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抉隱▪P3

  ..續本文上一頁叁德等義。

  末世 末法時代,即今之世。

  墮 落也。

  五體 四肢及頭也。

  咨詢 請問也。

  谛 息心細審。

  陀羅尼 總持意,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涅槃 寂滅義,謂覺性既圓,無法不寂也。

  菩提 空淨大覺義,有五:一發心,二伏心,叁明心,四出到,五無上。

  俱遣 言皆不取也。

  叁、

  于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雲何修行。

  世尊,若彼衆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于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爲修行,雲何複說修行如幻。若諸衆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雲何解脫,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菩薩如幻叁昧,方便漸次,令諸衆生得離諸幻,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爲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離遠爲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衆生。

  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空華若複滅。

  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衆生。

  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普賢問意有二:一佛對文殊所說,系上上頓根人,一聞即悟,但中根不會,不應以空說空,以幻修幻矣,既幻性盡滅,則是無心,又複誰爲修行,誰知是幻,而誰又能修證是幻耶;二衆生既不修行,常居生死幻化之中,則此幻境妄心,雲何能解脫乎。此皆代表衆生啓問也。

  如幻叁昧者,言通達實相,了知身心皆幻,本覺真如,不變不動,如鏡受影,影有來去,鏡體不動,故名叁昧正受。

  佛開首說一句,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即言一切幻化,皆從圓覺妙心自生,圓覺妙心者,常性也,不有常性,何來幻化,不有洪水,何來波濤,從知水波不二,覺幻亦不二矣,不可實執爲二。由此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再進而覺幻之幻,亦名爲幻,所自稱爲有覺無覺,仍在幻中,是故覺不覺都是幻,幻故可滅,而圓覺性,則無變動也。

  幻覺者,依幻說覺之覺也,非真體之覺也,對治于幻,此覺仍是幻心,故亦名幻,以仍在生滅地,非不生不滅之真覺,是以識心盡而常性始露。

  應當二字,乃鄭重勸誠之辭,所謂如來決定境界,不應稍有猶豫也。

  離幻之法有四:一離幻境,二離幻心,叁離離幻之心,四遣離離之離。即是一離妄,二離覺,叁遣離,四遣遣,至此離無所離,遣無所遣,斯名幻滅清淨,譬如火焚木,木盡尚有火,火盡尚有灰,灰盡尚有煙,必至煙亦滅盡,方是焚盡,然而空氣居中,俨然不動,若謂常性真覺亦滅,則入于斷滅矣。

  衆生情見,每從分別成爲二見,入于修行,複有垢淨二見,牢不可破,轉成爲病,譬如牟尼寶珠,上有塵垢,自宜去之,以垢與珠,爲是二物,有體相可分合者。若珠照物,現種種色,此色正是穢垢,試問如何去法。常住寶性者,珠也,幻心所顯之垢者,珠中所映之色也,此垢與珠上之塵垢不同,非有體相,非可分合,非可拂拭而去之。故去珠垢,在一拂字,去心垢,在一知字,全部經義,關鍵在此二字。文殊分中,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分中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兩知字,遙遙相對,不是二法,此知字,包括一切信願行證功夫,非到證知,不能了知。凡一切經,等于物品清單,某物何類,某物何性,一一闡明,但必見物後,同時對照,方可決定如是。故曰修多羅了義經,行者應先明心地,啓發般若,以心印境,以經印心,了知一切是幻,此即是去垢無上簡捷法門,故曰在一知字。衆生正苦在不自知耳。又知有叁:曰解知,行知,證知,此知字乃覺後之證知也。

  珠上塵垢,非一拂可淨,必假種種方便,有遲速難易漸次之分,至于心垢,只要了知是幻可矣,知即是滅,如珠中之影,知其虛妄不實即可矣,不必定取無影方爲淨也。蓋有影固無損于珠,無影亦無益于珠,覺性雖起無明,于覺性絲毫無損,惟在知與不知,知之謂知之,不知謂不知,無有多知少知或半知者,既無多少之別,則其無方便無漸次可知,故曰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如此微妙法門,一語破的,誠天地間之至文,幾身修到而聞正法,福德因緣,甯可思議哉。

  或問曰,知幻即離,謹聞命矣,然吾知幻後,有時幻仍現前,打掃不去,則又未嘗能離矣,又奈何,曰此習氣也,我再伸論之。

  珠上塵垢,尚有體相,拂拭之法,爲假方便漸次,以是二物故,垢之來也,有所自也,其去也,亦可見也,且垢去後,無因不易再染矣,此則不然,無明之起,不見其生處,以無生處故,無明之滅,不見其滅處,以本不生即無滅故,但隨去即又隨來,非同珠垢,除下尚有垢在可比也。行者應先知其根本,如知一切是幻,自不堅固執持,逐漸放下,惟習成養成,非旦夕可除,其力未充故,譬如病人昏迷而蘇,雖已覺蘇,自尚無力起行,雖無力起行,決不再入昏迷也,汝今知幻而習氣常來,于習氣正來時,汝之知幻覺性,曾有所退失否,如無退失,此即根本已得,習氣未除,只要常常凜覺,時時提照,則般若力強,習氣方可掃蕩。此經但言根本,以根本故,不假方便,以習氣故,遂立漸次,經雲,理屬頓悟,事屬漸除,然爲方便初修人說,至巳徹悟人,一點即破,理事雙融,一了百了。此一知字,巳盡六度萬行之妙,非劣慧者所知,汝但先問根本知不知,暫莫管習氣淨不淨,只要知,知後除習氣,方有辦法,由辦法中,日長聖胎,了諸法性,力量一日大一日,習氣自然一日少一日,入于不覺之化境矣。

  離幻即覺雲者,極言無明與覺不兩立也,如室內皆暗,開燈即明,明與暗不兩立也,若謂明有次第,無明可一分一分破者,乃漸教分斷無明法,非了義經也。

  儒家說有,釋氏說空,有者有仁義,非並貪欲而有之,空者空幻境,非並道德而空之,儒家立善不立惡,尚在對待中,釋氏一切不立,一切不廢,故以一幻字了之。

  應當二字,乃鄭重勸誡,言決定如是,除離幻外,別無他法也,惟應則尚有應與不應之相對,行者當知此病後用藥法,若知本來不病,原本是幻,無應不應離不離也。

  文殊言悟理,不可定執謂非事修,惟做前一段功夫,使大事先明也,普賢說事修,又何嘗廢理,悟後尚有一如喪考妣在,所以除習氣也。文殊實是開門第一關,開門時,絕無方便商量,開門後,一切整理打掃,必假方便。佛告普賢一總法門曰,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以下九菩薩所問者,皆本此兩句去做。

  如是乃能等字,亦決定辭也,以衆生病在自疑不決耳,故曰如來決定境界。

  此分修法,只是起慧觀,即是照見五蘊皆空,以五蘊包括根塵能所一切在內,故是圓頓修法。

  鑽 以物鑽木取火也。

  幻 虛妄之影。

  斷滅 即死執之偏空也,誤爲一切不可得即一切虛無,今之厭世自殺一流者是。

  建立 所自生也。

  四、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雲何思惟,雲何住持,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叁昧,心生迷悶,即于圓覺不能悟入,願與慈悲,爲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當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由此不能遠于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