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抉隱▪P2

  ..續本文上一頁入叁昧大光明藏,一身清淨,多身至多世界,一一清淨,通于百千世界,十方遍滿,乃名圓覺,故次圓覺。如是正因正修,入于正覺,盛德巍巍,亞于佛位,賢位中首,故次賢善首。菩薩名號,本以表法,此則合于修行過程,十二菩薩,合德爲一,亦表其至德而已。

  此經于理證事修,無不周備,約有二門,一曰頓悟于理,文殊而爲上首,一曰修證于事,普賢而爲上首,上首者,衆之首領也。初分爲接上上根人,觀理而修,悟理即得事證也,後十分爲接中根人,未顯法身者對治而修,開無量方便門,實則全理即事,全事即理,無分別也。

  修多羅 契合之意,契機契理故名契經。

  罽賓 國名在北印度。

  佛陀多羅 精通叁藏爲叁藏法師,于唐長壽二年來中國。

  譯 此經在神都白馬寺譯,兩卷爲法師口授他人筆錄者。

  婆伽婆 佛也。言最清淨覺,自覺覺他。覺,滿義。

  光嚴 重重交光,照耀炳著。

  住 安住永絕攀緣。

  持 任持勿失。

  不二隨順 隨順不二也。

  入 證入也,息諸分別,智與理冥曰入。

  叁昧 正定正受也,不受一切外緣曰正受,不惑則定矣。

  摩诃薩 大也,如發大心、修大行、證大道,此指地上菩薩言。

  上首 領首也。

  眷屬 主伴會合之衆,同見同行者。

  平等法會 此言法性之會,無我無人,故言平等。

  二、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來法衆,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他,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雲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衆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爲因地法行。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

  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衆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

  文殊問意,爲全經綱領,計分叁段,一問如何明悟因地法行,故曰願爲說于如來本起因地法行,二問如何是發心修持,故曰于大乘中發清淨心,叁問如何除諸禅病,故曰遠離諸病,使末世衆生不墮邪見,只此數語,巳將圓覺經義大綱提出,爲全經清淨眼目。

  人生難得,此生能聞正法,由此啓發覺慧,了達本性,此一大事因緣,永離叁界,于一生關系之巨,任何重要急事,難與比擬,其機緣之不易得,正如大海中落一細針,入海訪求,甯有把握?今不期而得,其喜可知,此或可仿其萬一。故必鄭重將事,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也,後人輕法,即是于自已不痛切,用功何由得入。谛聽者,恒審專一之意,萬緣故下,一門深入而聽也。

  佛言,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此法王,不可專指于佛,一氣貫句到方成佛道止,既雲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其非對佛可知,佛與佛毋庸說法,亦毋庸再成佛。所說者,只對衆生,開山第一句,說此無上法王,雖佛全得其用,稱爲無上法王,而衆生亦未失其用,法王仍在,寶藏未啓,非謂無寶,一知即啓,證入圓覺。荷澤禅師雲,知之一字,衆妙之門。雖名曰門,實無內外,惟染淨諸法之所自出,遂名曰門。最初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是修行門一個總辦法,不如是,不能永斷無明也,無明一斷,自然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悉皆流出矣。

  圓照者,無功用之照也,照即能照,覺相爲所照,能所雙忘,方名圓照清淨,若有能所,無明未斷,不名成佛,此法佛佛道同,無佛不爾,故名皆依,自覺覺他,故名教授菩薩,言此會無二乘人可聞法要,惟菩薩可教授,可領受,不與二乘共也,又名不共法。行者切勿把自己與佛分爲兩個,應知一切皆如也,經雲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

  說無明一段,最爲簡明暢達,計分五段:一說無明相貌,二說無明非有實體,無生處故,叁說破無明之最簡捷法,四說本來無無明,五說無明不必定指爲無。惟無明與清淨,名雖有二,覺則不二,常不動故,究竟圓滿遍十方故,似此步步脫卸,破無明于不知不覺,真妙難思議矣。

  一、說無明相貌者,以迷人爲喻,雖顛倒至四方易處,人卻不曾有異,如醉漢,正醉時,不得謂爲非人也,及至醒時,了無變更,了無增益,故本體則不變,顛倒則不無,其因地在一執我,認四大假合之體爲身,根塵緣合之影爲心,二者皆幻,生滅無常。如珠四照,隨境而現青黃,青黃忽現忽滅,無從執實,愚者忘珠,執青黃之幻色以爲珠。又譬彼病目,翳眼觀空,見空中華,不獨以空華爲實,並忘自眼病翳,轉輾妄取生死輪轉,故以無明爲父愛爲母而念念生死爲子也。

  二、無明非有實體者,極言有則必有體相,即不可捉摸取舍,其非有實體可知,如人有夢,夢中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明明于無生中妄見生滅,只此虛空幻化之見,亦是無中生有,就妄見故說有,就實論故說無,今名曰妄,則實,實非有,以無生處故。

  叁、破無明之簡捷法者,在一知字,知即一切都了,頓出生死,更無他法,修行人第一求了生死,不知生死之母是無明,無明之母是執幻,執幻之母是無慧,無慧即失照,失照即不知。此一知字,乃理解事證後之智知,非世間小慧之了知也,故密宗以般若爲佛母,又心經言成佛成菩薩,無不依般若而波羅密,舍此而能成佛者,即是魔說,此爲正因。

  四、說本來無無明者,是在已證知之後:一知萬法皆如空華,無明安在。二知空華虛妄,不枉取執,即無輪轉。叁知身心兩空,生死亦幻,無作無受,故無無明。四知無明本性非有,不必定取功用作爲起觀行照,方得身心空無,即不起照證空,或正顛倒時,其本性原來空寂,即色即空,智者見之,自徹了也。

  五、說無明非無與清淨不二者,謂無明幻影以及假名依幻說覺,幻自非無,但此無明與清淨,名爲二物,實自一體。譬如鳴鍾,聲聞百裏者,此鍾也,若以手按之,再擊則聲啞,亦同此鍾也,聲雖有別,鍾不有二,去手則又锽然遠送,聲聞百裏矣,故無明乃暫時聲啞,于鍾畢竟無損。無明清淨二者,同一如來藏所自出,性既虛空不動,無起滅,無知見,又複誰起誰滅,何有能見能知,畢竟不可得,無明亦然,再心境兩空,情器交徹,普該一切,遍滿十方,如來藏性,本來如斯,不須滅舊添新,滅惑生智,方名究竟也。所言如法界性者,通于一切,即致知格物之意也,知此則山河大地,無一處能離我之如來藏性,即我之藏性遍滿法界耳。

  此分關系最巨,上上根人一聞于耳,即已徹悟,一知字,已全包括信願行證在內,正不必另起何種功用矣,但叁根普被,于鈍根人,亦當顧及,不得不開諸大士之啓請,用以嘉惠後學,其實圓覺意義,圓覺相貌,由因達果,佛于此分內,宣說淨盡!沒些子矣,故當圓觀,勿被經轉可也。

  佛說夢中人,醒時不可得,又說覺者如虛空,明示平等不二,愚人定欲分夢覺爲二,若與說不二法,彼又實指夢覺爲一,不知非一非異,何可執實,故真見實相者,見一切是幻,見一切法是幻,見覺亦是幻想,無能覺,無所覺,無說者,無聞者,故曰如來無所說,即此無所說,正是覺實相。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句,是修證根本法門,無法不爾,無佛不爾,非如此不能永斷無明,此即是本起因地,與心經兩依字同義。

  說無明起因,最爲簡捷,無非認妄,而認妄之因,只一迷字,惟有開智慧一法門,全經重一知字,知則幻滅,幻滅則證真,妙用盡備于斯。

  自如來因地修圓覺者,至本性無故六句,最有力量,爲頓根人斷生死無上法門,每日至少轉念數十次,使之熟極時,隨處引文而照,隨照而寂,即鈍根人,能不驚不怖,時時體念者,亦可頓超一僧祇劫也。

  亦不可無知覺性句,此覺性,非對治幻覺之覺,以對治之覺,其覺亦幻,此覺乃不生滅之常性也,故下雲無起滅知見故,此句救活偏空斷滅人不少。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句內,如字,究竟字,正表了義義,即是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不墮邪見句,表舍此即是邪見,非爲正因,終不得發大乘清淨心也。

  此分佛巳將圓覺說完,鈍根人,即巳了達畢業,毋庸再啓,惟方便未來及中下根者。下更以修法示之,試觀上文佛告文殊而稱善男子等,一等字,即包括在會同證悟者不少,豈止十二位哉。

  右繞 向右轉繞,以右爲順也。

  叁匝 叁圈也,表叁寶…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