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廿五》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11/27
在第六品講到忍辱的修行或慈心的修行,這樣的修忍辱或修慈悲心,可以說是修行的主軸。忍辱可以分爲在修行過程遇到任何艱難的忍辱,以及受他人傷害時的忍辱。在這種修行當中並沒有起歡喜、好樂勇悍的這種心,爲了要讓忍辱的修行更進一步,我們必須要有好樂勇悍的這種心,要有這種心就是要有精進。不論你想要獲得的是任何的果報,精進都非常的重要。在此舉例,如果要讓火能旺盛,必須用風鼓讓火燒旺。現在是用瓦斯爐,瓦斯也有風的作用在。第169頁
辛二學精進之理分二,壬一釋論文,壬二出品名,初中分二,
癸一勸應勤精進,癸二雲何勤精進之理,初中分二,子一正說,子二辨精進相,今初
「如是忍辱起精進,如是精進住菩提,猶如無風焰不起,若無精進福不生」
如果想要證得菩提果的話,精進是絕對必要的。精進又是如何呢?
子二辨精進相「精進雲何善法勇」即對于善法、善行,心中起了勇悍的心,心中起了想要去做的「思」,這是一個心所法。
在賈曹傑的注解裏,並沒有將精進區分成有幾類的精進。一般精進可分爲四種精進,一是铠甲精進,當我們要做某件事之前,我們心中起大毅力,自己下定決心:工作未完成之前,絕不放棄,一直持續做下去。就好像我們戰爭時,古代戰爭都是用刀、劍、矛,戰士的手上都會拿一個盾牌,擋刀劍的傷害。在此用例子來比喻事情、工作尚未完成,絕不放棄、堅持到底;二是加行精進,未實際去做之前,心中生起一種思惟,起了一種很大的毅力,做時思惟:這我該做。實際去做時,起我該做什麼,我要做什麼;叁是不怯弱的精進,實際做時,除了心中有很強大的毅力之外,還要有勇氣且專一不渙散的去做,沒有一點氣餒的心;四是無厭足的精進,不覺滿足,不會稍微做完成一點就滿足,心覺滿足的話,可能就會懈怠下來。無厭足就是對自己所做不滿足,堅持做下去。這樣的精進就稱無厭足。
有一個「铠甲成就」,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這個名詞?這裏所說铠甲精進,就是類似铠甲成就,即是菩薩初入資糧道時,因爲資糧道之後還有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初入資糧道時心中起了一個很大的心力,我一定要把整個道都完成的心力。
譬如說我們進入叁大寺,還沒進去之前,心裏有:我要十七年,我要二十年,我要學習,心裏有這種意樂很強,好像不怕,我心裏已有准備了。那麼長的時間,我一定能夠學習,我要學習,這種意樂的心,就是第一種铠甲精進。爲什麼铠甲精進?他已經這樣子,已經准備了長時間,中間會很多小小問題出現,出現的話我能夠做下去這種的准備心,多長、裏面有什麼問題,我不管,我一定會撐下去,這種的准備心即铠甲精進。然後進來了就開始學,開始學習的時候,我要做這個,還沒有真正做之前,也有一個精進的心,這是加行精進。真正做的當中,已經開始做了,做的過程也不可以心亂,我已經做了,心還想:哦!我還想做另外那個。有的時候心會想:學習是很辛苦,我學不完。這種怕怕的心,或是亂的心,那些都沒有。學習就是開開心心的學,這是第叁個不怯弱精進。有時是開開心心的學,但是自己的心有「我滿足了!我夠了!我學的那麼好。」,這樣子又不是精進,不可以滿足,一直不滿足的要學,這是後面無厭足精進,所以四個精進。
同樣的我們不管是學《廣論》,或是學《略論》也好,都是一樣。一開始的時候,就決定我要來學《廣論》,我要來學《略論》,心中生起:我要來學的這種心意,這種毅力就提起來了,這就是铠甲精進。實際去學的時候,你每天都要來,經過這樣的一番辛苦,你還是照樣的去做是加行精進。學的過程心不渙散,很專注的去學,很勇敢的去學,這是不怯弱精進。學了之後,也不會說:我已經夠了!我已經知道了。對自己的所學不會輕易的感到滿足,這是無厭足精進。
所以我們要成辦任何的大事情都是一樣,你如果在因位的時候能夠很辛苦的去做,果一定很大。如果起精進來修持,首先就要斷除精進的違逆品,就是懈怠,要將懈怠斷除掉。所以講到子一要斷除精進的相違品即違逆品。精進的相違品懈怠可以分爲幾類?懈怠可以分爲叁種,一味貪著于享樂之事,看170頁寅 一斷貪味怠玩之懈怠,寅二斷貪著惡事之懈怠,寅叁斷于善法怯弱之懈怠。
如果說不做任何事的那種人,是處在享樂當中的那種人,另外有一類的人,是他想做可是卻做錯了,這也是一種。另外一種他沒有做錯,可是卻會覺得自己做不來,所以好像也有次第性。那我們是很多像最前面那種一直不想做,不想學,處在享樂狀態中,不想精進。剛才說的叁種懈怠是169頁的。
癸二雲何勤精進之理分二,子一斷精進相違品,子二增精進對治力,初中分二,
醜一辨相違品相,醜二雲何斷彼之理,今初
「彼相違品應當說,懈怠貪著不善法,怯弱卑下自輕蔑」
接著看170頁,首先講到斷除貪味怠玩之懈怠,貪著于享樂的懈怠。
醜二雲何斷彼之理分叁,寅一斷貪味怠玩之懈怠,寅二斷貪著惡事之懈怠,寅叁斷于善法怯弱之懈怠,初中分二,卯一觀察懈怠之因而斷之,卯二雲 何斷之理,今初,
「怠玩貪味于逸樂,耽著倚臥恒縱恣,于生死苦不厭患,由斯能令懈怠生」
這裏講了叁種懈怠的因,一是怠玩貪味于逸樂,這裏的逸樂類似于禅定、根本定的那種禅樂,這裏指的是短暫的安樂,比如身體健康、身體舒適,心情也很好,各方面家庭也很好這種快樂,耽著于裏面的享樂,是這裏所說的怠玩貪味于逸樂,另外一個是耽著倚臥恒縱恣,喜歡躺、臥這類放縱的行爲,于生死苦不厭患,是對輪回苦不生厭患的心,認爲在輪回當中也可以住,輪回也沒什麼不好,住在裏面(輪回)也可以,如果有這叁者就是生起懈怠。所以第一個依字面上講,是禅定的意思。若依隨順來說,猶如我們心裏沒有什麼煩惱,都很舒服,一般我們家裏沒什麼問題,也沒什麼窮,平平安安,這樣的當下我們也有一點點沒有煩惱的快樂,所以也是一種貪心快樂的時候,也是一種不精進、懈怠。一直想睡,享受睡眠的舒服,睡當然沒做什麼工作,當然想睡是第一個懈怠。剛剛享受禅定的樂,或是家裏平平安安的這種樂,享受時當然不想做事情,所以第一個懈怠也會出現。一直想睡,當然睡時沒做什麼事情,所以這也是第一種懈怠的因。他自己不覺得輪回是苦,是大自然的事,他自己覺得是自然的,所以不須要改,這樣也不想做修行,這也是第一個懈怠的因。仁波切說叁個懈怠的因,我們或許通通都有吧!
下面就是要將這叁種生懈怠的因遮止掉,
卯二雲何斷之理分二,辰一思思惟現世過患而斷懈怠,辰二思惟後世苦而斷懈怠,
初中分叁,巳一喻明速爲死所壞滅,巳二自己爲死所主宰不應安閑,巳叁不勤善法當爲苦所逼,初中分二,午一現見爲死所毀,午二以喻明之,今 初,
「爲煩惱力相追逐,已投生死極深坑,旋當入于死王口,爾今雲何不自知」
要遮止貪著享樂懈怠、倚臥、不厭生死,叁個生懈怠的因。自我扪心自問:你已經被煩惱力所追逐,且投入生死極深坑當中,將入閻魔的口中,爲何不自知?投生到來世,我們會再來生結生相續是因爲由「愛、取」喚醒,所以我們會投生「有」到來世。現在我們所造作過的,可以使我們再投生來世的能引業、能滿業無量無邊,就像《叁主要道》裏提到『四大暴流猛漂激,業繩緊縛難掙脫,墮入我執堅鐵網,無明大暗所蒙蔽』,四大暴流可以就因位解說,也可以就果位來解說,就因而言指欲、見、有、愛四大暴流,這四個是煩惱,『業繩緊縛難掙脫』,因有煩惱而造業,講出業了,由煩惱而造業,然後墮入我執堅固的鐵網中,我執也是煩惱,最後一句『無明大暗所蒙蔽』提到無明,這四句裏,有叁句提到煩惱,一句提到業。偈頌的第一句提到煩惱,第二句提到業,第叁句是業跟煩惱一直輪回。
前世既已過,現在這一世掌握在我們的手中,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我們死時將會毫無自主的隨著自己的業跟惑而去,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到那裏?死後不知前往何處的情形,仁波切譬喻把你從月亮、或星星上丟下來般,將不知會落到那裏…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五講(第6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