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六讲(第6品)▪P2

  ..续本文上一页作加行,亦施菜羹糜粥等,此时修已后渐能,虽自身肉亦易舍」也就是说,布施初始,世尊先拿自己的菜肴、食物去布施,先串习菩提心,让自己的菩提心慢慢增长,珍爱他人的心慢慢增长之后,自我爱惜的心也就慢慢减少。之后,才能渐渐地将自己的肉、手、足布施出去。「此时修已」修,指串习,这个时候因为你已经串习布施这种心,渐渐地,会变成很容易就将自己身肉施舍出去。

  

如果你是父母或长辈的话,能够教导、培养小孩、晚辈从小就习惯去放生或者到佛堂去作供养等一些事,当小孩子长大之后,他会因为小时候串习过这些习惯,而容易去作放生、供养这些事。

  

如果我们慢慢串习,事情就会变得不困难。如偈颂云:「若时彼人于自身,能起犹如菜羹想,其时令施身肉等,彼于此事有何难」首先,以自己拥有的外在物品去作布施,就从自己拥有的食物、菜…等等开始。以这些东西去布施,慢慢地串习,等到你必须施舍自己身躯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困难。你必须串习到某种程度,才可以真正去做施舍自己身躯的行为。

  

我们身体有无痛苦,完全观待于修道时是否断除恶业。修道的次第不可以出差错,要作布施也是一样,不可以马上就将身躯布施出去,这样子做,就次第而言是错误的。从修道的角度看,一位善巧的布施,当他布施时,是不会担忧的,因为他已经没有错误了,所以布施的时候就不困难了。因此这边说「由断恶故即无苦,由善巧故即无忧,如是能害于身者,唯颠倒见恶思惟」,也就是说,断除恶业有利于净化身体的痛苦,因为恶业是苦的因。

  

仁波切举施身法为例,修施身法,就是要将自己的身体布施出去,布施身体最主要目的即是对抗我执。「如是能害于身者」能害身者,就是补特伽罗我执。以这样子来布施自己身躯的话,可以对抗补特伽罗我执。「唯颠倒见恶思惟」这句话的意思是,补特伽罗我及我所之贪等分别和杀等恶心之想法。以上这一偈颂是在说明菩萨由于三门罪恶悉皆断除之故,因此能够以无垢清境的悲心为其意乐,所以在施身之时身无痛苦,也由于空性慧所摄持之善巧故所以再舍身之时,心亦无忧,基于这个道理可知,补特伽罗我我所之贪等颠倒分别及杀等恶心,损害其身,才是真正损害菩萨之因也。

  

修施身法时,是将自己整个头、手、里面的筋肉、骨头,一直分、一直分,分给谁、分给谁,就这样一直布施出去,这个时候,平时执着心很强的我们,能这样给布施出去,则这个我执的对象「我」就不见了!这种方法有助于消除我执。

  

另外一种,它有助于生起对众生的慈心和悲心,因此以前杀众生的业会渐渐消掉。刚刚讲杀生的业,一个是颠倒,另外一个就是恶思惟,意思是杀众生、不慈悲的、对众生的瞋恨心等那种恶思惟会消掉。还有呢?加诸于身体上面的一些不善业的果报,这也会消掉。

  

一个往生的阿罗汉,对他本身而言是有帮助的,因为灭掉了以前所造作的业的那个五蕴身了,因此对他来说很有帮助。同理,当准备真正布施自己的身体时,可不是像刚才所说,在修施身法时用观想来布施的是自己的身体,如果能这样的话那么以前的苦蕴身就灭掉了。也因为他可以很善巧的知道修行的次第,很清楚自己现在已经可以布施身体、自己的生命,到了这个阶段,对他来说相当有帮助。同时,他亦可断除、消灭我执,增长悲心,恶思惟消除,自己的苦蕴也灭掉了,对他而言,会一直欢喜,是不会受苦。

  

恶心会伤害我们的身躯,如果不善巧的话,是不应该作布施。所以,要善巧,善巧的话就没有这样的忧虑。因不善巧而作布施的话,可能会导致你本来发起的悲心退转。大心菩萨若能善巧的话则在布施身躯的当下,会让身体感到安乐。所以说大心菩萨「若由福德令身安」就像常啼菩萨即布施出自己的身体,斩断其手足,用祂的血洒遍大地,甚至将身躯施给帝释天。之后,常啼菩萨当然就死了,但又活了过来,身躯反而比以前的更好,所以这边才说,祂布施身躯所获得的福报,让祂得到更好的身躯。因此,由福德会获得身安。

  

由善巧故心安乐

  

由于善巧与空性的意义的关系,伤害了我执,破了我执之后,心当然就安乐了。

  

虽为利他处轮回,诸大悲者何忧患

  

为了利益他人,布施自己的手足,即使身处轮回之中,诸具大悲心者有何忧患呢?因为这样子做,身心皆安乐,何患之有?即便身处轮回,又何须忧虑?

  

我们之所以能这么做,是源自于菩提心之故,因菩提心可以积聚广大福德资粮。菩提心分为1.世俗菩提心和2.胜义菩提心二种。胜义菩提心,即证空慧,证空慧则可直接对治我执、破除我执。发起胜义菩提心,第二剎那即可积聚广大福德资粮,并断除往昔的恶业,这些全都源自于菩提心的缘故。所以这边才说

  

此由菩提心盛力,尽能消除往昔罪,能积福德如大海,故言胜于诸声闻」。

  

先前仁波切提到承许菩提心马,就是这个偈颂「是故悉除疲厌心,菩提心马为乘载,轻从安乐趋安乐,心既了知何怯弱」。疲厌心,指的是身疲惫、心厌烦这个心,而菩提心可以去除掉身疲惫、心厌烦,乘着菩提心马,可以安乐再安乐。心既然了知菩提心有大利益,我们又怎会生起怯懦心呢?

  

菩提心能折服高涨、高举的我慢心,然而,如果我们的心非常退怯或畏缩的话,菩提心反而能让心力增长。因此,菩提心无论在任何时刻,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利益。

  

仁波切说,如果我们的心处在畏缩、退缩的时候,修菩提心会有帮助,能帮助我们提起心力。因为已成佛的这些佛,全是为了众生而发起菩提心成佛的,未来佛也同样地为众生发菩提心而将成佛,仁波切这边举例说…,那个偈颂的意思是p.56,

  

愿如地等四大种,亦如虚空常无尽,有情种类多无量,悉能为彼俱有因

  

也就是希望能利用种种方法去利益所有众生,佛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若我们稍做小小的修行,就生畏惧、退缩的心,这样是不可以的!要是如此,焉能成佛?我们尤其要思惟佛的悲、智、力、无碍、无边等不可思议的悲智力量,我们应鼓舞自己生起坚强的毅力才好。

  

生起我慢时,为什么修菩提心可以将它灭除呢?因为,我们可以思惟珍爱他人的心,或者我们可以如此思惟:佛为利益众生而如此努力,且佛视众生胜于祂自己。有时候,想着珍爱他人的心,可以使我们灭除我慢心。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快乐,全都源自于众生,众生可以带给我们佛果。菩萨的修持当中,主要的修持是忍辱心,因此可以说众生对我们有很大的恩泽,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众生。甚至于我们的皈依处--佛呢?祂也是依于众生才产生的啊。

  

修持菩提心,不但可灭除我慢心,也可灭除贪、瞋、嫉妒心等。菩提心就好像是去除百病的一帖良药、万灵丹!

  

我们最主要断除的就是精进的违逆品--三种懈怠1.断除贪味怠玩之懈怠2.断除贪着恶事之懈怠3.断除于善法怯弱之懈怠。

  

接着,谈到增长精进的对治力。首先,应以四种力量来增长精进。第一句

  

为利有情集四军,胜解勇毅及喜舍

  

四军即四力。四力为胜解、勇毅、喜、舍。

  

  1. 胜解,即生起胜解心。必须生起畏惧轮回之苦,透过思惟,才能生起胜解心而起精进。应该在还未开始修行之前,就能生起胜解心。以修菩萨行为例,还没修菩萨行之前,首先,我们应思惟轮回的痛苦而生起害怕的心,然后思惟精进的利益,之后才能生起胜解心。
  2. 勇毅,前面已生起胜解,于还未正做之前更进一步作观察,让心生起非常坚固的决定,这个就是勇毅。
  3. 喜,真正要做的时候,不可以像小孩子玩家家酒一样,这边玩一玩,那边玩一玩,不可以这样子。仁波切说:也不是这样。有的人有这样的个性,很喜欢新鲜。只要看到一本书,「喔!」一声,这边看看,看不到几页,就另外再找一本新的或是较有名的书,那本书又看了看,也没有看完,这种个性的人,都一直喜欢找新的,这种个性叫什么?有始无终,我们不可以!

刚刚所提过的,第一是胜解。这是还没有开始着手,内心知到必需要有这个,在做之前,就要先好好观察,是做或不做?这要好好观察,最后作决定,这样子才会坚固,这是第二点。之后,已经开始做了,就做了一点点就放掉,以后再开始看的话,那就忘了。比如说一本书的话,那就忘了,可能他会一直看新的新的东西,所以他就忘掉了,这个就不可以!这是第三种力量,喜(有始有终)…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六讲(第6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