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抉隱▪P4

  ..續本文上一頁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複如是。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複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叁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叁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圓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衆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

  誰爲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叁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衆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普眼問意,在求法眼洞明,蓋法眼不明,不能入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說叁昧,心生迷悶,不能悟證圓覺境界,前所聞者爲理,理雖頓悟,事屬漸修,但如何而可觀照真妄,起思慧耶,又如何而可安住勝境,得大把持,起修慧耶,又衆生未悟,果如何方便而可使之一體開悟成佛耶,此普眼啓問之總意也。

  佛開首即雲,修行漸次,乃屬假說種種方便。新學指入手伊始時,別無他法,只一正念離幻爲起行之本。正念非是無念,無虛妄分別念也,若無虛妄分別,即是離幻,此無定法,故曰方便。言起慧照破彼幻境,心境雙空,成就淨覺,以下言正念法。

  甲、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即止也,因地爲止,果地爲定,止于湛寂之地,攝心于一,再觀一歸何處,而攝一得定之法,禅淨密各有法門,玆從咯。

  乙、堅持禁戒,禁戒爲藥,用以除病,衆生大病,在不能束縛身心,自生虛妄搖惑,故必以威儀範之,世人執規矩整肅以爲威儀,其義未廣,不知清淨自在,方是威儀,否則不動之木偶,皆名自在大士可乎。禁戒雲者,對症施藥也,如其人好動,則以靜對洽,好固執,則以活潑對治,使人自在淨空之境,無能戒,無所戒,心自攝歸于一,戒品雖多,統分叁聚,一攝律儀,二攝善法,叁攝衆生,內具戒體,外全戒相,堅持勿失,用助精進。

  丙、安處徒衆,此指同見同行人也,凡疑謗人不可與共,不可勉強之,他山之助,不可少也。

  丁、宴坐靜室,此靜室有二義,一房舍也,取其外緣少,免其擾亂也;二但有徒衆,即非清靜矣,惟同見同行人,必不擾我,且可助我昏沈不起。則知靜室者,即我自性中之空淨室也,心閑則境寂,少欲則心安,諸緣既空,心室自靜。

  其上各緣,方可一意尋參,恒作是念矣。恒者,一切時一切處也,參即遍觀。前爲止,此爲觀,其次第如下:

  子、觀自身只四大和合,幻化非實。

  醜、觀自心只六根緣妄,假名爲心。

  寅、觀身心皆幻,一一幻滅,而常性非幻,不假緣生,不假緣滅,常在不變故,又此性如牟尼珠,隨類顯色,愚者謂珠有色,不知心之緣起,正如珠上所映之色,與圓覺無關,愚者定謂圓覺必特具一自相也。

  卯、觀垢如珠上之色,了達本無,即是對除,所謂知幻即離也。

  辰、觀所謂垢者,只是假名,並能說之名,與所對之垢,亦皆不有,證得一切幻,則知畢竟無影像可得。

  經此種種慧觀,便得十方清淨,言一切處清淨也,以覺所顯發也,即由體起用也。由顯心清淨句,一氣直下至求如是法,亦不迷悶止,洋洋大文,層層開釋,無非點明本來二字。衆生本來成佛,是佛開第一妙門,發前人之所未發,佛教與其他宗教立場不同,根本即在此。故佛教不得全以宗教目之,其他宗教,每欲人尊彼,而佛教獨教人尊自,謂自己是佛,一切衆生皆是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惟論本來,同是成佛,但衆生心不清淨,覺性未能圓明。如心清淨,則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清淨。知系本體不動故,于是四大二十五有清淨;知系本體不動故,于是一切法,如十力四無所畏,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亦一體清淨,知系本體不動故,于是一身多身,乃至十方衆生,同此清淨,知系本體不動故,于是一世界多世界清淨,乃至盡虛空圓裹叁世,一切清淨;知系本體不動故,和合假有故,無自性故,平等故,則此覺性遍滿法界,清淨不動,圓無邊際。當知無壞無雜,以覺性無壞無雜故,一切皆無壞無雜,以無壞無雜故,覺性即是本來成就,既本來成就,則本來解脫,用不著法,所以無縛無脫,不必再求,用不著了,所以無生死,無涅槃,不必再生憎愛。持戒毀禁,兩無自性,不起敬憎,初學久習,一體平等,相不可得,何來分別。何以故,一切覺故,覺成就故,不入比量故,同虛空故,由此空觀,層層推知,衆生修習此心,使成圓覺,正同一場戲幕,本無能修所修,能成所成,未修前與已修後,未成就與巳成就,其圓覺寂照,體無二致,若有圓缺,即有壞雜,一人如是,一切皆如是,恒沙佛世界,莫不如是,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是說無起滅,不是說無縛脫,不是說無生死涅槃。由四大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盡屬虛相,不即不離,以不即故非有,以不離故非無,衆生不即圓覺,亦不離圓覺,正同一夢,夢中非無,夢醒不有,以如夢故,畢竟無起滅,來去,得失,取舍,作止任滅故,亦無能證所證故、並且決定如是,頓修也罷,漸修也罷,思惟住持方便開悟也罷,總之一切法性,平等不壞,盡管翻來覆去,終不疑二,故無迷悶,何以故,一切覺故,是名普眼。

  此文由淺入深,佛先使以止觀行,將心打成一片,恒念身心兩幻,皆爲幻垢,逼出非幻不滅之常性,以鏡爲喻,垢盡明現,清淨體露,歸到垢相永滅,十方清淨,此二句,爲下文之總領,反複鋪陳如何滅垢法。相者,一切身心諸相也,根塵諸法,十方法界,本體清淨,徒因心垢妄執,局礙而不通耳,故次說不能遠于幻化之由,其惟證得諸幻,爲入清淨之根,知幻則影滅,覺明則照淨,顯發者,妙用起也,由近及遠,由內及外,根塵識十八界清淨,智由識起,無智亦無得,諸法清淨,于是通乎叁世,一身多身,一世界多世界,一切平等清淨不動,橫豎總結一句,無非歸到本來二字,言本來覺性成就,是不動,是遍滿,是無壞無雜。更由四大之不動,八萬四千法門之不動,用以反顯覺性之遍滿,以覺性遍滿法界故,更顯根塵四大萬法之亦遍滿法界,所謂體用不離,互攝互入,一切處皆是也,至此方是覺成就,方同佛境,無可不可,自然不與法縛,不愛涅槃不敬持戒等,何以故,憎愛已斷,一切覺故,並且覺亦不著,覺同幻故,既本體圓照寂滅,有何修與成就之可言,從知恒沙諸佛世界,無非一幻化之戲場,不過一亂起亂滅而已。以不可執有,故曰不即,不可謂無,故曰不離,始知衆生本來成佛,此兩句,將佛一大事因緣,全盤托出,千言萬語,佛只要衆生明白自己本來成佛,誰教你入夢不醒,醒則一切正如昨夢,從始知兩字上參悟,神情之妙,不可思議,畢竟二字,力大無比,畢竟無有少法可得,何以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故。

  最後佛說如是二字,接連七個如是,言亦不過如是而已,但如是亦不可得,若死執有個如是者,即道一句看。

  此文由空幻身而幻心,再空幻覺而幻空,層層開釋,步步引進,使人入于圓覺而不迷悶,不迷悶者,即是清淨地。

  髓 骨髓。

  摩尼寶珠 至瑩淨之珠。

  映 同映照也。

  除 離也。

  裹 圓遍也。

  無際 無邊也。

  雜 間也。

  縛 纏也。

  憎 厭惡也。

  阿僧祇 無量數也。

  五、

  于是金剛藏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爲一切諸菩薩衆,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衆生,開發蒙昧,在會法衆,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世尊,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十方衆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