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加行,亦施菜羹糜粥等,此時修已後漸能,雖自身肉亦易舍」也就是說,布施初始,世尊先拿自己的菜肴、食物去布施,先串習菩提心,讓自己的菩提心慢慢增長,珍愛他人的心慢慢增長之後,自我愛惜的心也就慢慢減少。之後,才能漸漸地將自己的肉、手、足布施出去。「此時修已」修,指串習,這個時候因爲你已經串習布施這種心,漸漸地,會變成很容易就將自己身肉施舍出去。
如果你是父母或長輩的話,能夠教導、培養小孩、晚輩從小就習慣去放生或者到佛堂去作供養等一些事,當小孩子長大之後,他會因爲小時候串習過這些習慣,而容易去作放生、供養這些事。
如果我們慢慢串習,事情就會變得不困難。如偈頌雲:「若時彼人于自身,能起猶如菜羹想,其時令施身肉等,彼于此事有何難」首先,以自己擁有的外在物品去作布施,就從自己擁有的食物、菜…等等開始。以這些東西去布施,慢慢地串習,等到你必須施舍自己身軀的時候,你不會覺得困難。你必須串習到某種程度,才可以真正去做施舍自己身軀的行爲。
我們身體有無痛苦,完全觀待于修道時是否斷除惡業。修道的次第不可以出差錯,要作布施也是一樣,不可以馬上就將身軀布施出去,這樣子做,就次第而言是錯誤的。從修道的角度看,一位善巧的布施,當他布施時,是不會擔憂的,因爲他已經沒有錯誤了,所以布施的時候就不困難了。因此這邊說「由斷惡故即無苦,由善巧故即無憂,如是能害于身者,唯顛倒見惡思惟」,也就是說,斷除惡業有利于淨化身體的痛苦,因爲惡業是苦的因。
仁波切舉施身法爲例,修施身法,就是要將自己的身體布施出去,布施身體最主要目的即是對抗我執。「如是能害于身者」能害身者,就是補特伽羅我執。以這樣子來布施自己身軀的話,可以對抗補特伽羅我執。「唯顛倒見惡思惟」這句話的意思是,補特伽羅我及我所之貪等分別和殺等惡心之想法。以上這一偈頌是在說明菩薩由于叁門罪惡悉皆斷除之故,因此能夠以無垢清境的悲心爲其意樂,所以在施身之時身無痛苦,也由于空性慧所攝持之善巧故所以再舍身之時,心亦無憂,基于這個道理可知,補特伽羅我我所之貪等顛倒分別及殺等惡心,損害其身,才是真正損害菩薩之因也。
修施身法時,是將自己整個頭、手、裏面的筋肉、骨頭,一直分、一直分,分給誰、分給誰,就這樣一直布施出去,這個時候,平時執著心很強的我們,能這樣給布施出去,則這個我執的對象「我」就不見了!這種方法有助于消除我執。
另外一種,它有助于生起對衆生的慈心和悲心,因此以前殺衆生的業會漸漸消掉。剛剛講殺生的業,一個是顛倒,另外一個就是惡思惟,意思是殺衆生、不慈悲的、對衆生的瞋恨心等那種惡思惟會消掉。還有呢?加諸于身體上面的一些不善業的果報,這也會消掉。
一個往生的阿羅漢,對他本身而言是有幫助的,因爲滅掉了以前所造作的業的那個五蘊身了,因此對他來說很有幫助。同理,當准備真正布施自己的身體時,可不是像剛才所說,在修施身法時用觀想來布施的是自己的身體,如果能這樣的話那麼以前的苦蘊身就滅掉了。也因爲他可以很善巧的知道修行的次第,很清楚自己現在已經可以布施身體、自己的生命,到了這個階段,對他來說相當有幫助。同時,他亦可斷除、消滅我執,增長悲心,惡思惟消除,自己的苦蘊也滅掉了,對他而言,會一直歡喜,是不會受苦。
惡心會傷害我們的身軀,如果不善巧的話,是不應該作布施。所以,要善巧,善巧的話就沒有這樣的憂慮。因不善巧而作布施的話,可能會導致你本來發起的悲心退轉。大心菩薩若能善巧的話則在布施身軀的當下,會讓身體感到安樂。所以說大心菩薩「若由福德令身安」就像常啼菩薩即布施出自己的身體,斬斷其手足,用祂的血灑遍大地,甚至將身軀施給帝釋天。之後,常啼菩薩當然就死了,但又活了過來,身軀反而比以前的更好,所以這邊才說,祂布施身軀所獲得的福報,讓祂得到更好的身軀。因此,由福德會獲得身安。
「由善巧故心安樂」
由于善巧與空性的意義的關系,傷害了我執,破了我執之後,心當然就安樂了。
「雖爲利他處輪回,諸大悲者何憂患」
爲了利益他人,布施自己的手足,即使身處輪回之中,諸具大悲心者有何憂患呢?因爲這樣子做,身心皆安樂,何患之有?即便身處輪回,又何須憂慮?
我們之所以能這麼做,是源自于菩提心之故,因菩提心可以積聚廣大福德資糧。菩提心分爲1.世俗菩提心和2.勝義菩提心二種。勝義菩提心,即證空慧,證空慧則可直接對治我執、破除我執。發起勝義菩提心,第二剎那即可積聚廣大福德資糧,並斷除往昔的惡業,這些全都源自于菩提心的緣故。所以這邊才說
「此由菩提心盛力,盡能消除往昔罪,能積福德如大海,故言勝于諸聲聞」。
先前仁波切提到承許菩提心馬,就是這個偈頌「是故悉除疲厭心,菩提心馬爲乘載,輕從安樂趨安樂,心既了知何怯弱」。疲厭心,指的是身疲憊、心厭煩這個心,而菩提心可以去除掉身疲憊、心厭煩,乘著菩提心馬,可以安樂再安樂。心既然了知菩提心有大利益,我們又怎會生起怯懦心呢?
菩提心能折服高漲、高舉的我慢心,然而,如果我們的心非常退怯或畏縮的話,菩提心反而能讓心力增長。因此,菩提心無論在任何時刻,對我們都有很大的利益。
仁波切說,如果我們的心處在畏縮、退縮的時候,修菩提心會有幫助,能幫助我們提起心力。因爲已成佛的這些佛,全是爲了衆生而發起菩提心成佛的,未來佛也同樣地爲衆生發菩提心而將成佛,仁波切這邊舉例說…,那個偈頌的意思是p.56,
「願如地等四大種,亦如虛空常無盡,有情種類多無量,悉能爲彼俱有因」
也就是希望能利用種種方法去利益所有衆生,佛的一切所作所爲都是爲了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若我們稍做小小的修行,就生畏懼、退縮的心,這樣是不可以的!要是如此,焉能成佛?我們尤其要思惟佛的悲、智、力、無礙、無邊等不可思議的悲智力量,我們應鼓舞自己生起堅強的毅力才好。
生起我慢時,爲什麼修菩提心可以將它滅除呢?因爲,我們可以思惟珍愛他人的心,或者我們可以如此思惟:佛爲利益衆生而如此努力,且佛視衆生勝于祂自己。有時候,想著珍愛他人的心,可以使我們滅除我慢心。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快樂,全都源自于衆生,衆生可以帶給我們佛果。菩薩的修持當中,主要的修持是忍辱心,因此可以說衆生對我們有很大的恩澤,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衆生。甚至于我們的皈依處--佛呢?祂也是依于衆生才産生的啊。
修持菩提心,不但可滅除我慢心,也可滅除貪、瞋、嫉妒心等。菩提心就好像是去除百病的一帖良藥、萬靈丹!
我們最主要斷除的就是精進的違逆品--叁種懈怠1.斷除貪味怠玩之懈怠2.斷除貪著惡事之懈怠3.斷除于善法怯弱之懈怠。
接著,談到增長精進的對治力。首先,應以四種力量來增長精進。第一句
「爲利有情集四軍,勝解勇毅及喜舍」
四軍即四力。四力爲勝解、勇毅、喜、舍。
- 勝解,即生起勝解心。必須生起畏懼輪回之苦,透過思惟,才能生起勝解心而起精進。應該在還未開始修行之前,就能生起勝解心。以修菩薩行爲例,還沒修菩薩行之前,首先,我們應思惟輪回的痛苦而生起害怕的心,然後思惟精進的利益,之後才能生起勝解心。
- 勇毅,前面已生起勝解,于還未正做之前更進一步作觀察,讓心生起非常堅固的決定,這個就是勇毅。
- 喜,真正要做的時候,不可以像小孩子玩家家酒一樣,這邊玩一玩,那邊玩一玩,不可以這樣子。仁波切說:也不是這樣。有的人有這樣的個性,很喜歡新鮮。只要看到一本書,「喔!」一聲,這邊看看,看不到幾頁,就另外再找一本新的或是較有名的書,那本書又看了看,也沒有看完,這種個性的人,都一直喜歡找新的,這種個性叫什麼?有始無終,我們不可以!
剛剛所提過的,第一是勝解。這是還沒有開始著手,內心知到必需要有這個,在做之前,就要先好好觀察,是做或不做?這要好好觀察,最後作決定,這樣子才會堅固,這是第二點。之後,已經開始做了,就做了一點點就放掉,以後再開始看的話,那就忘了。比如說一本書的話,那就忘了,可能他會一直看新的新的東西,所以他就忘掉了,這個就不可以!這是第叁種力量,喜(有始有終)…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六講(第6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