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十二講(第5品)

  

《入菩薩行論 十二》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4/10

  

我們知道寂天菩薩他非常深入的自己去實修菩提心、自他相換,日以繼夜的在實修,也爲了讓我們這些後來的行者能夠跟他一樣很深入去實修菩提心和自他相換的緣故,所以他就寫了這一部《入行論》,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能夠跟他一模一樣的來實修。現在我們已經講到《入行論》的第五品〈守護正知品〉,也就是來守護我們應該要遵守的學處,這裏面最主要也是講到我們要去學習來守護我們個人的身語意叁門的行爲。

  

第五品〈守護正知品〉前面的科判就講到,我們應該要去守護我們的學處,這邊的學處,最主要是指叁增上學而言。要去學叁增上學,學習這些主要是要來守護我們自己的心。那要守護你的心,你就必須要利用正知和正念。好像是說,我們(本來)有一顆心,然後用另外一顆心來保護它,這個樣子。因爲我們身的行爲,以及言語的行爲,都來自于我們意樂的發起,才會有這個身語的行爲。那要去守護這個心,你一定要去偵查你的心,你好像要去觀你自己的心,要去觀自己的意、自己的心的話,你必須要有正知,那還沒有生起正知之前,你還必須要知道如何來觀察你自己的心、如何來守護你自己的心,你必須先知道何者是好的,何者是壞的,先要了解他的情況,了解之後,你還不可以忘記。我們已經決定何者是好的,要去使用它的時候,我們還不可以忘記,這就是要有正念。由正心生起正念之後,才能用正知去觀察我們的意。

  

就進入到科判(八十六頁),「子一、守護學處之方便爲守護心,子二、守護心之方便爲守護正念知」,以正念和正知來守護我們的心,守護我們的身語意的叁門。

  

第一個偈頌:

  

諸欲守護學處者,首須謹畏護其心,若于自心不防護,必不能護其學處。

  

我們要去觀察我們的心,好像是用另外一個心來觀察我們的心,那所用的另外一個心是什麼?就是正念和正知。正念要先,之後再正知。因爲正知是去察覺到我們身語意叁門到底是趣向何方,正知是這樣。那正念呢,就是要去了知我們的心安置于善品上的方法要去而且又不忘記,這個就是正念。所以,要先用正念,再用正知。

  

這邊就講到,要先生起正念,也就是我們要先了解我們的心是如何安置在善的所緣境上,我們心安置的方式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先要了解這一點,了解之後就不忘記,這個就是正念。那就比如說,我們去隨喜他人所造的善,那他人所造的善是我們善的所緣境。或者說我們看到他人受苦的時候,那我們心生悲愍心,對不對?我們對他的苦心生悲愍心,那等于他人受苦的情況變成我們善的所緣境。相反的,我們知道,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好處的時候、善的那一面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會生起隨喜的心,有時候我們又會生起嫉妒的心。生起隨喜的心,他人的好處會變成我們的善所緣;生起嫉妒的心的時候,他人的好處不見得會變成我們的善所緣。

  

同樣的,見到他人受苦的時候也是一樣,有時我們反而會更把他貶低了,那他的受苦變成不是我們的善所緣;如果見到他人受苦的時候,我們心生悲愍的心,就會成爲善的所緣。

  

所以不論我們遇到任何的境界,比如說你遇到讓你生起貪愛、貪欲的這種對境的時候,那我們如果是去看這一個令我們生起貪的對境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是苦相的話,那我們心中生起來的是一種善,因爲我們看到它是無常、無我、苦相嘛!所以在我們心中生起來的變成一種善,面對這種對境就的時候,我們心中生起來的是一種善心,那這個對境會成爲我們的善所緣。那了解我們的心是如何安置在善所緣之後,就不要忘記它,這個「不要忘記」的心就是正念。

  

當我們的心面對各種對境的時候,一定會面對各種不同的對境,有一些對境會讓我們生起不善的心,也會讓我們生起煩惱,這種會使我們生起不善或者煩惱品的這一類,都不是我們善的所緣;相反的,就是我們善的所緣。那我們懂得去利用對境來轉換我們的心變成善,或者說轉換對境變成我們善所緣的這一個心,就是正知。如果具足了正念和正知的話,那一定可以將我們的心守護得好。

  

再來就講到,如果沒有正知過患是什麼?看九十四頁這邊開始「醜二、別釋分二,寅一、不正知之過患」不正知的過患,也就你沒有具足正知的話, 它會有什麼過患?如果沒有具足正知的話,可能我們做起事來就會力道不夠,所以這邊的偈誦講到(卯一、離正念知一切所作悉下劣無力):

  

世人若爲病所纏,于諸事業無能力,如是愚昧所纏心,于諸事業亦無力。

  

這個人如果必須去做耕種等等農事,或者說去做其它的工作,如果他身體染病的話,那他做起這些事來,一定會力道不夠,沒有什麼力量、沒有力氣去做。同樣的,如果我們的心被煩惱所擾的話,當我們的心要緣念在善的所緣境時,那力道會變得很小,因爲我們的心已經被煩惱所擾亂了,而且是錯亂掉了,所以你要去做這些善業,根本就沒有那種力量。「如是愚昧所纏心,于諸事業亦無力。」這邊的「諸事業」就是指這些善業,而不是指惡業,被煩惱所擾的心,做起諸惡業是非常有力的。

  

就好像說我們要去做閉關的話,都會有一個目標,希望透過閉關來成就一個本尊法或者生起某種證悟。這個目標訂定之後,你就要實際去禅修、實際去做,在做的時候,你要自己先了解,你的心是如何來安置在你所要擺的目標–善所緣上,你先要知道那個規則,你可以先透過儀軌或者一些解說,先了解你要去成就的規則是什麼。你如果如理來做,照著這應該要如何成就的這些規則來做的話,那你可能很快、迅速就可以成就了。否則,你沒有照著這些規則來做的話,那可能你身在關中心在關外,心到處亂跑。所以你要去了解這些規則,之後要去實修的時候,也不可以忘記你所了解怎麼做的這些規則,也就是你要有正念,要先記住,要先有正念,然後真正在做的時候,你就去約攝你自己的心、去觀你自己的心有沒有好好的安置在善所緣上,這叫有正知。否則的話,真的就像身在關中心在關外,這樣子你再怎麼修,證悟永遠生不會生起來,本尊也就不可能成就了。

  

就像《道次第論》裏面,一開頭的時候就講到依止善知識的軌理,講到體性如何、所緣如何、數量如何、次第如何,我們一定要先了解,而且是要圓圓滿滿全部的悉數了解,無錯誤的了解。意思也就是你要先去了解善所緣是什麼,然後不要忘記善所緣。實際在做的時候,你要用正知去偵察自己的心是不是有安住在善所緣上。所以,宗喀巴大師才說:「前說者應該要配合到下面所說者來實用。」前面所說的規矩,應該把它拿到後面繼續再使用。所以,我們在實修的時候,在正念之上還要再加上一個正知來作偵察的工作,讓我們的心不外逸,在修任何法的時候讓你的身不外逸,如果這樣做的話,你想要成就本尊法可以成就,你想要得到任何證悟可以得到。

  

古代的人,他們心渙散的情形可能沒有那麼嚴重,有些人在修奢摩他(止)時,在幾個月之內就可以成就,修本尊的閉關,他們也可以成就本尊法。 可是,到我們這個時代,好像心就沒辦法這個樣子了,心呢,一方面正念也沒有具足,那正知又沒有觀察自己的心,所以,現在的閉關等于都是去計數而已,那個數目,頂多閉個關數目字念完就這樣而已。

  

如果沒有正知的話,除了「于諸事業無能力」之外,你的慧也會衰退、你的般若也會衰退,這邊就講到(卯二、般若不能清淨):(罅:ㄒㄧㄚ丶)

  

若時心不具正知,雖有聞思修等善,宛如罅漏瓶中水,空勞汲引難貯積。

  

我們雖然有了不忘記的正念,可是如果沒有正知來補強的話,那你這個正念可能就會衰退,正念會衰退;如果有正知來輔助的話,那你的正念會增長,正念增長的話,你的慧也會增長。沒有正知來輔助的話,正念會衰退,你先前已經了解的、已經獲得的這個慧也一樣是會衰退掉。如果我們希望智慧增長,就應該要善爲使用正知來輔助它。

  

再來就講到(卯叁、律儀不能清淨):

  

縱具多聞及淨信,常時奮勉勤精進,由不正知之過患,終爲罪墮所染汙。

  

如果我們沒有具足正知的話,我們所具足的律儀就會不清淨,也就是戒無法守得很清淨,這邊說到律儀,律儀就是來約束自己,要自我反省自己是落入到善業裏面去還是不善業裏面去呢?這一點。如果你具足正知的話,就會自我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去遵守你曾經許諾過的種種誓言,有沒有去違犯,或者說你心是不是有落入到不善品呢,或者說你的心有趣入到善品裏面,你就會去自我反省,自我去偵察到。如果沒有正知…

《入菩薩行論 第十二講(第5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