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五讲(第6品)

  

《入菩萨行论 廿五》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11/27

  

在第六品讲到忍辱的修行或慈心的修行,这样的修忍辱或修慈悲心,可以说是修行的主轴。忍辱可以分为在修行过程遇到任何艰难的忍辱,以及受他人伤害时的忍辱。在这种修行当中并没有起欢喜、好乐勇悍的这种心,为了要让忍辱的修行更进一步,我们必须要有好乐勇悍的这种心,要有这种心就是要有精进。不论你想要获得的是任何的果报,精进都非常的重要。在此举例,如果要让火能旺盛,必须用风鼓让火烧旺。现在是用瓦斯炉,瓦斯也有风的作用在。第169页

  

辛二学精进之理分二,壬一释论文,壬二出品名,初中分二,

  

癸一劝应勤精进,癸二云何勤精进之理,初中分二,子一正说,子二辨精进相,今初

  

如是忍辱起精进,如是精进住菩提,犹如无风焰不起,若无精进福不生

  

如果想要证得菩提果的话,精进是绝对必要的。精进又是如何呢?

  

子二辨精进相精进云何善法勇」即对于善法、善行,心中起了勇悍的心,心中起了想要去做的「思」,这是一个心所法。

  

在贾曹杰的注解里,并没有将精进区分成有几类的精进。一般精进可分为四种精进,一是铠甲精进,当我们要做某件事之前,我们心中起大毅力,自己下定决心:工作未完成之前,绝不放弃,一直持续做下去。就好像我们战争时,古代战争都是用刀、剑、矛,战士的手上都会拿一个盾牌,挡刀剑的伤害。在此用例子来比喻事情、工作尚未完成,绝不放弃、坚持到底;二是加行精进,未实际去做之前,心中生起一种思惟,起了一种很大的毅力,做时思惟:这我该做。实际去做时,起我该做什么,我要做什么;三是不怯弱的精进,实际做时,除了心中有很强大的毅力之外,还要有勇气且专一不涣散的去做,没有一点气馁的心;四是无厌足的精进,不觉满足,不会稍微做完成一点就满足,心觉满足的话,可能就会懈怠下来。无厌足就是对自己所做不满足,坚持做下去。这样的精进就称无厌足。

  

有一个「铠甲成就」,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这个名词?这里所说铠甲精进,就是类似铠甲成就,即是菩萨初入资粮道时,因为资粮道之后还有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初入资粮道时心中起了一个很大的心力,我一定要把整个道都完成的心力。

  

譬如说我们进入三大寺,还没进去之前,心里有:我要十七年,我要二十年,我要学习,心里有这种意乐很强,好像不怕,我心里已有准备了。那么长的时间,我一定能够学习,我要学习,这种意乐的心,就是第一种铠甲精进。为什么铠甲精进?他已经这样子,已经准备了长时间,中间会很多小小问题出现,出现的话我能够做下去这种的准备心,多长、里面有什么问题,我不管,我一定会撑下去,这种的准备心即铠甲精进。然后进来了就开始学,开始学习的时候,我要做这个,还没有真正做之前,也有一个精进的心,这是加行精进。真正做的当中,已经开始做了,做的过程也不可以心乱,我已经做了,心还想:哦!我还想做另外那个。有的时候心会想:学习是很辛苦,我学不完。这种怕怕的心,或是乱的心,那些都没有。学习就是开开心心的学,这是第三个不怯弱精进。有时是开开心心的学,但是自己的心有「我满足了!我够了!我学的那么好。」,这样子又不是精进,不可以满足,一直不满足的要学,这是后面无厌足精进,所以四个精进。

  

同样的我们不管是学《广论》,或是学《略论》也好,都是一样。一开始的时候,就决定我要来学《广论》,我要来学《略论》,心中生起:我要来学的这种心意,这种毅力就提起来了,这就是铠甲精进。实际去学的时候,你每天都要来,经过这样的一番辛苦,你还是照样的去做是加行精进。学的过程心不涣散,很专注的去学,很勇敢的去学,这是不怯弱精进。学了之后,也不会说:我已经够了!我已经知道了。对自己的所学不会轻易的感到满足,这是无厌足精进。

  

所以我们要成办任何的大事情都是一样,你如果在因位的时候能够很辛苦的去做,果一定很大。如果起精进来修持,首先就要断除精进的违逆品,就是懈怠,要将懈怠断除掉。所以讲到子一要断除精进的相违品即违逆品。精进的相违品懈怠可以分为几类?懈怠可以分为三种,一味贪着于享乐之事,看170页寅 一断贪味怠玩之懈怠,寅二断贪着恶事之懈怠,寅三断于善法怯弱之懈怠

  

如果说不做任何事的那种人,是处在享乐当中的那种人,另外有一类的人,是他想做可是却做错了,这也是一种。另外一种他没有做错,可是却会觉得自己做不来,所以好像也有次第性。那我们是很多像最前面那种一直不想做,不想学,处在享乐状态中,不想精进。刚才说的三种懈怠是169页的。

  

癸二云何勤精进之理分二,子一断精进相违品,子二增精进对治力,初中分二,

  

丑一辨相违品相,丑二云何断彼之理,今初

  

彼相违品应当说,懈怠贪着不善法,怯弱卑下自轻蔑

  

接着看170页,首先讲到断除贪味怠玩之懈怠,贪着于享乐的懈怠。

  

丑二云何断彼之理分三,寅一断贪味怠玩之懈怠,寅二断贪着恶事之懈怠,寅三断于善法怯弱之懈怠,初中分二,卯一观察懈怠之因而断之,卯二云 何断之理,今初,

  

怠玩贪味于逸乐,耽着倚卧恒纵恣,于生死苦不厌患,由斯能令懈怠生

  

这里讲了三种懈怠的因,一是怠玩贪味于逸乐,这里的逸乐类似于禅定、根本定的那种禅乐,这里指的是短暂的安乐,比如身体健康、身体舒适,心情也很好,各方面家庭也很好这种快乐,耽着于里面的享乐,是这里所说的怠玩贪味于逸乐,另外一个是耽着倚卧恒纵恣,喜欢躺、卧这类放纵的行为,于生死苦不厌患,是对轮回苦不生厌患的心,认为在轮回当中也可以住,轮回也没什么不好,住在里面(轮回)也可以,如果有这三者就是生起懈怠。所以第一个依字面上讲,是禅定的意思。若依随顺来说,犹如我们心里没有什么烦恼,都很舒服,一般我们家里没什么问题,也没什么穷,平平安安,这样的当下我们也有一点点没有烦恼的快乐,所以也是一种贪心快乐的时候,也是一种不精进、懈怠。一直想睡,享受睡眠的舒服,睡当然没做什么工作,当然想睡是第一个懈怠。刚刚享受禅定的乐,或是家里平平安安的这种乐,享受时当然不想做事情,所以第一个懈怠也会出现。一直想睡,当然睡时没做什么事情,所以这也是第一种懈怠的因。他自己不觉得轮回是苦,是大自然的事,他自己觉得是自然的,所以不须要改,这样也不想做修行,这也是第一个懈怠的因。仁波切说三个懈怠的因,我们或许通通都有吧!

  

下面就是要将这三种生懈怠的因遮止掉,

  

卯二云何断之理分二,辰一思思惟现世过患而断懈怠,辰二思惟后世苦而断懈怠,

  

初中分三,巳一喻明速为死所坏灭,巳二自己为死所主宰不应安闲,巳三不勤善法当为苦所逼,初中分二,午一现见为死所毁,午二以喻明之,今 初,

  

为烦恼力相追逐,已投生死极深坑,旋当入于死王口,尔今云何不自知

  

要遮止贪着享乐懈怠、倚卧、不厌生死,三个生懈怠的因。自我扪心自问:你已经被烦恼力所追逐,且投入生死极深坑当中,将入阎魔的口中,为何不自知?投生到来世,我们会再来生结生相续是因为由「爱、取」唤醒,所以我们会投生「有」到来世。现在我们所造作过的,可以使我们再投生来世的能引业、能满业无量无边,就像《三主要道》里提到『四大暴流猛漂激,业绳紧缚难挣脱,堕入我执坚铁网,无明大暗所蒙蔽』,四大暴流可以就因位解说,也可以就果位来解说,就因而言指欲、见、有、爱四大暴流,这四个是烦恼,『业绳紧缚难挣脱』,因有烦恼而造业,讲出业了,由烦恼而造业,然后堕入我执坚固的铁网中,我执也是烦恼,最后一句『无明大暗所蒙蔽』提到无明,这四句里,有三句提到烦恼,一句提到业。偈颂的第一句提到烦恼,第二句提到业,第三句是业跟烦恼一直轮回。

  

前世既已过,现在这一世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我们死时将会毫无自主的随着自己的业跟惑而去,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到那里?死后不知前往何处的情形,仁波切譬喻把你从月亮、或星星上丢下来般,将不知会落到那里…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五讲(第6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