼過患?如果墮入叁惡趣,有什麼過患?如果隨著我執轉,會有什麼過患?」也就是用正知來偵察出你心的走向之後,馬上用相反的對治品來把心拉回來,所以這邊就說(卯二…辰一、外緣依止善知識):

  

或從師長或善友,或複依止親教師,具足善根能畏敬,正念無難自生起。

  

再來講到我們要生起正念的方法,生起正念的方法有兩種,一個是依于外緣,一個是依于自己的內緣。外緣呢,比如說你依于師長,有時候你跟著師長一起同行,或者說跟著一些善友一起同行,那跟他們同行的時候,有時候你就不容易去忘記你的善所緣。另外一個就是依于內緣,也就是你自己要生起慚和愧的心。這一些都是讓我們生起正念的一種善巧方便而已,有很多不同的生起正念的方法。又比如說,你可以去閱讀密勒日巴的傳記,或者宗喀巴大師的傳記,或者說世尊等等,或者說有很多的行者,他們是如何的來修行的典故傳記,或者說你到某一位很好的出家衆之前,然後去了解他是如何來用功的,如何做功課、如何來修行等等,這些都可以提起我們的正念,這些都可以讓我們的心不會忘記所緣。尤其與人相處的時候,自然你就會很小心自己的言語、舉止,所以在那個時候,你就會比較具有慚和愧的心,那這也會提起我們的正念。

  

舉例來說,上次仁波切去達隆沙拉時,那邊有很多閉關房,仁波切就去拜訪閉關者,去的時候,仁波切就自我提醒:「我也需要這樣子做,把我的心放在善所緣上。」

  

仁波切:有一個同學,他穿的衣服大概是一九七幾年、一九八幾年左右用的那些棉布,很便宜。這種的話,大概一碼印度幣九十多塊、一百塊,另外的話,印度幣就二十幾塊,現在都沒有人在用的,他就穿這樣子,也沒有什麼顔色。我們都會看,有沒有紅一點,有沒有好看一點,就這樣子選。他就選快要沒有顔色的、退色的,就這樣子穿。我們在穹拉仁波切那邊上課的時候,就一起上課。有一個人,就跟他開玩笑,(就問:)你現在有生起什麼證量?那個人說:沒有!我沒有生起什麼。他還一直問。忽然他就說:生起證量不一定需要加行。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到那邊,這個事情也有很多證量。那他也很會開玩笑,他說:有什麼證量你生起了?你能夠穿到這樣子嗎?你能夠做到這樣子嗎?(哈!哈!…)那些都是證量。(哈!哈!…)那些都是沒有辦法馬上突然會爆出來的,(哈!哈!…) 那些都要我的腦筋要思考、要思考,要了好久才會慢慢生起的。(哈!哈!…)所以他說:那些都是證悟的。(哈!哈!…)

  

確實是這樣子,那些都沒有辦法馬上就會爆出來的。他是辯經滿有名的,叁大寺裏面很有名的人。他就說:比我還更爛的,現在已經全世界一直跑, 有很多中心,就一直跑,我也會做得到,那種很小事情,就是很簡單的事情。(哈!哈!…)那些都已經放棄了,這些怎麼會放棄?一直動這個,才會放棄掉的。(哈!哈!…)

  

所以就看到那些修行者,心裏會覺得自己是不對的,我也要做好一點,這種就是善所緣,是不是?

  

他講的確實是這樣子,證悟不是一定要到資糧道、加行道,那些是太高了,這前面還有很多的證悟。(哈!哈!…)

  

注解裏面有講到:「知慚識愧,由懼他诃厭故。」你怕他人诃厭,那是一種害怕的心,事實上,還可以把這種害怕的心配合到畏懼叁惡趣的苦、輪回的苦等等。

  

剛才講的是外緣的部分,接著講內緣,如理作意的部分,這邊就說(辰二、內緣如理作意):

  

諸佛如來及菩薩,常時具足無礙眼,我身恒時正安住。

  諸佛菩薩聖目前,如是思惟具慚恥,恭敬怖畏如是思。

  

也就是你要經常思惟自己是處在諸佛菩薩的跟前,自己的所作所爲,諸佛菩薩經常都會觀見得到的。如果我們沒有把佛菩薩觀想祂們是經常的在我面前,好像是真的,我們就在祂面前一樣的話,那可能我們到了佛像的面前,會覺得這佛像裏面不曉得有沒有住著真的佛在裏面?我們會有這種想法會升起來的,那就是我們沒有對這個佛像做真實想的原因。如果我們有這樣子想的話,自然對于諸佛菩薩常在的信心就會生起來,生起來之後,我們就不會在諸佛菩薩的面前胡作非爲了,就會生起一顆慚愧羞恥的心,那也就會提起正念了,提起正念的話,就有利于去激勵我們,把我們的心安住于善所緣上。

  

一般而言,我們在修四力對治法的時候,第一個力就是依止力,依著依止力來作忏悔的時候,我們要觀想忏悔、皈依的對境,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對于所要皈依的對境,要有強烈的信心生起來,相信祂有能力來庇護我們,在這個時候,你要思惟「諸佛如來及菩薩,常時具足無礙眼」,你要思惟祂們是毫無障礙的、能隨時隨地的可以觀照到我們,在祂的跟前,我們要自我許諾:「從此以後不再造惡了。」而且要在祂的跟前許諾:「從此以後,我要守護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趨于善。」如果能夠這樣子做的話,那你所用的依止力,就發揮它的效用了。否則呢,你說你有用依止力來做忏悔,那也僅僅好像…

《入菩薩行論 第十二講(第5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