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十二讲(第5品)

  

《入菩萨行论 十二》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4/10

  

我们知道寂天菩萨他非常深入的自己去实修菩提心、自他相换,日以继夜的在实修,也为了让我们这些后来的行者能够跟他一样很深入去实修菩提心和自他相换的缘故,所以他就写了这一部《入行论》,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能够跟他一模一样的来实修。现在我们已经讲到《入行论》的第五品〈守护正知品〉,也就是来守护我们应该要遵守的学处,这里面最主要也是讲到我们要去学习来守护我们个人的身语意三门的行为。

  

第五品〈守护正知品〉前面的科判就讲到,我们应该要去守护我们的学处,这边的学处,最主要是指三增上学而言。要去学三增上学,学习这些主要是要来守护我们自己的心。那要守护你的心,你就必须要利用正知和正念。好像是说,我们(本来)有一颗心,然后用另外一颗心来保护它,这个样子。因为我们身的行为,以及言语的行为,都来自于我们意乐的发起,才会有这个身语的行为。那要去守护这个心,你一定要去侦查你的心,你好像要去观你自己的心,要去观自己的意、自己的心的话,你必须要有正知,那还没有生起正知之前,你还必须要知道如何来观察你自己的心、如何来守护你自己的心,你必须先知道何者是好的,何者是坏的,先要了解他的情况,了解之后,你还不可以忘记。我们已经决定何者是好的,要去使用它的时候,我们还不可以忘记,这就是要有正念。由正心生起正念之后,才能用正知去观察我们的意。

  

就进入到科判(八十六页),「子一、守护学处之方便为守护心,子二、守护心之方便为守护正念知」,以正念和正知来守护我们的心,守护我们的身语意的三门。

  

第一个偈颂:

  

诸欲守护学处者,首须谨畏护其心,若于自心不防护,必不能护其学处。

  

我们要去观察我们的心,好像是用另外一个心来观察我们的心,那所用的另外一个心是什么?就是正念和正知。正念要先,之后再正知。因为正知是去察觉到我们身语意三门到底是趣向何方,正知是这样。那正念呢,就是要去了知我们的心安置于善品上的方法要去而且又不忘记,这个就是正念。所以,要先用正念,再用正知。

  

这边就讲到,要先生起正念,也就是我们要先了解我们的心是如何安置在善的所缘境上,我们心安置的方式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先要了解这一点,了解之后就不忘记,这个就是正念。那就比如说,我们去随喜他人所造的善,那他人所造的善是我们善的所缘境。或者说我们看到他人受苦的时候,那我们心生悲愍心,对不对?我们对他的苦心生悲愍心,那等于他人受苦的情况变成我们善的所缘境。相反的,我们知道,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好处的时候、善的那一面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生起随喜的心,有时候我们又会生起嫉妒的心。生起随喜的心,他人的好处会变成我们的善所缘;生起嫉妒的心的时候,他人的好处不见得会变成我们的善所缘。

  

同样的,见到他人受苦的时候也是一样,有时我们反而会更把他贬低了,那他的受苦变成不是我们的善所缘;如果见到他人受苦的时候,我们心生悲愍的心,就会成为善的所缘。

  

所以不论我们遇到任何的境界,比如说你遇到让你生起贪爱、贪欲的这种对境的时候,那我们如果是去看这一个令我们生起贪的对境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苦相的话,那我们心中生起来的是一种善,因为我们看到它是无常、无我、苦相嘛!所以在我们心中生起来的变成一种善,面对这种对境就的时候,我们心中生起来的是一种善心,那这个对境会成为我们的善所缘。那了解我们的心是如何安置在善所缘之后,就不要忘记它,这个「不要忘记」的心就是正念。

  

当我们的心面对各种对境的时候,一定会面对各种不同的对境,有一些对境会让我们生起不善的心,也会让我们生起烦恼,这种会使我们生起不善或者烦恼品的这一类,都不是我们善的所缘;相反的,就是我们善的所缘。那我们懂得去利用对境来转换我们的心变成善,或者说转换对境变成我们善所缘的这一个心,就是正知。如果具足了正念和正知的话,那一定可以将我们的心守护得好。

  

再来就讲到,如果没有正知过患是什么?看九十四页这边开始「丑二、别释分二,寅一、不正知之过患」不正知的过患,也就你没有具足正知的话, 它会有什么过患?如果没有具足正知的话,可能我们做起事来就会力道不够,所以这边的偈诵讲到(卯一、离正念知一切所作悉下劣无力):

  

世人若为病所缠,于诸事业无能力,如是愚昧所缠心,于诸事业亦无力。

  

这个人如果必须去做耕种等等农事,或者说去做其它的工作,如果他身体染病的话,那他做起这些事来,一定会力道不够,没有什么力量、没有力气去做。同样的,如果我们的心被烦恼所扰的话,当我们的心要缘念在善的所缘境时,那力道会变得很小,因为我们的心已经被烦恼所扰乱了,而且是错乱掉了,所以你要去做这些善业,根本就没有那种力量。「如是愚昧所缠心,于诸事业亦无力。」这边的「诸事业」就是指这些善业,而不是指恶业,被烦恼所扰的心,做起诸恶业是非常有力的。

  

就好像说我们要去做闭关的话,都会有一个目标,希望透过闭关来成就一个本尊法或者生起某种证悟。这个目标订定之后,你就要实际去禅修、实际去做,在做的时候,你要自己先了解,你的心是如何来安置在你所要摆的目标–善所缘上,你先要知道那个规则,你可以先透过仪轨或者一些解说,先了解你要去成就的规则是什么。你如果如理来做,照着这应该要如何成就的这些规则来做的话,那你可能很快、迅速就可以成就了。否则,你没有照着这些规则来做的话,那可能你身在关中心在关外,心到处乱跑。所以你要去了解这些规则,之后要去实修的时候,也不可以忘记你所了解怎么做的这些规则,也就是你要有正念,要先记住,要先有正念,然后真正在做的时候,你就去约摄你自己的心、去观你自己的心有没有好好的安置在善所缘上,这叫有正知。否则的话,真的就像身在关中心在关外,这样子你再怎么修,证悟永远生不会生起来,本尊也就不可能成就了。

  

就像《道次第论》里面,一开头的时候就讲到依止善知识的轨理,讲到体性如何、所缘如何、数量如何、次第如何,我们一定要先了解,而且是要圆圆满满全部的悉数了解,无错误的了解。意思也就是你要先去了解善所缘是什么,然后不要忘记善所缘。实际在做的时候,你要用正知去侦察自己的心是不是有安住在善所缘上。所以,宗喀巴大师才说:「前说者应该要配合到下面所说者来实用。」前面所说的规矩,应该把它拿到后面继续再使用。所以,我们在实修的时候,在正念之上还要再加上一个正知来作侦察的工作,让我们的心不外逸,在修任何法的时候让你的身不外逸,如果这样做的话,你想要成就本尊法可以成就,你想要得到任何证悟可以得到。

  

古代的人,他们心涣散的情形可能没有那么严重,有些人在修奢摩他(止)时,在几个月之内就可以成就,修本尊的闭关,他们也可以成就本尊法。 可是,到我们这个时代,好像心就没办法这个样子了,心呢,一方面正念也没有具足,那正知又没有观察自己的心,所以,现在的闭关等于都是去计数而已,那个数目,顶多闭个关数目字念完就这样而已。

  

如果没有正知的话,除了「于诸事业无能力」之外,你的慧也会衰退、你的般若也会衰退,这边就讲到(卯二、般若不能清净):(罅:ㄒㄧㄚ丶)

  

若时心不具正知,虽有闻思修等善,宛如罅漏瓶中水,空劳汲引难贮积。

  

我们虽然有了不忘记的正念,可是如果没有正知来补强的话,那你这个正念可能就会衰退,正念会衰退;如果有正知来辅助的话,那你的正念会增长,正念增长的话,你的慧也会增长。没有正知来辅助的话,正念会衰退,你先前已经了解的、已经获得的这个慧也一样是会衰退掉。如果我们希望智慧增长,就应该要善为使用正知来辅助它。

  

再来就讲到(卯三、律仪不能清净):

  

纵具多闻及净信,常时奋勉勤精进,由不正知之过患,终为罪堕所染污。

  

如果我们没有具足正知的话,我们所具足的律仪就会不清净,也就是戒无法守得很清净,这边说到律仪,律仪就是来约束自己,要自我反省自己是落入到善业里面去还是不善业里面去呢?这一点。如果你具足正知的话,就会自我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去遵守你曾经许诺过的种种誓言,有没有去违犯,或者说你心是不是有落入到不善品呢,或者说你的心有趣入到善品里面,你就会去自我反省,自我去侦察到。如果没有正知…

《入菩萨行论 第十二讲(第5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