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五讲(第6品)▪P3

  ..续本文上一页一艘船过来,一定要赶快趁机捉船,捉住良机渡出海。

  

巳四劝勤修脱苦方便

  

依此人身如舟航,得渡生死大苦流,此舟后时难再得,愚夫斯时勿酣卧

  

现在既然已经遇到这条船,这条船是偶而才能遇到的,一旦遇到船可以帮我们载离开海,一定会想尽办法拜托他,带我们离开,如果不这样子做,这船想要再等到它来是很难得的,不见得会再来,愚蠢的人不要虚度光阴。

  

广论里、入行论里也有说,如盲龟的比喻,船也是像那个一样很难得。这船有时间,不可以浪费油,油快要没有了,若睡一下,弯曲一下就完了,没有办法到目的地。或者定时器,好像船上安了一颗定时炸弹,一、二天之后就要爆炸,你要趁这一、二天之内赶快搭船,赶快离开,时间不多,不可以浪费去哪边,去哪边,睡一下,船就偏离航道了,时间也一定没办法到预定地。

  

刚讲的是要断贪味怠玩之懈怠,接着是要断贪着恶事之懈怠。法可以带给我们生生世世众多喜乐的因,如果将法舍弃,而为了小小的享乐,被小小的享乐所蒙蔽而去追求,等于是撷取众苦之因,因为这些小小的享乐是短暂的安乐,实际上是痛苦。

  

寅二断贪着恶事之懈怠

  

欢喜之因亦无数,独舍正法殊胜喜,好乐散乱及掉举,是众苦因汝何取

  

若看藏文的话,仁波切在讲第三句,苦的因是散乱、掉举,散乱、掉举会引生未来无量无边的苦,所以散乱、掉举是苦因,我们不可以欢喜这些苦的因。这边说恶事,要断除这个懈怠只有四句,一个偈颂而已,所以我们要好好了解这个偈颂。所谓的恶事即外表看起来好像是件安乐、有意义的事,实际上却是无量痛苦的因,就称为恶事。

  

这里的恶事我们说贪瞋痴,特别是强调在贪方面、贪欲之类的,比如看戏这一类,瞋的恶事比如战争战胜或打官司赢了这一类。除了看戏之外,还有这些物质的享乐,或男女交媾这一类,在世俗上看来,看似快乐有意义的一件事,究竟还是带来无量无边的苦,所以称它为恶事。

  

我们要如何断贪着恶事的懈怠,在恶事还没有做之前,先在意乐上将它断除,在看事情的角度方面,不同于一般的。看这件事要从比较远一点的角度、最究竟的角度来看它,这件事在最究竟上面有没有帮助?有没有意义?若有意义就做,没有意义则不做,若没有意义相反还有害处就不要做、遮止。

  

另外一些是不好不坏的事称无记,在意乐上加以改变,使无记的事成为究竟有利益的事,让无记的事使它转成善。在意乐上着手,意乐可以用下士 道、中士道、或上士道的意乐,因为意乐不同,会使所做的这件事的善成为大或小,差别就会很大。最好是用菩提心来摄持,若能用菩提心来摄持,每一天所做的皆成善而不是恶业。接下来断除于善法怯弱之懈怠,这里的怯弱是指心灰意冷、认为自己做不到,藏文是心死掉。

  

寅三断于善法怯弱之懈怠分三,卯一誓致力对治怯弱,卯二引教明云何修对治之法,卯三勉力则能断懈怠而成菩提,今初

  

无怯弱集精进军,勤求自身得堪能,应修自他平等观,亦修自他易地想

  

无怯弱指要起披甲精进或铠甲精进,以加行精进去积聚二种资粮,勤求的意思是起正念和正知,让自己的身心不随烦恼而转,能够自主、有堪能性,起这种精进心遮除掉怯弱、懈怠,就应修自他平等观及自他易地想即自他相换。这里要让我们提起心力,提升自己的心力。

  

首先要用意乐起铠甲精进,加行是实际去积聚二种资粮,做时讲到要去修自他平等或修自他相换,所说的这些,该做什么就要做什么,不要去拖延,越拖延久了就会说:「我做不来,不做了。」。仁波切说:比如你答应人家要做一件事,答应人家若马上做完就不会拖延,你也做得来。若这也答应,那也答应,答应多了到最后就会我不管了,反正我也做不了。我自己也常常会如此,好像答应太多了,这个要看卜卦,那个也要卜卦,答应太多,事情就一直累积,好像有一个东西马上就做完,就不会有「我不会做完」这种念头出现,累积很多做不完就算了。

  

所以这里讲菩萨修行时,加行、正行该做的,都要做好,一个都不可以留下来,做好的话就不会留下来一个、二个,慢慢累积就觉得做不完,不要做就好,没有办法做这种能力会出现。自己觉得「这种能力我没有办法」,什么时候会出现?自己没有做好,一直累积就会慢慢出现,哦我没有办法做,这个我没有能力,那个时候才出现,所以不可以累积留下来一些东西,一天一天将它做完,心里也比较快乐,不然的话一直累积就变成心理压力,最后还是做不完,就不要。

  

翻译:这样讲,我也是一样,要我翻译的东西一堆。

  

仁波切:那你也是有这个问题。所以前面的意乐加行都刚好该做的,有时候自己该做的跟能做的也要结合,该做的跟能做的没有结合会朝该做的上面一直走,能不能做就完全不考虑,也会出现这种懈怠,所以该做的、能做的结合在一起,比较不会有这种问题。

  

如果要做事时,前行时怎么做,正行怎么做,结尾时怎么做,都能适时完成该做的事,就不会有这种怯弱、懈怠生起。佛也说过,像狗、动物若起精进的话,也都可以成佛,他们尚且可以如此,更何况我们,我们不应起这种怯弱的懈怠。所以佛语云:「不应怯弱作是言,我何能成大菩提,一切如来真语者,悉皆谛实如是说」,「蚊蝇虻蚋及蜂蚁,乃至任何虫豸类,若依之生精进力,亦得无上大菩提」我们前行、正行该做的那些要排好要排得很清楚,能不能做很清楚要排次第,刚好要做,不会出现这种懈怠。如果没有做好的话,还是尽量不要生起那种懈怠,为什么?我们看那些动物也可以成佛,那我留下来一些东西,懈怠为什么要出现,我也可以成佛,我还是遇到佛法。前面要先准备好,有所计画,照计画如理去就,适时完成,即使没办法完成也不可以心生懈怠、退心,配合前面跟这里而结合来讲。以上卯二引教明云何修对治之法,乃引自《妙臂请问经》所云。

  

看175页第2行,谓如《妙臂请问经》所云:「复次,菩萨如是正真随学,作是思惟:随于狮子、虎、狼、雕鹫、鹅、鹳、乌鸦、枭鸟、蚊、蝇、蜂、蚋一切身中,悉能成就无上菩提,况我现得人身!宁舍生命,亦应勤精进,求证无上菩提也。」《宝云经》中,亦作如是说。

  

问题一:精进为兴起勇悍之思,这个思是心所法,此时心王是什么?

  

回答:不需特别取一个名字叫什么心王,譬如大悲心,悲心是心所,与它相应的心王不需特别取一个名字。

  

问题二:精进如同颠倒识所遍的情形,会不会去影响心王?或如犹豫识只是一个心所?

  

回答:会,整个心王都会影响,整个心都会变得精进。我们会说心所比较强时,只是讲它的名字,连心王有时也会用心所的名字,譬如悲心,心王跟心所,是心所里悲心最强的,它影响整个心王跟整个心所,所以悲心跟它一起的心王,有时也会直接称悲心。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五讲(第6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