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艘船過來,一定要趕快趁機捉船,捉住良機渡出海。
巳四勸勤修脫苦方便,
「依此人身如舟航,得渡生死大苦流,此舟後時難再得,愚夫斯時勿酣臥」
現在既然已經遇到這條船,這條船是偶而才能遇到的,一旦遇到船可以幫我們載離開海,一定會想盡辦法拜托他,帶我們離開,如果不這樣子做,這船想要再等到它來是很難得的,不見得會再來,愚蠢的人不要虛度光陰。
廣論裏、入行論裏也有說,如盲龜的比喻,船也是像那個一樣很難得。這船有時間,不可以浪費油,油快要沒有了,若睡一下,彎曲一下就完了,沒有辦法到目的地。或者定時器,好像船上安了一顆定時炸彈,一、二天之後就要爆炸,你要趁這一、二天之內趕快搭船,趕快離開,時間不多,不可以浪費去哪邊,去哪邊,睡一下,船就偏離航道了,時間也一定沒辦法到預定地。
剛講的是要斷貪味怠玩之懈怠,接著是要斷貪著惡事之懈怠。法可以帶給我們生生世世衆多喜樂的因,如果將法舍棄,而爲了小小的享樂,被小小的享樂所蒙蔽而去追求,等于是撷取衆苦之因,因爲這些小小的享樂是短暫的安樂,實際上是痛苦。
寅二斷貪著惡事之懈怠,
「歡喜之因亦無數,獨舍正法殊勝喜,好樂散亂及掉舉,是衆苦因汝何取」
若看藏文的話,仁波切在講第叁句,苦的因是散亂、掉舉,散亂、掉舉會引生未來無量無邊的苦,所以散亂、掉舉是苦因,我們不可以歡喜這些苦的因。這邊說惡事,要斷除這個懈怠只有四句,一個偈頌而已,所以我們要好好了解這個偈頌。所謂的惡事即外表看起來好像是件安樂、有意義的事,實際上卻是無量痛苦的因,就稱爲惡事。
這裏的惡事我們說貪瞋癡,特別是強調在貪方面、貪欲之類的,比如看戲這一類,瞋的惡事比如戰爭戰勝或打官司贏了這一類。除了看戲之外,還有這些物質的享樂,或男女交媾這一類,在世俗上看來,看似快樂有意義的一件事,究竟還是帶來無量無邊的苦,所以稱它爲惡事。
我們要如何斷貪著惡事的懈怠,在惡事還沒有做之前,先在意樂上將它斷除,在看事情的角度方面,不同于一般的。看這件事要從比較遠一點的角度、最究竟的角度來看它,這件事在最究竟上面有沒有幫助?有沒有意義?若有意義就做,沒有意義則不做,若沒有意義相反還有害處就不要做、遮止。
另外一些是不好不壞的事稱無記,在意樂上加以改變,使無記的事成爲究竟有利益的事,讓無記的事使它轉成善。在意樂上著手,意樂可以用下士 道、中士道、或上士道的意樂,因爲意樂不同,會使所做的這件事的善成爲大或小,差別就會很大。最好是用菩提心來攝持,若能用菩提心來攝持,每一天所做的皆成善而不是惡業。接下來斷除于善法怯弱之懈怠,這裏的怯弱是指心灰意冷、認爲自己做不到,藏文是心死掉。
寅叁斷于善法怯弱之懈怠分叁,卯一誓致力對治怯弱,卯二引教明雲何修對治之法,卯叁勉力則能斷懈怠而成菩提,今初
「無怯弱集精進軍,勤求自身得堪能,應修自他平等觀,亦修自他易地想」
無怯弱指要起披甲精進或铠甲精進,以加行精進去積聚二種資糧,勤求的意思是起正念和正知,讓自己的身心不隨煩惱而轉,能夠自主、有堪能性,起這種精進心遮除掉怯弱、懈怠,就應修自他平等觀及自他易地想即自他相換。這裏要讓我們提起心力,提升自己的心力。
首先要用意樂起铠甲精進,加行是實際去積聚二種資糧,做時講到要去修自他平等或修自他相換,所說的這些,該做什麼就要做什麼,不要去拖延,越拖延久了就會說:「我做不來,不做了。」。仁波切說:比如你答應人家要做一件事,答應人家若馬上做完就不會拖延,你也做得來。若這也答應,那也答應,答應多了到最後就會我不管了,反正我也做不了。我自己也常常會如此,好像答應太多了,這個要看蔔卦,那個也要蔔卦,答應太多,事情就一直累積,好像有一個東西馬上就做完,就不會有「我不會做完」這種念頭出現,累積很多做不完就算了。
所以這裏講菩薩修行時,加行、正行該做的,都要做好,一個都不可以留下來,做好的話就不會留下來一個、二個,慢慢累積就覺得做不完,不要做就好,沒有辦法做這種能力會出現。自己覺得「這種能力我沒有辦法」,什麼時候會出現?自己沒有做好,一直累積就會慢慢出現,哦我沒有辦法做,這個我沒有能力,那個時候才出現,所以不可以累積留下來一些東西,一天一天將它做完,心裏也比較快樂,不然的話一直累積就變成心理壓力,最後還是做不完,就不要。
翻譯:這樣講,我也是一樣,要我翻譯的東西一堆。
仁波切:那你也是有這個問題。所以前面的意樂加行都剛好該做的,有時候自己該做的跟能做的也要結合,該做的跟能做的沒有結合會朝該做的上面一直走,能不能做就完全不考慮,也會出現這種懈怠,所以該做的、能做的結合在一起,比較不會有這種問題。
如果要做事時,前行時怎麼做,正行怎麼做,結尾時怎麼做,都能適時完成該做的事,就不會有這種怯弱、懈怠生起。佛也說過,像狗、動物若起精進的話,也都可以成佛,他們尚且可以如此,更何況我們,我們不應起這種怯弱的懈怠。所以佛語雲:「不應怯弱作是言,我何能成大菩提,一切如來真語者,悉皆谛實如是說」,「蚊蠅虻蚋及蜂蟻,乃至任何蟲豸類,若依之生精進力,亦得無上大菩提」我們前行、正行該做的那些要排好要排得很清楚,能不能做很清楚要排次第,剛好要做,不會出現這種懈怠。如果沒有做好的話,還是盡量不要生起那種懈怠,爲什麼?我們看那些動物也可以成佛,那我留下來一些東西,懈怠爲什麼要出現,我也可以成佛,我還是遇到佛法。前面要先准備好,有所計畫,照計畫如理去就,適時完成,即使沒辦法完成也不可以心生懈怠、退心,配合前面跟這裏而結合來講。以上卯二引教明雲何修對治之法,乃引自《妙臂請問經》所雲。
看175頁第2行,謂如《妙臂請問經》所雲:「複次,菩薩如是正真隨學,作是思惟:隨于獅子、虎、狼、雕鹫、鵝、鹳、烏鴉、枭鳥、蚊、蠅、蜂、蚋一切身中,悉能成就無上菩提,況我現得人身!甯舍生命,亦應勤精進,求證無上菩提也。」《寶雲經》中,亦作如是說。
問題一:精進爲興起勇悍之思,這個思是心所法,此時心王是什麼?
回答:不需特別取一個名字叫什麼心王,譬如大悲心,悲心是心所,與它相應的心王不需特別取一個名字。
問題二:精進如同顛倒識所遍的情形,會不會去影響心王?或如猶豫識只是一個心所?
回答:會,整個心王都會影響,整個心都會變得精進。我們會說心所比較強時,只是講它的名字,連心王有時也會用心所的名字,譬如悲心,心王跟心所,是心所裏悲心最強的,它影響整個心王跟整個心所,所以悲心跟它一起的心王,有時也會直接稱悲心。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五講(第6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