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說謊騙人家而已。
【生起正念之後,我們就要生起正知,那由正念生起正知,要怎麼來生起呢?正念有的是依于外緣生起來,有的是依于內緣生起來。先前所說的生起正念是依于外緣和內緣而生起來的。依于內緣就是如理作意來生起我們的正念。正知不是依于外緣和內緣而生起來的。】
再來講到,生起正念之後,要生起正知,那正知是怎麼樣呢?這邊講到(辰叁…巳一、生正念之理):
「如是亦能數數生,正念隨念于諸佛。」
你生起了正念,是要隨念于佛。正念怎麼生起來?一定要不斷的、不斷的去作意思惟,所謂正念的“念”就是不忘記的意思,那你要怎麼不忘記呢? 就是不斷的要去作意思惟,你才能夠不忘記。正念是要隨念于諸佛,這個諸佛就涵蓋有法還有僧,然後不斷的去隨念他們,提起你的正念。提起正念,就是要提起正念去念什麼呢?去緣念你的善所緣。
善所緣是指什麼呢?要把它安置在哪一點上,成爲我們所要緣念的善所緣呢?這邊特別講到要去緣念佛法僧的功德,其中任一者都可以。我們這邊的善所緣,就把它安立在佛法僧的功德,事實上,有很多的善品的所緣,非常廣泛的,所有這些善所緣,也都可以約攝爲佛法僧的功德。就好像我們說皈依,皈依的範圍是非常的廣,可以說一切的修行都可以歸入到皈依裏面去,因爲皈依就涵蓋了下士、中士及上士道所有一切的修行,也涵蓋了顯和密的修行,全部都可以約攝在皈依裏面。所以,皈依的範圍是非常的廣。善所緣品也是非常的廣,我們可以把它約攝入佛法僧叁者的功德裏面去。
再來講到(巳二、由彼生正知之理):
「若爲守護意根門,其時正念能安住,爾時正知即現前,縱或暫失能複生。」
我們如果有了正念,就要好好利用正念來對治煩惱,要對治煩惱的時候,還需要正知來協助它,正知可以協助我們來對治煩惱,所以我們需要正知。如果沒有正知的話,你本來已經有的修證、本來生起來的修證,將很難以增長,甚至因爲沒有正知的關系,本來生起來的修證,可能就會衰退掉了。當衰退掉的這些修證,你想要讓它再回複回來的話,再把它叫回來的話,你必須要靠正知,所以在這個時候,你須要回頭再把正知抓回來、再把正念抓回來,才能夠將流失掉的修證再取回來。所以對我們而言,努力于提升,或者說提起正念和正知是很重要的。
以上就是讓我們了解到,如果不生起正念正知,會有什麼的過患,也讓我們了解到,要生起正念正知的這些方法。正念和正知是我們應該要具足的。 你如果想要去學叁增上學,其中第一個的戒學、戒增上學,你想要八它修得好的話,這個正念正知絕對不可或缺的,那更不用說定學還有慧學,也是一樣,你要在定學上提升你的證悟,或者說在慧學上提升你的證悟,一定也離不開正念和正知的。就比如說,你在修奢摩他,你成辦了奢摩他的那個時候,你已經圓具了正念和正知的功德了。因爲你在修奢摩他整個的過程,都要使用正念和正知。所以你成就了奢摩他的時候,你已經圓具了正念和正知的功德了,那更不用說,你更進一步進入到修毗缽舍那的時候,你也要在修毗缽舍那的階段,也來圓滿正念和正知的功德。所以善爲利用正念和正知,尤其在修學戒增上學的時候,要去使用它、好好的使用它。
接著進入九十七頁的科判,「子叁、以正念知守護心學行之理分叁, 醜一、學律義戒之理, 醜二、學攝善法戒之理,醜叁、學饒益有情戒之理。初中分二,寅一、于叁門串習勵力,寅二、守護勿失。初中分叁,卯一、觀察身語串習,卯二、觀察意串習,卯叁、釋應止應作分齊。初中分四,辰一、身有所作先觀其意樂,辰二、屬于瞻視等之所學,辰叁、配合別余威義,辰四、觀察止住串習。今初。」
或許我們會以爲說,這邊所說的,利用正念正知來守護我們的戒增上學,那你會覺得:「叁增上學當中,戒增上學應該是屬于層次比較低的,那在這裏的正念正知,也應該層次是屬于比較低的。」不是這個樣子!不應該做這樣子的思惟。我們要防止來世墮入惡趣當中,就要依著戒增上學才有可能將來不墮入惡趣裏面去。而且,你如果使用正念正知,在你修持戒增上學的時候來用的話,就可以遮止掉粗品的煩惱,所以等于說戒增上學是遮止粗品煩惱的一種修行。那你利用正念正知呢,可以遮止掉這些粗品煩惱的現行,因爲粗品的煩惱是使得我們受粗重痛苦的一個主要原因,如果是到了定增上學和慧增上學,那時後所生起來的是屬于細品的煩惱。所以對我們而言,現在很重要的是先遮止掉這些粗品的煩惱,先去除掉粗品的痛苦,就是不墮入叁惡趣裏面。對我們而言,現在馬上要去對治細品的煩惱,或許也沒那麼容易,因爲我們這個苦蘊,本身就是細品的煩惱…?
仁波切:我講的是,細品煩惱的話,還好,它不會給我們那麼痛苦,它的果,沒有那麼重的苦,我們感覺不出來,還好,它的結果也不會投胎地獄道等,那些都不會的。
(子叁、以正念知守護心學行之理 分叁,醜一、學律儀戒之理…寅一、于叁門串習勵力…卯一、觀察身語串習…辰一、身有所作先觀其意樂)
再來就講到科判中的卯一、觀察身語串習,…初中分四:辰一、身有所作先觀其意樂,辰二、屬于瞻視等之所學,辰叁、配合別余威儀,辰四、觀察止住串習。「今初」:
「初以如是正知心,若知此事有過失,爾時即應舍所作,寂然而住如株杌。」
這邊的科判它首先講到,卯一、觀察身語,它就是先把身語放在一起談的意思,將身語放在一起談。我們要去觀察自己的身語之前,應該要先觀察我們的意,因爲由我們的意樂發起,會顯現出身語的行爲。就我們現在的程度,都不會先去觀察我們的意樂,先不會去觀察我們的意。所以呢,就會隨著我們心中生起的煩惱而做,要吃什麼啦、做什麼啦、喝什麼啦,這樣子就隨著煩惱,好像瘋子一樣一直轉,身語的行爲,好像就隨著心中的煩惱,像瘋子一樣一直在轉。這就是因爲我們沒有正知的關系,才會這樣子隨它一直轉。如果有正念正知的話,在這個時候,你就會觀察了,比如說,我們與他人相視時、互視的時候,或者說他人講話,口出任何言語的時候,就會自己提起正念正知來自我約束了。對我們而言,現在等于是剛開始在學使用正念正知而已,我們的階段是這個樣子。所以,如果遇到一些會引生有過失之事的時候,我們應該馬上用正念正知來告訴自己不可以隨著心中的煩惱而現出身語的行爲出來,對不對?那要怎麼做呢?「寂然而住如株杌」,好像一棵幹枯死掉的 一顆樹一樣,就呆呆的坐在那裏,一點感覺都沒有。
仁波切:我們是沒有辦法,來不及,來不及觀察就講出來了。(哈!哈!…)
所以盡量的,我們就是要這樣子來防護自己而住。
再來講到屬于瞻視的部份,「辰二、屬于瞻視等之所學」,瞻視就是眼睛去看,非禮勿視的意思,那些沒有意義的,我們就不要去看它,因爲不會給我們帶來意義,你就不要去看它。因爲我們會透過眼睛的注視、去看,會隨著對境的顔色、形狀等等,而生起好壞的分別,而生起貪瞋等等,這些煩惱都會生起來的。因爲你透過你的眼識去看、去接觸這個對境的關系,因爲生起這些煩惱了。那要怎麼來對治不要生起這些煩惱呢?也就是當你注視對境的時候,你要去思惟:「它是無常的,它是苦的,它僅僅是輪回當中的某個法而已。」用這樣子的思惟,讓我們的心就先緣念在善的所緣上。
所以你要先學習這些善所緣,先學習什麼叫做善所緣。比如說你先去緣念佛像、經典,對這些先生起信心,先學習這些善所緣之後,見到外在的人事物時,心中所生起來的是這些善所緣,就不會隨著惡而轉了。我們這個眼睛,對我們有很大的恩澤,既然它對我們有很大的恩澤,我們就應該要讓它造一些善業,所以要讓它去看一些佛像、看一些經典,讓它造造善業。同樣的,我們的身體也對我們有很大的恩德在,所以,我們要好好的來使用我們的身體。眼睛也是一樣,我們要好好的來使用它。
仁波切說他有一個上師,應該是七十歲以上了,他叫做格喇汪,他就常常跟他們說:「你的眼光不要亂看。能看的距離就差不多是“一中轭”許」, 轭就是牛轭,古代耕田時是兩只牛犁田,中間有一根木頭,就是牛轭,你眼光所能夠注視的範圍,就差不多是那樣的寬度而已,你不可以隨便亂看,這個是站在毗奈耶的觀點上說的。
仁波切:聽說剛剛講的那個老師,他以前也常常去西藏見(我前世的雪歌仁波切),是不是我真正的前世也不知道,現在稱我是雪歌仁波切,他修戒 (毗奈耶)修的很好,修行很棒的。剛剛講的格喇汪有去見他,他學生滿多的,他在路上走的時候,一點都不會看,只有看(一中轭的距離),他的弟子都尊敬(禮拜…
《入菩薩行論 第十二講(第5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