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复次」就是再举出另外一个理由的意思。佛根本不需要我们去向祂特别劝请才会去做利生的事,不需要的。因为佛的胜心,本来就是大悲心,祂会以大悲心去造作无量无边的利生的事业,不需要经过我们的劝请,去让祂心动去利益众生,佛的密意本来就是利益众生。那么如果我们要令佛欢喜,来报佛恩的话,就应该要去承办佛的心意-利生,就是恭敬有情,只有恭敬有情、利生,才能够去满佛的心意,没有其它的方法可去报佛恩,满佛的心意了。
我们不可以去佛堂时对着佛像合掌顶礼,然后一坐下来,对着四周全部的人就批评,讲这个、讲那个,彼此之间都是处在自赞毁他的状态当中,我们的所作所为佛都有在看的,这样做佛的胜心不会欢喜的。佛的胜心怎么样让祂欢喜?就是要我们对前后左右的先照顾好,这些有情我们先要对他照顾好,不可以去做这样子的事-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或是希望别人比我们低,我们自己比较高一点,这样子做不会使佛的胜心欢喜的。如果说对于周遭前后左右的人不断去批评伤害,去贬低别人的话,因此,心中对左右在一起的人,生起瞋恚的心、嫉妒的心、我慢的心、贪欲的心等,对这些人是这样的做,然后在佛的前面,摆水果去供养合掌顶礼,你想这样子做,佛会高兴吗?佛随时都在看我们所作所为,你这样做佛的胜心不会欢喜的。
仁波切说:如果我们真的是以上述的作为来拜的时候或供养的时候,佛的眼睛可能没有办法看我们了,因为祂看不下去了。
佛为了要利益众生的缘故,祂可以在生生世世当中为了利益有情而舍去自己生命,甚至甘愿入无间地狱里面受种种的苦。譬如释迦牟尼佛,祂就是为了要恭敬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所以甘愿自己入无间地狱里面受无量无边的苦,佛尚且如此。那我们对于这些来造作伤害的人,我们实在不应该对他起瞋恚,甚至应该透过多种方式去实修,去做利益众生的事。佛都能够这样做,更何况我们更要这样去做,所以「为谁舍身甘心入地狱,饶益于彼即为报佛恩,是故彼虽为我大损害,终不瞋恚甘心恒顺承」。
佛为了一切有情尚且可以舍去自己的生命入无间地狱当中,那我们今天所遭遇到大小的伤害呢?这些伤害不会使得我们舍去性命,都不会使我们入无间地狱,所以我们更应该忍辱,更应该要比佛修持更上一层来修忍辱。
仁波切说:佛比我们修行得好,还修得那么辛辛苦苦,对众生这么用功努力,我们要不要修?不用说,我们要比佛更努力的修。我们太慢修了,所以要加紧脚步用功的修了!!
请看文
「若即如来圣主我所尊,为利有情尚不顾身命,云何我于彼前愚无识,我慢纵傲不肯作臣民」
我们不可以面对有情的时候,起我慢贡高的傲慢的心,我们求皈依,求依怙、依靠的对境是佛,佛内心所珍惜、所珍爱、所悲悯的对象就是有情,佛甚至可以为有情舍去性命,那我们现在来恭敬佛,就应该要恭敬佛内心所珍爱的对境-就是有情,不应该对有情生起贬低的心,应该要自己舍弃傲慢的心才可以。
这边说:愚痴很笨、不了解,不可以对佛笨笨的说,我要皈依佛、恭敬佛,对佛有信心这样子,可是面对有情却生起嫉妒的心、竞争的心、我慢的心、瞋恚的心等,如果这样做,表示不了解佛的胜心是如何?佛的胜心是恭敬有情、珍爱有情,我们虽然说要去皈依佛、恭敬佛,可是我们却愚痴到不知道佛的心意是什么?而对有情生起这些的心。
再来是说完全不可伤害有情,不可以面对有情生起我慢心,或是说因竞争心的关系,去伤害到有情,如果去伤害到有情的话,佛的胜心绝对不会欢喜的,因为我们等于是伤害佛心所珍爱的对境,佛的心所珍爱有情的关系,这样子的话佛的心不会欢喜的。故说「若谁安乐诸佛即欢喜,谁遭损恼佛心不悦生,有情欢喜诸佛即欢喜,损恼有情即伤如来心」。
接下来讲到,如果伤害有情的话,佛是不会欢喜的。请看文
「若人逼身烈火所烧燃,一切妙欲不能令心安,若人损恼有情亦如是,更无余法可使佛欢喜」
比喻说如果有一个人他已经全身都着火了,然后你准备一餐很好吃的请他用,你想他有心情来用吗?他不会想吃,心情也不快乐。同样的,如果我们去伤害有情的话,等于是你将佛的心已经打乱了,然后你再去准备一个供养,「佛菩萨,请你享用。」你想佛菩萨会高兴吗?会去享用吗?不会。
仁波切说:这是一个比喻,不是佛的心乱的意思,而是对于我们要得到佛的欢喜,或是给我们一个加持方面,一点都没有机会,整个乱掉了的意思。 不是佛的心乱掉意思,而是佛要给我的加持,这种因缘、这种机会,一点都没有机会,把它打乱了。
问题一:请问这边一直讲损恼有情、伤害有情,是什么样的程度才算达到伤害有情的标准?是需要实际的行为或心里面在想,就等于是了?
回答一:这里吗?这里讲的是要看它的秩序,前面是讲心里的,意思是如果心里有嫉妒心、我慢心,尽量不要作出行为来,因为一个行为造作出来, 若害到众生的话,就等于害到佛的心。下面讲外在-害到众生,由于傲慢的心忍不下来而造作出行为或语言来,就害到众生。
如果曾经造作过扰乱佛心的事,应该要发露忏悔。请看文「是故由我损恼诸有情,所有诸大悲者不喜事,一切现今各各皆忏悔,所有诸罪愿佛悉鉴原」,请佛能够宽恕。在这四句当中就涵盖四力对治法当中三力,一个依止力,一个追悔力,一个现行对治力。那现行对治力就是去感应佛恩,对佛生起信心,礼敬供养等,这四句就涵盖有三力。菩萨主要的修持就是修慈心、慈悲心,你若对有情起瞋恚的心、伤害的心、舍去有情的心,等于违犯了慈悲心,所以就要应该加以忏悔。刚才讲三力,还有一个第四个对治力,就是防护对治力,而不再犯防护力,就是下面一个偈颂,「为令一切如来欢喜故,从今誓为世间作仆使,假令众生践我顶上行,至死不报为令世依喜」,也就是,即使众生用他的脚踩在我的头顶上,我也要安然的忍受下来,绝不会再去造作任何伤害众生的行为,是为了让世间的依怙主欢喜的缘故。
如果你自我反省之后,发现到自己曾经对有情之间生起过瞋恚的心,或者嫉妒的心、竞争的心,以至你嘴巴讲出言词出来,由嫉妒的心、瞋恚的心讲出这些言语或相互批评,曾经造作这些的话,就要发露忏悔。发露忏悔还要自己约束自己,从此以后即使众生来践踏我,在我头上践踏的话,我也不会再去伤害众生,我愿所作所为令佛欢喜。
仁波切说:如果我们常常对接触的那些众生有嫉妒心,主要是心里接触的人,或从小跟我们接触的人,我是怎样、他是怎样,我跟他有所比较,有嫉妒心、有我慢心、吃醋,那当下就互相害到,这种与修菩萨行是相违的。我们要消除那种业障要忏悔,忏悔的话要用第四个防护力。如果他将他的脚踩我的头,而我还是会恭敬他,还是会接受他,这种是很有勇气的,这样子防护力比较强。那防护力不单单这样子,一般是不会那么强,一遇到一个不好的环境,遇到一些朋友讲他是怎样…他怎样…,马上心里会生起瞋恨心,而这里的情况是说,他一直在我的头上踩,我还是可以忍下去,我还是完全不会报复他,这样才会防护力比较强。贪心也是一样,先将可能性的抓出来,如果可能这样子,我还是不会怎么样,我还是会一直做下去,这种的防护心,这种是可能性的,可能怎么怎么样,如果可能他踩我的头,他踩我的头我还是会忍下去。
接下来是说我们要对有情视同佛一般恭敬,请看文
「大悲体性于一切众生,修自他换成就定无疑」
如果修自他相换圆满的话,将会视有情如同自己一般。「若见有情自性即如来,于如来身何故不恭谨」,如果你对有情具有佛性这一点没有丝毫怀疑的话,你将会视有情如同佛一般,如果能做到这样子的话,那一定佛胜心会欢喜,如果对于有情不恭敬的话,佛心也不会欢喜的。下面第四句「于如来身何故不恭谨」,也就是如果站在佛的心意而言的话,可以说是跟有情是一样的,如果是站在我们能不能得佛果上而言,恭敬有情能得佛果,不恭敬有情无法证得佛果,就站在这一点来看,我们何以不恭敬有情呢?有什么理由不恭敬呢?
仁波切说:所以总结的来说有二个:一个是从众生给我们的功德好处来说,让我们修行忍辱、修行慈心、修行悲心可以成佛,从众生的角度是这样子;从佛的角度看的话,佛的心也是自他相换的修行已经圆满了,所以对众生佛的看法一定是跟他一样的,所以我们从佛的想法那边,对众生也要跟佛一样要恭敬。从众生那边我们得到可以修行,好像他给我们成佛机会,所以我们也要对他们恭敬,所以有二个原因,这二个是主要原因、主要理由。
下面说此事忍辱的…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四讲(第6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