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六講(第6品)

  

《入菩薩行論 廿六》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12/04

  

上述,佛清楚地講到,連蚊、蚋、蠅、虻、蜂等之類,只要它們發起精進力,也可以證悟成佛。我們得到人身,有人的智慧,如果加上努力,我們的思惟和力量,將遠勝于這些有情;我們應善用人的智慧,發起菩提心。

  

接著說,「如我生于人類中,已知利害明取舍,若能不舍菩提行,雲何不證菩提果」。這二句「已知利害明取舍,若能不舍菩提行」,是指我們除了知道佛法,還要去實修它;我們不但要知道如何做會有利益,如何做會有害處,此外,我們還要去實修菩提心,要實修不是光知道法而已,重要的是去實修它。下面說

  

若言須舍手足等,如是難行我所畏,我今怖畏但愚癡,不能辨別輕重爾

  「曾于無數俱胝劫,經地獄苦百千返,割截焚燒並殺戮,未能令我得菩提

  

利弊既然知道了,就應行菩薩行。行菩薩行,就是把自己的手、足、頭等布施出去。如果你害怕把自己的手足頭等布施出去的話,如何行菩薩行?你不需要害怕!無始以來,我們在輪回當中,經過了無數俱胝劫,在無數的前世與今生當中,我們遭遇割截、火燒、殺戮等等難以言喻。現在我們有機會布施自己的手足頭等,有利于自己證得菩提,我們應心生歡喜才對啊!過去我們也施舍過不少的手、足、頭,今日又何必膽怯畏懼呢?現在我們將自己的手足頭布施出去的話,有利于我們未來能獲得菩提,因此我們應該要行持,應該歡喜而行。

  

再說,雖然把自己的手足頭布施出去了,可是我們會因痛苦而産生害怕,爲什麼會害怕呢?那是因爲不了解布施可以助于我們獲得菩提。如果知道這樣的布施,真的有利于獲得菩提,那我們將會歡喜的去做。

  

仁波切舉了《入行論》的例子,

  

是故悉除疲厭心,菩提心馬爲乘載,轉從安樂趨安樂,心既了知何怯爲。

  

要成佛,則必須在叁大阿僧祇劫不斷地累積資糧,而在長久的時間裏,要累積大資糧,處在其中我們的心會不會退?辛不辛苦?如果我們已經生起菩提心的話,遇到這種問題時,我們會堅定不移地去看佛的功德。我們一直如此地修,心也一直跟著歡喜,因爲這對成佛是這麼的有幫助。爲什麼能生出這種歡喜的心呢?因爲我們後面有菩提心,它會看,所以就一直會歡喜,一直修行;苦的時候,表面是苦,但是它後面有菩提心的緣故,就一直會歡喜,所以它會在成佛上面去看。

  

比如說,剛剛布施了自己的手,接著它會去看菩提心,會看「這樣修的話,我的目標馬上會成就否?」,然後菩提心會給我們一個鼓勵,心就一直歡喜。如此修法完全不會辛苦,相反地,心會很歡喜、很快樂。所以,我們騎的菩提心這匹馬,它會帶著我們走一條路,而這條路是愈走愈快樂、愈來愈往上走的路。這是一個談到一邊修一邊快樂,一直往上帶著走的一個偈子

  

如果有菩提心,騎著心馬在做布施手足的時候,心不但不會害怕,反而更生歡喜。對我們來說,我們還沒有菩提心、沒有希求成佛的心;我們對于來世或許有一些希求的心。我們會念經、禮拜或是做些累積資糧的事情,去忏悔並消除一些業障。在此之間,跟別人相處時,會遇到一些沖突的問題,自己會忍耐、不去生氣。別人罵我們的時候,我們忍辱原諒了別人;表面上我們好似比較苦,但,我們要看的是希求來世的這個心,要看的是這個。當你去看的時候,心就會快樂。表面是苦,但是從果報去看的話,那就會快樂。這種快樂,依稀仿佛有一點點菩提心的樣子了。然而,真正的菩提心生起時會更快樂,因爲它的目標很大,所以只要對增長菩提心有幫助的話,它就愈快樂。

  

修行是看果報、生歡喜心。同樣地,精進的心也要生起。例如睡覺,表面好像快樂,但是一想起它的果報,心就會恐怖。想睡覺是沒有修行的樣子,沒有修行就一直不會想去修行。死亡的時間一旦來到,那就完了。我們可以改變這種表面的快樂,我就站起來,去作功課、打坐以消除業障。這樣做表面上看似辛苦,但以希求來世的心去看的時候,歡喜的心自然會生起,這也算是生起精進的心。

  

布施手、足、頭所受的苦算是小苦。在輪回當中,過去生曾經投生到地獄裏,千劫累劫一直在那裏感受到不計其數、種種不可思議的苦。投生在餓鬼道、畜生道也是一樣,你必須經曆千劫累劫去感受無量無邊的苦。那些苦,次數非常的多,時間是非常長久的。

  

然而布施手足頭所受的苦,大小如何呢?可以說非常微小,而且受苦的時間也非常短,次數也少,所以才說「有限量」。

  

我爲修行成菩提,但受此苦有限量,如人欲除心腹疾,令身略受針砭苦」現在所受的苦,是有限量的。爲了證得圓滿菩提果的緣故,要忍辱。

  

下面的偈頌,引了一個例子來說明,

  

醫人須以衆手術,爲不安者除病苦,爲摧衆多大苦故,輕微不適當忍受

  

這是說醫生爲了要醫病,會幫病人打針,或者給非常苦的藥。藥雖苦,卻能除病,良藥苦口嘛!爲了證得圓滿菩提的緣故,我們去布施手足頭,布施時所受的微小苦,如果可以滅除種種大苦的話,應當要忍受。下邊說,

  

世間常醫固如是,無上醫王殊不爾,但以輕和微妙法,能療無量沈疴起

  

佛陀爲我們開示證得圓滿佛果以及去除大痛苦的方法。世間的醫生,爲除病人外在身體的病苦,他會采取猛厲的方法來去除病痛。佛陀不以猛厲的方法來醫治衆生的病,而是以柔和宣說微妙法的方式。以此方式,就可以醫治衆生無量的沈疴煩惱病。

  

真正修持佛法,是用心修持,而不是用身體。不是外道燃燒自己的指頭那般去修持,也不是醫生采取世間的猛厲醫治疾病的那種方法。佛陀是用什麼方法呢?佛陀用非常輕巧柔和的方式,宣說廣大的法,來醫治衆生的病。修行主要是從內心去修的,既然是內心要修的,就完全不需要靠外在的身體去吃苦、作苦行。佛陀修行的方法沒有像外道一樣燃指…,我們沒有這種的。

  

醫生用針治病,只能消除心外的、身體上的病痛而已。佛陀如何醫病?祂要醫治的是無始劫以來無止盡的輪回之苦,祂要把這種苦徹底的斷掉。事實上祂所用的方法,沒有一個會讓我們吃苦!完全不會用醫生打針的方式,不是這種的,而只要從自己的內心,轉一下就好了。

  

修行是從以下的角度來說,沒有那麼難,只要內心轉一下就好,完全沒有一個粗的方法,只要轉一下內心就可以了,是很柔和的一種方法。

  

當我們由內心看煩惱時,會發現煩惱是很可憐的,它的背後完全沒有一個正確的理由,但,悲心的背後,卻有很多,後面的力量是很強的,是很有靠山的!而煩惱就沒有這種靠山,所以它就好像很可憐。因此,面對完全沒有靠山的煩惱,我們就要對付它、跟它對抗。跟它對打,可說是很容易!這是一個角度嘛!我們也不需要准備蓋房子啦!買槍啦!買炸彈啦!什麼都不需要買,就自己內心轉一下,它就消掉了!從這個角度來說,煩惱真可憐,因爲好像沒有力量可支撐它的。

  

有此一說:煩惱是智慧…好像第四品的樣子p.80,

  

煩惱以識煩惱慧眼斷

  

就是指沒有力量的煩惱,我們可以透由對它的了解,而將它斷除。所以這裏講二次煩惱的時候,就能了解它是很可憐的。了解它是可憐的,就能滅掉它!可憐的意思是,它很容易被消滅。這個情況讓我們了解到,我們可以很容易就消掉它,因爲它沒有靠山。若我們能這樣了解,就可以把它滅掉,而且是馬上滅掉它。

  

◎學員問:外道有燃指供佛,內道沒有,可是經上不是也有講一些菩薩,祂會以色身,燃肉身供佛,那這二個要怎麼配合?

  

◎仁波切答:「我不知道,有這樣子的嗎?供自己身體,是不是?」

  

◎學員回答:「好像中國古代曆史中就有。」

  

◎仁波切答:「前面講到布施自己的手、頭,但那需要達到一個時間點,內心改變了,改變了之後慢慢就可以去布施。不可以馬上布施喔,時間點到了,才可以做這種事情。往往我們還沒來到這個時間點,就去布施會讓自己吃苦,那就不對了。只要時間點到了,布施手足頭時,完全不會有苦受。爲什麼會不一樣呢?那是因爲內心增長了菩提心,就變成沒有這種苦啊!這個後面慢慢會講。

  

要施舍出自己身體的手足頭是很難行的。爲了要遮除難行的覺受的關系。下面這一句「導師最初…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六講(第6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