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六講(第6品)▪P3

  ..續本文上一頁

  

  1. 舍,要了解什麼時候要休息。我們說休息是爲了走更遠的路,所以要有這個力,若完全沒有休息也會出問題。所以休息是爲了走更遠的路,這是第四個力,舍。

真正開始做的時候,需要後面這二種力,就是要一直不間斷,真正確實的做完的力;另外一個是,一直要歡喜心要生起,這是剛剛前面講的,一邊布施一邊看,它的果報有多好多好,然後歡喜心也跟著生起,如果這樣子的話,就會有第叁種的力出來。如果一直做,好像就要摔倒,會累啊!所以就要休息。

  

前面所說的四力,勝解、勇毅、喜和舍,由這四力可以生精進,這四力是生精進的方法。「由思惟彼功德故,諸怖苦者生勝解,如是斷諸相違品,勝解我慢及喜舍,以恭謹自在轉力,增精進故應勤修」,這裏的「勝解」是指斷除違逆品;「我慢」不是指煩惱的「我慢」而是指作事情的自信心而言;「」是指勤奮無間; 「」是指暫息無間。如果四力能自在運轉,就可以增長你的精進,故應勤修。

  

見到善果報的利益,會讓我們生起勝解,因而發起精進心。同理,眼見惡果報的過患,也會讓我們生起勝解。「自他罪惡多無量,我曾誓願悉摧毀」,我們都曾經許下諾言要去摧毀衆多的惡業,因此,對于自己的誓言不可藐視之。

  

是中僅唯一一罪,亦經劫海難消盡」,自己所造的無量罪業中,僅其中之一分罪業,都足以讓我們受很多的苦。以貪爲例,我們不可能馬上將它滅掉,必需經過累劫的努力才能做到,所以說「是中僅唯一一罪」,即便只有一個罪,也必須經多劫、累劫才能滅除,其實還尚難以滅盡哪!

  

精勤消除罪障事,于我纖毫未見有

  

然而,至今我絲毫沒做任何該消滅這些罪障的工作!如果現在不滅掉這些罪過的話,未來一定會入惡趣,在地獄中感受無邊的苦。

  

無量衆苦出生處,我心于此能不裂

  

要生起追悔的心。若想到將來投生地獄之種種恐怖的情景,心豈不破裂?

  

總之,我們必須看清楚這些罪惡的過患,想想自己所造的種種罪惡,至今爲止,連一分也未曾消滅,將來一定會投生到無間地獄受苦,所以不能不起精進、不能不去修持而安然過日子啊!

  

剛才思惟的是我們的罪過,屬負面的,現在則進行正面的思惟。

  

自他功德廣無邊,我曾誓願悉修行

  

我曾許下諾言,要修持饒益自他的所有善行,因饒益自他可以積聚無量無邊的功德。

  

是中僅一分功德,亦須修行經劫海

  

然而,即使一分功德也必須經劫累劫地修持才能獲得。

  

我于如是功德分,纖毫亦未修生起

  

這麼多的功德,想一想,自己到現在卻連一分功德都未曾積聚啊!

  

就一生而言,修行的時間非常短暫。如此短暫的修行中,我們應當努力去修持能夠成佛的因,也就是去修持能成佛的功德。如果沒辦法做到,豈不慚愧?豈不羞恥?現已得八閑暇、十圓滿的人身了,若不去修行,豈不是很羞愧嗎?所以說

  

此生獲得何其難,我令無義而已矣。

  

未來之事不可得知,故無法估計未來,深刻反省自己曾經做過的事當中,我們都會以爲自己做了不少,可是真正算一算,實際上並沒有做到什麼。所以這邊說「我未供養諸世尊,亦未曾設大施會,聖教所示未隨行,貧匮意樂未令滿,怖畏者未施無畏,衰損者未施安樂,唯于母人胎藏中,生起大痛奇苦耳」。一旦來到這個世間,一旦入了母胎,等于一開始就給母親帶來痛苦了,之後,無論你做什麼,都只有帶給她麻煩而已。想一想,既然過去都沒做,而現在可以做,那麼我就不可不做!這種思惟會讓我們生起勝解。

  

我由昔時及今日,于如來法舍勝解,故遭困厄有如此,何可于法舍勝心

  

過去雖遇佛法,可是沒有修持,結果呢?使得自己現在事事不順、遇到種種不吉祥、自己的願望無法達成,甚至家業不成,目標沒法達成,這些都是以前遇到佛法卻沒有修持的征兆。因此,現今既然遇到佛法,就不應該舍棄法。「何可于法舍勝心」。

  

爲什麼勝解如此重要?爲什麼我們應該生起勝解心?因爲勝解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這是能仁說的!所以說

  

一切善法之根本,是勝信心能仁說。

  

追究勝解心的根本,它是什麼呢?就是去修持業果、觀異熟,這邊說

  

彼之根本複依于,恒修業果觀異熟。

  

無論我們聽聞佛法也好,做任何善行也好,動機非常重要,動機就是指勝解心。我們若想得到善的果報,就應該有正確的、善的勝解心,即正確的動機。若你想獲得解脫,則你所發的勝解心即屬中等。果報可分爲,遍智果報、解脫果報和來世果報。其差別,完全觀待于你的動機和勝解心。因此,一剛開始的前行會影響到你的正行,前行即指動機、勝解心的階段。

  

◎問:剛剛仁波切一直在講勝解這個名詞,勝解是指勝解心所呢?還是指我們對于惡果的了解?因了解精進心之功德,所生起的真正的了解,是屬于那一種?是心所?是五別境當中的一個心所?勝解是哪一種?

  

◎答:勝解之前一定要有信心。先有信心,然後才能生起勝解心。信心是屬于了解這個階段,了解的這個階段是信心,之後才有勝解的心。在這階段,就信心而言,我們不一定要以現量去了解,它也有很多的次第啊!有伺察識的了解、比量識的了解、現量識的了解等,有很多的階段。

  

信心也有很多種,它後面的勝解心也有很多種。例如,我學《入行論》,對未來有那些幫助?先對這個了解,才具有信心。比方說,我相信學習《入行論》,對修心上面會有幫助,慢慢地就會生起菩提心;依著《入行論》去修行,也會很好,這是一個果報。我若相信這個果報,那麼對于現在我們的學習就會有生起一個信心,然後勝解心就産生了。我喜歡這個果報,這個是勝解心,在尚未生起勝解心之前,應該先要有一個信心,相信做了這件事情以後,一定會有什麼結果出現,像這樣的彼此之間有一個什麼的關系,就是這個信心要生起。

  

◎問:聽起來應該是屬于,我們對一件事情了解之後生起的一種信心,那麼跟我們講五別境當中的勝解就不完全一樣?

  

◎答:也是有一點一樣。比如說,當我認知、了解這個碗的同時,我的識裏面也有一點點喜歡它的,喜歡的階段,我的心就跟它連在一起不會錯開,喜歡的階段就算生起了。剛剛這裏講生起的力量比較強的時候就稱它勝解。以業的順序來說,那種思的順序一直在,當它的力量很強的時候,我們就稱爲業,若它的能力沒那麼強,我們就不稱它爲業。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六講(第6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