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現在造了業和煩惱,我們死時也一定隨著業和煩惱去,根本沒辦法有絲毫自主的時候,現在既然已經了解了業和煩惱是什麼,那我們就應該去改造自己的業跟煩惱,去淨化自己的業,去積聚資糧、集資淨罪,這樣就可以改造。若不去改造,就只有等死,等著進入閰魔的口中,豈不是很奇怪嗎?中士道的解脫輪回配合無常,中士道裏的業、煩惱是什麼?煩惱跟業有何關系?爲何一直在輪回裏面?這些現在已經知道了,有什麼辦法,沒有做就一直等死的話,死時就出現業跟煩惱,一直控製我們,而不知會投胎到那裏?所以中士道的想法配合無常的修行方法,剛好對治前面叁個因,這個偈頌是可以遮止前面對生死不厭患的心。
下面用比喻來說,從自己出生到現在爲止,在自己的家鄉裏有多少人已經過世了,有多少人已經離開了,難道你沒有看到嗎?你沒有看到,難道你是瞎了眼睛,沒看到嗎?
午二以喻明之
「同輩次第遭誅戳,汝豈于此未現見,若猶耽著于倚臥,如犢子與旃陀羅」
如果你還是沈迷在這種喜歡倚臥懈怠不做事的狀態之下,豈不是如小牛要被牽去宰殺,一點也不會知道,旃陀羅是屠夫之意,如同屠夫牽引小牛要去殺,小牛根本不知道要被殺。仁波切說就像我們被閰魔拉著去,我們不由自主。旃陀羅指屠夫,屠夫並不是指我們,而是指閰魔王,犢子就像我們一樣,我們被閰魔王牽著走。下面也是用喻來說。
巳二自爲死所主宰不應安閑分四,午一自爲死主所主宰不應懈怠,午二速疾死故應勤善法,午叁死時方舍懈已失其時,午四所求事業未成倏爾便死故 不應懈怠,今初
「如見死王來屠戳,往不死城諸道絕,雲何酣臥自安閑,如牛臨死耽草秣」
譬如說屠夫牽引牛一步一步邁向屠場去,這牛一點也不知道,在走向屠場道路上有地方可以休息,他就躺下來睡覺,有草可以吃他就吃。那我們也是一樣,我們也日以繼夜不斷的奔向閰魔之處。我們若置于安閑,還可以放松睡覺、懈怠,豈不是跟他一樣嗎?
或許認爲會死沒錯,可是不會那麼快死,我還有空閑閑暇的時候,下面二句說不可以這樣想。午二速疾死故應勤善法,
「死王倏爾飄忽至,及其未至積資糧」
不要認爲自己還有很多空閑的時間可以去做其他的事,要思惟可能很快就會死。這裏主要是斷除四種懈怠當中的第一個,尤其要斷除懶惰的懈怠,要努力去資聚資糧。
既然要起精進,應馬上去做,即刻起身去做,不要等到閰魔王已經來到才努力。譬如晚上要死了,早上才努力,精進一番,那爲時太晚了。
午叁死時方舍懈已失其時,「若臨時方舍懈怠,惜哉已晚徒倉皇」
要做的話,你每天該做的事就將它做好,不要將它拖延到明天再做,明天再拖延、往後再去做,每一天該做的事就將它做好。仁波切說:「天天是今天」,到了明天,也是今天,認爲明天再來做。要改善的是今天能夠要改善,今天沒有改,那明天一定是不會改,今天覺得我有做我不須要改,這習氣還是在,不用那麼努力馬上就改變我的習慣,心不用那麼急,不用那麼快,就慢慢來,今天也沒有調,明天來又一樣,明天也是今天嘛!今天沒有努力調,明天也一樣今天,後天也一樣今天。仁波切曾看過一個節目,內容有一句「天天是今天」,那時候想確實是「天天是今天」,就會一直這樣子過。
午四所求事業未成倏爾便死故不應懈怠,
「此事未作方創始,此事正作方半途,死王倏爾至無時,悲哉休矣心頹喪」
如果認爲自己還不會死,就不去做,一旦你突然死時就已經來不及了。此事就一般而言,有的人是想要計畫做什麼事,還沒做以前死王就到了。或剛開始做,死王就來了,或做到一半,死王就來了,所以不要在還沒有死之前,將自己想做之事一直拖延,因爲閰魔王不會等待你將事情做完才會來的。我們必須趁閰魔王未來之前,趕快把事情做完。
此偈闡釋出閰魔死王不會等待是突然而來的,多數的人都在沒有准備之下,就要去迎接閰魔死王了,很多的人都是事情還沒開始做,閰魔王就來了,或剛開始做,或做到一半,閰魔王就來了,絕對沒有人說把事情做完在那等閰魔王來。我們修行佛法也是一樣,我們要做的是自己斟酌今天能不能做好,明天能不能做好,盡力能做多少就去做多少,讓此世過得有意義,因爲死王什麼時候來,我們都不知道。
如果不這樣做,臨命終時一定會産生很大的憂悔心,你心中像火燃燒一像,生起強烈懊悔的心,甚至哭泣淚流滿面,圍在身邊的這些親友,他們也會絕望,希望已經斷絕,自己本身心願未了,即使親眷、師長、法友圍在你身邊,只能眼睜睜的被可怕的閰魔死王帶著走,遠離他們而已。
巳叁不勤善法當爲苦所逼分 二,午一死時憂惱所逼,午二今不急勤修善所求不能成辦,今初
「由憂惱力所逼故,目赤臉疱淚如滴,眷屬須臾成遠隔,死王使者像現前」
尤其在沒有修善行的狀態之下,而且自己所造做過的罪惡沒有淨化之前,閰魔死王來到時,罪惡沒淨化以前將來的果報一定是投生到叁惡趣,尤其投生到地獄去,可能會投生到地獄裏去的征兆會現前,甚至有一些人會聽到地獄裏的聲音,心中感到極大的恐懼心,有一些臨命終的人,因爲心中起極大的恐懼、恐怖的心,甚至會尿屎失禁,甚至瘋狂、精神錯亂,在那個時候如果要起精進來努力,已經爲時已晚。所以想要起精進要趁現在,當下起精進。
午二今不急勤修善所求不能成辦,
「思惟自罪心熱惱,聞地獄聲生怖畏,身染不淨心迷悶,我于爾時何能爲」
講臨命終時可能會遇到這些情形。到臨命終時的階段是屬這輩子,這一生也會苦的意思,我們沒有修行好的話,不用說來世,這一生就會出現這樣子的意思,接下來是來世。
接下來講來世,如果這一世沒有起精進,沒有行善斷惡的話,就好比一只活蹦亂跳的魚將它放到熱沙中,魚不是生長在沙裏,是生長在水裏,若將它放到熱沙一定會痛苦難當、翻滾掙紮。
辰二思惟後世苦而斷懈怠分四,巳一決定生苦,巳二其苦難忍,巳叁欲求安樂不勤善法則成相違,巳四勸勤修脫苦方便,今初,
「若爾此時尚怖畏,如生魚轉熱沙中,何況由茲前所作罪,當受地獄難忍苦」
我們如果沒有起精進,沒有行善斷惡的話,那麼就如同魚在熱沙上的苦尚稱小,若我們一旦墮入到地獄裏的苦,簡直是無法容忍的。
剛才以魚來比喻,現在用細皮嫩肉來譬喻,皮膚很細的地方,若用熱水碰一下一定燙的很難受。地獄裏的熱遠勝于皮膚碰到熱水,若不事先起精進做好准備,造了先前的業,又不自己先做准備,要安然而住怎麼可能?
巳二其苦難忍,
「如觸熱湯皮肉裂,地獄難堪熱如是,若人已作如是業,何故似此安然坐」
此世的苦、來世的苦會有這些,若現在不起大精進速速的去做,死王是不會等的,我們一定要速速起大精進,要想任何辦法來做,不起精進豈可安然而坐?所以賈曹傑在偈頌下面的注解寫一句「當勤精進如救頭燃」,頭上著火一定會想辦法趕快滅火,絕不可能說坐在那裏,等一下再來滅火,我們起精進的程度也要像這樣子。雖然我們希望追求獲得安樂,可是卻處在懈怠的當中,不勤于修善法,處在懈怠中,二者是相矛盾的。
巳叁欲求安樂不勤善則成相違,
「不勤修善希樂果,乖戾不忍苦惱多,死王所執希天壽,哀哉衆苦所摧傷」
希望獲得安樂,因貪著于享樂而懈怠,卻自以爲像天神般長壽,專行種種惡事,這一世雖有些許的安樂可享,可是來世卻要受無量無邊的苦,若這樣懈怠下去的話,雖追求安樂,將來所引的是苦,是相矛盾的。
心中雖然希望能獲得安樂,可是卻放逸懈怠,不去念死,自以爲像天神般可以獲得長壽,這樣子做,當時真的是處在很可憐的狀態,嗚呼哀哉,感歎!被自己所造的惡業所摧傷。
在這一世已獲得八閑暇十圓滿的人身,我們就應緊緊把握,好像在大海當中已經奄奄一息,在掙紮時若正好有…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五講(第6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