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四講(第6品)▪P3

  ..續本文上一頁功德,可從總明開始,請看文

  

此事能令如來心歡喜,此事能令自義決定成,此事能除世間諸苦惱,是故我應恒時如是行

  

也就是講佛心所珍愛的是有情,如果我們去利益有情的話,會讓佛勝心歡喜。有情的數量是無量無邊的,我們去利益無量無邊的有情,我們可獲得無量無邊的果報,這無量無邊的果報,就可使我們去達成我們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那些沒辦法達到無量無邊目標者,就是指聲聞、獨覺衆,他們只有達到解脫果報而已,沒辦法達到佛果,所以他們沒有成就無量無邊的果報,原因就在這裏。

  

此事能令自義決定成」就是讓自己的利益,「自義」就是自己利益,自己的目標可以達成。「此事能除世間諸苦惱」因爲你去珍愛有情,珍愛無量無邊有情的話,你就不會去沾染我執、我愛執的過患,即使你住在輪回當中所受的苦也會比較少,「此事能除世間諸苦惱」即使住在輪回當中苦也會很少,「是故我應恒時如是行」。

  

那就像《入行論》p.178

  

是故悉除疲厭心,菩提心馬爲乘載,轉從安樂趨安樂,心既了知何怯爲

  

乘著菩提心馬可以承辦究竟利,輪回當中無怯弱行,你可以毫無怯弱在輪回當中而行,如果你可以這樣做的話,佛的勝心會歡喜,在輪回當中也不會受苦。

  

接著用比喻來解釋忍辱的功德,請看文「喻如王臣有一人,于諸人民作損惱,衆多人民遠見者,雖能爲損不報複,非彼王臣一人力,國王威勢爲其助」,仁波切的解釋跟中文不太一樣,仁波切是說比如國王的底下有宰相以及很多大臣,宰相底下也有一批工作的人,這下面的工作人有百分之九十九的都屬于壞人,其中只有一個人比較有遠見,(這一個人)學識能夠爲民著想的,可是他的地位比較低,因爲他的地位比較低,等于他要使出利益百姓的力量是很小的。如果將這個好人把他立爲國王的話,他就可使出這個力量來。好像跟中文不一樣,中文的意思好像是國王的這些臣子中有一個人,他會去傷害人民百姓,然後衆多百姓中有遠見爲國家著想的人。「雖能爲損不報複」,也就是這些百姓被那個壞人(宰相)傷害,他們不去報複,因爲他們知道宰相後面有一個國王當他的靠山,所以不敢去報複。這不太一樣,和仁波切講的是相反。

  

仁波切說:是嗎?聽起來好像一樣。一個是國王,國王下面的一群人一直傷害人民,而國王下面(百姓中)只有一個人,他心善良且看到他能害到 (知道自己有能力暫時製伏)那群人,可以害到(暫時製伏)國王下面的那群壞人,且只有他一個人可以害到(暫時製伏),但是真正要有幫助的話,是由他自己當國王,自己當國王才會力量很強。即他那個害到是一個短期的,長時間他還是沒有辦法真正的擋住,因爲這個是國王才有的力量,國王跟國王(運用)下面很多人的力量,所以真正重要的是他要當國王才有這種力量,所以現在就變成要修忍辱,沒有修忍辱,修其他菩薩行的哪一個行,都沒有什麼力量,修忍辱,整個的菩薩行都會有力量都會有影響。所以要當國王才有力量,要修忍辱才有力量。所以修忍辱是菩薩行最有力的國王,就是這個意思。

  

請看文「故雖輕微損惱事,寜死亦勿傷害他,獄卒及諸大悲者,悉皆爲彼援助故」,也就是說如果去傷害有情,背後會導致入地獄之因,也是違反佛的心意了,就好像前面的比喻一樣,即使底下這個好人有能力去防止這批臣民去傷害衆生,如果他真的去防止這些臣子去做傷害衆生的行爲的話,他可能會傷害到國王,可能背後間接的傷害到國王。

  

仁波切說:這個比喻裏面就好像有二種,一個是國王的力量,就像修忍辱的力量,另外一個就是剛剛那個人,能夠直接傷害那些壞人,但是傷害了之後背後看到國王就不敢傷害,我們也是要這樣子做。我們能不能害到衆生?可以,但是後面要墮地獄,還有佛不會歡喜,看這個後面那就不要做了,所以就可以用二種解釋,裏面那個人沒有國王的力量,當國王才有力量,就這個來說,就是修忍辱是最有力。

  

下面是「比喻」及「意義」結合起來講,請看文「是故如民怖暴君,于諸有情當恭敬,縱令國王赫然怒,豈能爲作大災害,如于有情不恭敬,墮于地獄所受苦,縱于國王作恭敬,豈能施我大菩提,如由恭敬于有情,便能令我成就者」。仁波切說這裏的「比喻」,比喻國王,然後以及真正意義,看起來是意義大于比喻。此說國王即使赫然起瞋怒,他所做道德傷害還比不上意義所要表達的意義。如果我們對有情造成傷害,會導致我們墮入地獄,無法成佛,所以能不能得到佛果、菩提,完全看自己有沒有對有情起恭敬的心去利益有情。而這個國王起瞋怒所造的傷害還無法像意義,意義對有情不恭敬墮入地獄所受苦的意義,他的意思還要大,也就是這裏面意義的意思大于比喻的意思。

  

仁波切說:比喻的時候,只是國王高不高興而已,或是國王生氣而已。那真正的意來說,就是佛陀就不歡喜。還有比喻就只有國王生氣這樣而已,意義裏面還會墮地獄,在比喻就沒有墮地獄道,意裏面也會墮地獄道,也會馬上不成佛的,我們修忍辱,不但可以利益衆生修慈心,我們自己也可以積聚成佛的因,比喻裏面沒有傷害到那些人,結果國王歡喜而已,這是一個世間的情況;另外一個佛法修行上面的行持。真正來說國王歡喜也有關系,現在是國王歡喜,世間的看一個比喻。

  

下面也是一樣講功德分爲究竟果,以及現法現世果報,請看文「當觀未來成佛果,尚由恭敬有情生」,如果被有情傷害的時候,我們反而對有情生起恭敬,慈悲心,我們將來應知而成就佛果,所以這是就究竟果而言。如果我們恭敬有情,就可以去攝受有情,有情自然就圍過來,你恭敬有情,自然就會得到有情贊歎的聲音越來越多,就會得到「名聞安樂大吉祥,即生成辦何不睹」,就是如果恭敬有情你我都會得到名聞安樂大吉祥,這些都可在這世當中獲得,那汝何不見「何不睹」,你怎麼沒看到這一點呢?

  

再來講到距離佛果和這一世之間的來世,就是指將來異熟果報。如恭敬有情會有怎麼樣呢?就是修忍辱會有什麼果報呢?「由修忍辱輪回中,成就端嚴無病果,名稱普聞極長壽,輪王大樂亦能成」。

  

仁波切說:還有一個是修忍辱對智慧上也滿有幫助的,增長智慧這裏就沒有寫,我們這一生修忍辱,來世就會增長智慧。爲什麼呢?由于修忍辱會讓起瞋心的對方心裏通達,因爲我們修忍辱的時候,也就代表著別人心裏瞋恨我們嘛?!比如一個人他很氣我的時候,就表示他一定對我有一個欲求,那我就會原諒他,我會盡量讓他做充分的表達,所以他這個被煩惱所堵住的心路就通了,哈哈!

  

法炬法師說:達到他的願望?

  

仁波切說:對!對!不可說瞋恨心通了,而是他要的做到了,所以他心裏的路就通了。

  

法炬法師說:可是他瞋恚不是會墮到地獄的因嗎?那我們使他通了協助他?

  

仁波切說:不是這一種,從我們的角度而言這是一種修行,因爲不是我們的忍辱讓他生氣的,他要生的氣早已經生了,所以他有沒有生氣與我們有沒有修忍辱這是無關連性的,問題是他生氣的這一個欲求,我們讓不讓他做,讓不讓他嬴啊?!這就跟修忍辱有關系了,那我們修忍辱好像就讓他做了,在外相上看起來是讓他嬴了,讓他通了,這個路讓他通了,而實際上對我們自己來說,我們的來世會感得我們的想法自自然然,一直就會通、會隨順通的這種等流果,所以《入中論》裏面講,修忍辱的話來世自自然然就會知道,這是對、這是不對,自自然然他走的路都對的,他的想法、他走的路一直會對。這個他想法會對的,是以前修忍辱的關系。爲什麼修忍辱會這樣子呢?因爲修忍辱的時候會讓別人路打通,一直讓別人的欲求一直通,讓他們通,來世就會自自然然我們的想法一直通、一直對的,所以修忍辱好像對智慧也有幫助。有的人他的想法跟他做的好像路都很順、都是對的,雖然它不可以說是真正的智慧,但可以說是對智慧上是有幫助的同行助伴。

  

法炬法師說:那運氣比較好有幫助?

  

仁波切說:我們一般會說運氣吧?但真正實際來說,他都是對的這種啊,真正並沒有學經論。比如說一個人他完全沒有學什麼經論,但是他的概念想法都是自自然然對的、正確的,這是以前修忍辱的結果,這是不是智慧?也不可以說智慧,但可以說是智慧旁邊一個助伴,一個很好的助伴;可是有的人有智慧,但就是沒有這種情形,好像他想的、他走的路都是有問題的,但他有智慧,但是一直哦,都是彎來彎去、彎來彎去這種路,有智慧但他想的路不順,只要修行上面心裏一直想法不對的,就不對的,這也是與修忍辱有關系的。所以這個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我們智慧那麼強,也是一直想錯的路,一直錯的路,那就很辛苦,如果自自然然就對的,那就很棒。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四講(第6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